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青 (江蘇省連云港市久和實驗學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認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基于立德樹人思想,不僅要重視學生是否掌握了語文知識和技能,更要關心他們思維的成長、情感的提升,要不斷挖掘課本資源,引導學生提升家國情懷。教師要結合學生和文本的特點,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祖國文化的魅力,迸發(fā)愛國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要注意若干教學原則,首先要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多元了解,并順勢提出問題,提供輔助閱讀的資料,讓學生感受文字背后炙熱的情感,從而激發(fā)愛國情懷。
在學習《圓明園的覆滅》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個性化理解,說說圓明園的毀滅給人們什么啟示,并順勢而導。如有學生認識到要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要擁有足夠的武器。對這些學生,可以讓他們思考除了武力以外,還有哪些方面也能體現(xiàn)國家的強大。也有學生對西方列強的行為表示憤慨,認為當時的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太懦弱,則可以讓他們說說現(xiàn)如今,對待其他國家的態(tài)度是什么,如何面對某些國家的挑釁。不同的學生觀點不同,教師的引導也要相應變化。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辯論、演講等活動中,營造輕松自在的交流氛圍,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理解,這樣能更有針對性地引導,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體現(xiàn)時代性,要以課本內(nèi)容作為引子,引導學生搜索更多的學習資料,并結合當今時代的特點進行分析。這樣能讓他們更好地挖掘時代內(nèi)涵,做到與時俱進。
在學生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現(xiàn)實生活思考:“在周恩來生活的年代,中國比較貧弱,所以主人公發(fā)誓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那么,我們現(xiàn)在生活條件變好了,這曾經(jīng)的口號,是否也要變一變了呢?”教師引導學生上網(wǎng)搜索時代好少年的具體例子,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說說未來的打算和人生理想。最后,他們以“強國有我”為主題,試著寫下自己的理性思考。這樣的讀寫活動傳承了革命者的遺志,同時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
學生可以利用網(wǎng)絡,搜索各種時事新聞,并結合課文主題思考,這樣能讓他們借古思今,認識到當代少年要如何融入建設祖國的洪流中。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生活經(jīng)歷、性格興趣等各有不同,所以他們在分析問題時,常常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錯誤的觀點,產(chǎn)生困擾。教師要把握住課堂生成的瞬間,結合這些問題,循循善誘,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在學習《軍神》一課時,有學生提出:“這個故事是否太夸張,不夠真實呢,一個人怎么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疼痛呢?”教師把握住此細節(jié),循循善誘。首先讓學生了解劉伯承的生平,體會他投身革命的勇氣,感受其至死不渝的精神,這有助于他們理解劉伯承的行為。其次結合課本細節(jié)提出問題:“主人公在談到自己為何不需要麻藥的時候,為何如此平靜?沃克醫(yī)生反而顫抖起來,這是為什么?”最后再從文章拓展開來,讓學生結合現(xiàn)實生活,尋找類似的例子,如冬奧會上運動員如何迎難而上,忍受傷痛,奮勇奪冠,將他們的事跡和劉伯承放在一起分析,學生就能體會主人公之所以忍住傷痛,都是為了自己的祖國。
如果愛國教育只是空談,那么就會成為“無本之木”,但是如果能根植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引導,則能提升他們的認識,激發(fā)其愛國情懷。
在明確滲透家國情懷的原則后,教師還要積極探究具體滲透方式。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能鍛煉學生的語感,在誦讀到最后,學生的體驗更深刻,對情感的感悟也更透徹。教師可以讓學生誦讀具有愛國情懷的作品,并展開想象,將文中各種意象整合在一起,然后說說自己的整體感受。
在學習《示兒》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想象,體會作者臨終前的情感?!霸趧?chuàng)作這首作品時,社會環(huán)境是怎樣的?作者身在什么環(huán)境中,他的身邊都是什么人,他們分別在做什么,想什么。主人公想要通過這首作品,表達怎樣的情感?”學生試著說出誦讀的感受:“當時風雨飄搖,北國淪陷,但是當朝統(tǒng)治者依然不思進取。作者自知命不久矣,將親戚都叫到身邊,每一個人都露出了痛苦的神情。作者也很痛苦,但是他傷心的不是自己即將離開人世,而是無法看到收復河山?!苯虒W者讓學生說說自己如何處理語音語調,想要抒發(fā)怎樣的情感。如有學生提出:“我在誦讀強兩句的時候,比較緩慢,體現(xiàn)出主人公有氣無力的狀態(tài),同時也展現(xiàn)他內(nèi)心的悲痛之情。但是讀到最后一句的時候,提高了聲音,表達作者對未來的期望?!睂W生交流誦讀方法,暢談想象的世界,感受到了作者的愛國情懷。
