徐呈進
(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李典學校,江蘇揚州 225105)
在當前小學教育教學體系中,語文學科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其所顯現出的關鍵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閱讀與寫作教學始終占據著一席重要位置。如今,隨著新課改的步伐日益加快,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愈發(fā)重視。但就目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課堂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實際融合情況來看,其中確實仍存在著一定的教學問題尚未得到有效的解決,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年級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所以,如何能夠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提升語文閱讀教育與寫作教學的有機融合,便成了當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所亟須解決的重要教學難題之一。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廣大教育者要想獲得巨大的教學效益,必須要準確把握閱讀與寫作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加強二者的有機融合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訓練,從而滿足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需要?,F階段,在新課改深入發(fā)展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融合發(fā)展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對于廣大語文教師來說,只有切實做到順勢而行,才能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從目前來看,以下問題的存在成為了閱讀與寫作融合發(fā)展的巨大障礙,因此需要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活動當中,閱讀與寫作作為兩大重要模塊,對于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揮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廣大教育者只有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才能獲得“1+1>2”的效果,從而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這就要求廣大語文教師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切實認識到閱讀與寫作有機融合的重要意義,這樣才能對其教學行為進行正確引導,從而構建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體系。然而,目前絕大部分教師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導致他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常常將自己視為班級中的主導者,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所學知識,進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感較差,并且學習能力遲遲得不到有效提高。并且,由于當前的很多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的“應試”思維嚴重,因此,他們對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的重要意義也缺乏正確的認識,也就使得很多教師在讓學生進行閱讀時,僅僅是讓他們淺嘗輒止,一味地將課堂時間用于對學生的基礎檢測之上,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慢慢降低,學習壓力也陡然增加。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高年級學段的學生群體來說,他們此時的學習能力與認知能力較低,因此,在學習上,難以長時間地集中自己的課堂注意力,并且在課后的鞏固與復習中,也常常抱著“應付老師”的心理來被動地將其完成。而這一原因的出現,一部分源自于學生本身,一部分則源自于教師。回顧我國以往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很多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通常只會采用“滿堂灌”或是“填鴨式”等這類刻板單一的教學方式,而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無法調動起學生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無法幫助他們主動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就使得學生在實際的閱讀與寫作過程中,嚴重缺乏內在動力,語文綜合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難以有效提升。
在推動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完善的一體化教學體系必不可少。對于廣大語文教師來說,只有建立健全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體系,才能明確二者的融合目標和方法,從而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顯著提升。但是,從目前來看,部分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對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體系的構建,他們在推動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普遍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并未對二者的融合發(fā)展進行合理規(guī)劃,在這種情況下,閱讀與寫作的融合流于形式,難以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訓練的機會。與此同時,由于二者的融合深入不夠,導致許多教學資源的利用率難以得到提升,這對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是極為不利的,也違背了新課改的基本宗旨。
良好的閱讀能夠為學生的寫作積累豐富的知識點與大量的文學素材,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閱讀是保證寫作表達能夠順暢的最基本條件,學生只有加大自己的閱讀數量,提升自己的閱讀質量,才能夠掌握更為豐富的詞匯和語句,才能夠在寫作的過程中更加熟練地應用各種技巧。如今,在新課程改革的正確引領下,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課堂中將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其所產生的教學意義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水平打下牢固的基礎。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群體來說,他們此時的認知水平還是較為有限的,并且也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無話可說”“無從下筆”,而教師將這兩大教學板塊進行融合后,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在文字的海洋之中去感受更加廣闊的世界與風景,從而使他們能夠在寫作的過程中,不再將目光局限于自己的個人經歷,而是能夠通過想象與觀察相結合,寫出更富情感的文章內容。
第二,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強化學生的閱讀深度。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缺乏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常常無法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與含義。但是當教師把寫作教學融入到閱讀教學之中后,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融入更多獨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思考,其間,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擴寫或是記錄讀后感等形式,來強化他們對文章的個性化解讀,從而切實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效果。
第三,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強化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從而為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供重要的保障。近年來,在新課改深入發(fā)展的影響下,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經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難以獲得綜合性訓練的機會,因此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而通過閱讀與寫作的有機融合,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一體化教學體系對學生展開綜合性訓練,這樣不僅能夠促進語文教學體系的優(yōu)化完善,同時也能為強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供重要的保障。此外,隨著閱讀與寫作的融合發(fā)展,語文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也能得以不斷強化,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也能使語文知識的育人價值不斷提升,最終將會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需要。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寫作的熟練技能。”因此,不難看出,想要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課堂中有機融合寫作與閱讀教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向學生滲透良好的寫作技巧,讓學生能夠立足于閱讀的基礎之上,來打牢自身的寫作基礎能力。不難發(fā)現,在如今的小學語文教材之中,有很多課文不論是寫作模式上,還是寫作手法上,都是較為創(chuàng)新的,別出心裁的,因此教師一定要抓住教學優(yōu)勢,因勢利導,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相關的寫作技能。