在誦讀中,學生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能構造情感想象的空間,體會人物的品質,感受作者當時的情感。在想象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他們多元解讀作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挖掘出的家國情懷。
表演是一種能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豐富情感的體驗方式。在活動中,學生的多元感官被激發(fā),他們的參與度提升,情感主體化得到體現(xiàn),所以能更深入地體會蘊藏在作品中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輔助資料,改編劇本,分析人物性格特點,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將主人公的情感外顯。
在學習《小英雄雨來》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劇本編演中。首先,讓他們拓展資料,體會愛國軍民的勇敢,體會他們的堅強意志。其次,組織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并改編劇本,如思考如何通過動作展現(xiàn)出雨來擅長水性的特點,如何通過動作、神態(tài)等,表現(xiàn)雨來活潑、勇敢、堅強的一面。在設計臺詞時,學生還要注意展現(xiàn)人物關系,體現(xiàn)不同人的性格特點。如:“媽媽看到雨來偷偷耍水,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覺得此處可以添加怎樣的臺詞,體現(xiàn)出媽媽的復雜情感?”最后,讓學生在表演中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作,并在表演后說說自己的設計思路,表述體驗和收獲。如有學生提出:“我演的是鬼子,我在表演的時候,故意讓動作幅度很大,表現(xiàn)出他們肆無忌憚的狀態(tài),我通過瞪眼睛等動作,展現(xiàn)他們的兇惡?!边€有學生提出:“我覺得雨來被鬼子抓住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一定也是有點害怕的,但是他受愛國人士影響,所以自己也要表現(xiàn)出堅強。我加入了深呼吸等動作,表現(xiàn)出雨來的決心?!?/p>
表演活動具有直觀性,能使抽象、模糊的愛國情感轉化為具體的動作行為。這樣學生的代入感更強,體會也自然更深刻。
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也是滲透家國情懷,促使學生根植堅定信念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選擇一些值得探究、討論的主題,引導學生深入辨析,不僅要讓他們感受作品中蘊藏的情感,更要促使其結合當代社會,進行深度思考。
在學習《青山不老》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支援西部建設”這個主題參與自主探究活動。任務一要展開課內(nèi)外拓展閱讀,尋找其他展現(xiàn)西部建設的文章,和《青山不老》結合在一起,看看主人公懷著怎樣的情感扎根山區(qū),付出了青春,執(zhí)著不悔地將自己的愛融入建設家園的工作中。在閱讀中,學生要結合細節(jié)描寫,思考如何能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人物,提升語言建構能力,還要將景色描寫和人物情感結合在一起,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在任務二中,學生要說說自己對建設西部的理解,可以結合資料內(nèi)容,創(chuàng)作小說、報告文學,也可以融入自己的一片深情,創(chuàng)作散文或詩歌。在遷移中,學生體會到了支援西部的建設者,都有著堅定的信念,同時,他們也下定決心,決定長大后也加入建設祖國的行列中,他們認識到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念,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才能有所成就。
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學生總結了作品的寫作手法,體會其意境美,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然后,他們又將這種感悟融入創(chuàng)作中,這樣能更好地深化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探析靈活多變的教學途徑,將家國情懷滲透到聽說讀寫等各種語文活動中,這樣能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漢字是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小學生都對故事感興趣,可以將漢字和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融合在一起,讓學生一邊識字,一邊傳承傳統(tǒng)文化。