比如,在學習小學語文教材中《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時,首先要明白這是一篇典型的記敘文。而所謂記敘文,主要就是以記敘或描寫等為主要方式,通過寫人記事或寫景狀物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種常見文體。以本篇文章舉例,文章作者通過對典型事例進行描寫,從而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人物的外貌、語言、神態(tài)以及心理活動等一系列特征,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可以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教學引導。具體來說,可以讓學生分別從寫作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開始入手,從而理清作者的記錄順序。如在時間上,作者清楚地記錄了是1935 年的秋天,地點則是在一片草地之上,人物是老班長、兩個病號與“我”,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兩個病號的情況實在不太樂觀,無法跟上隊伍的步伐。經過就是老班長悉心照顧“我們”直至痊愈。結果是老班長因此犧牲了。最終,在這樣的層次劃分下,學生不但能夠更加深入地感知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關鍵的是,他們也能夠在劃分的過程中,學會如何以記敘文的形式來進行有效寫作,從而全面提升了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
閱讀教學是一個孕育學生情感生成的過程,在閱讀中,學生不但能夠掌握正確的寫作技巧,同時,若是能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他們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獨屬于自己的收獲與體驗,而這份體驗便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應用到寫作練習之中??v觀以往小學高年級的寫作教學情況,很多教師都會意識到一點問題,那就是學生在實際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嚴重缺乏情感動力,而這也就導致他們的作文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都缺少有關自己情感的描述與鋪墊,經常是頭腦空白地對某一主題展開機械式的闡述,因此所呈現出的內容也是不盡如人意的?;诖耍阋笮W高年級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應當帶領學生對所學文章進行深度的解析,以保證學生能夠在閱讀之中與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不斷豐富他們的寫作情感,以幫助他們在實際練習之中能夠從讀到寫實現比較自然的有效過渡。
比如,在學習小學語文教材中《“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時,本篇文章的主要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能夠從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以及心理描寫等,來體會作者是如何逐漸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所包含的愛,并且能夠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所以當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首先,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下“精彩極了”這四個字,并且讓學生來回答在看到這個短語時自己的內心是怎么樣的一種感受,這時學生便會不約而同地回答出“很高興!很激動”,而后教師便可以接著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之相反的詞是什么,這時學生回答“糟糕透了”,在這樣的簡單提問下,學生就能夠在深刻把握住這兩個詞語的情感色彩后來進行深度閱讀了。而在閱讀結束后,教師也要有目的性地圍繞著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描寫來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問,如:“這是一位怎么樣的母親?”“還記得巴迪是怎么樣對待自己的這首詩的嗎?若此時你身處在這樣的情景下,你的心情又是怎么樣的呢?”進而在這樣由淺至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引導下,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明白,愛意的表達形式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中都蘊含著父母對自己的期待與關心。最后,教師就可以順勢來讓學生來寫一寫,自己的父母在實際的生活中是如何愛自己的,并且嘗試著從“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兩種愛的方式中,任選其一,從而讓他們將在課堂中積蓄已久的情感內化成為自己的寫作動能,借以切實提升他們的閱讀與寫作水平。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將閱讀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時,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循序漸進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只有持續(xù)不斷地讓學生進行練習與實踐,才能夠看到成效,收獲效果。對于高年級學段的學生群體來說,此時他們的閱讀能力與寫作水平,相對以往低年級時的水平,已經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理解能力也有所加強。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也應當充分發(fā)揮出學生在此階段的主體意識,通過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與寫作,適度拓展他們的課外閱讀數量,以此來引導他們積累寫作素材,從而培養(yǎng)起他們的寫作思維能力。這既能夠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讓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獨特魅力,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整體循環(huán)。
比如,在學習小學語文教材中《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章節(jié)時,本篇文章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可以在閱讀中通過作者的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以及動作描寫等,來全面感受魯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并且能夠體會出作者對伯父魯迅先生的愛戴與懷念之情。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體會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格魅力,教師在講授完這篇文章時,也可以推薦學生來閱讀一些與之相關的課外書籍,如《朝花夕拾》《野草》等,以此來讓學生在閱讀中看到那個紹興水鄉(xiāng)百草園里的少年,看到那個清末留學日本的學生,看到那個下班后躲在北京會館里抄校古碑的教育部官員,從而讓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魯迅,走近魯迅。又或是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符合其年齡特點與接受能力的書單,列表來讓學生進行閱讀。例如閱讀一些科普類的書籍以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如《十萬個為什么》《海底兩萬里》等。又或是閱讀一些紅色小說、名人傳記等等來升華學生的思想品質,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外名人故事》等等。這樣,隨著課外書籍閱讀量的不斷增加,學生不但能夠增加自己的文學素材儲備,同時也能夠在書籍的海洋之中樹立起更加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而在無形之中塑造起自己的良好品格。
綜上所述,閱讀與寫作教學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想要在此階段培養(yǎng)起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地革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深入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手段,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機融合,以讀促寫,讀寫融合來提升高年級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雖然,就目前的實際教學情況來說,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情況還存留著一些教學問題,但是我們堅信,只要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將上述策略真正靈活地運用于自己的實際教學之中,那么一定能夠為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也一定能夠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