在學習《金木水火土》一課時,教師為學生講述了《西游記》的片段:“孫悟空想要從佛祖的手指中跳出去,但是始終找不到邊界。就見那佛祖將手掌一翻,五指化成了金木水火土五座聯(lián)山,名叫‘五行山’,將孫悟空壓在了下面?!贝藭r引入“五行”的概念:“‘五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十分重要的概念,你知道為何孫悟空如此大的能耐,都逃不出五行山嗎?”此時一一展示“金木水火土”的象形文字,讓學生意識到古人根據(jù)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五種事物,設定能力五行,它們狀態(tài)不同、性質不同,指代了天地間的各種事物?!八哉f,五行就是組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孫悟空被五行山壓住,就好比是被天地萬物壓住,你說他還能逃出去嗎?”此后再讓學生結合“天地人”等漢字,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象形字,認識到它是古人將真實世界中的事物抽象化以后形成的字。
在識字的過程中,傾聽故事,了解民族文化,能讓學生深刻體會文字的魅力,挖掘出蘊藏在文字背后的家國情懷。這樣學生能從文字中汲取力量,靜養(yǎng)心性,繼承并發(fā)展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群文閱讀就是將有共同特點的文章放在一起,引導學生整合閱讀,這有助于他們對比分析,找到作品的異同點。學生可以在值得思考和具有啟迪性的關鍵部分反復咀嚼,教師也要提出一些具有提示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如體會主人公的遠大理想等。
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理想和夢想”主題閱讀中,分別閱讀《延安,我把你追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石灰吟》等文章,說說作品中有哪些詞句展現(xiàn)出主人公對理想的追尋。如《延安,我把你追尋》中有“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等詞句,表達了作者想要繼承延安精神,更好地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展現(xiàn)了周恩來讀書時的經(jīng)歷,寫了他為何會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妒乙鳌穭t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用象征的方式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表現(xiàn)出作者要成為一個高潔的人。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上網(wǎng)搜索其他和“理想、夢想”相關的文學作品,看看不同的人,理想有什么不同,最后選擇一種文體,寫一下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如有學生讀了詩人流沙河的《理想》,從“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中獲得了力量,認為:“哪怕我點的燈只有螢火一般,我也要堅持舉著它,一直走下去……”
學生在參與群文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要將課內(nèi)作品整合在一起,還要讓他們適地當拓展閱讀,上網(wǎng)搜索相關主題的文章,又或者搜索和主人公有關的背景信息等。這樣能讓學生整合多元信息,感受主人公的高尚情懷。
在寫作訓練中,學生能遷移語文知識,提升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同時,寫作也是學生抒發(fā)情感、表達觀點的主要途徑。教師要將家國情懷滲透到習作練習中,采用多樣化練筆方式,開辟多渠道寫作途徑,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作樂趣,讓他們用文字表達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在閱讀《大禹治水》一課后,學生對中國神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讀寫結合的活動中。首先,拓展閱讀各種神話故事,挖掘其中蘊藏的民族精神,如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xiàn)了責任心,又如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都展現(xiàn)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其次,學生結合閱讀收獲,參與寫作活動,他們可以創(chuàng)作一篇童話故事,其中的主人公要展現(xiàn)民族精神。又或者可以創(chuàng)作一篇讀后感,說說神話故事中蘊藏了哪些精神。他們還可以思考這些精神在當代社會是否也有體現(xiàn),搜索當代名人的故事,寫一下他們的事跡,注意體現(xiàn)出民族精神。
學生可以創(chuàng)作讀后感,說說對民族精神的理解,還可以通過續(xù)寫、補白等方式,塑造能體現(xiàn)民族精神的英雄人物。除了展現(xiàn)民族精神以外,教師可以讓學生拓展寫作素材,將人物事跡、傳統(tǒng)節(jié)日、名勝古跡等都融入創(chuàng)作中。
立德樹人指的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讓他們在生活中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為建設美好國家而奮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基于立德樹人視域,深入挖掘教學材料,讓學生在掌握語言文字的同時,激發(fā)情感,感受中華文化的淵源,弘揚民族文化精髓。這樣能讓家國情懷根植于學生心中,進而起到端正其品德,改良其行為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