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鞋子一定要鞋頭朝外放,玩具必須放在特定位置,故事一定要聽完整,不然就會哭鬧不止……孩子的這些行為屬于“強迫癥”嗎?很多家長不知所措。不用擔心,這是秩序敏感期孩子的正常表現(xiàn)。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兒童進入了對秩序特別敏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表現(xiàn)出對秩序的強烈喜歡和需求,并逐步適應生活中事物的流程、物品擺放的空間、生活起居的順序等,漸漸地形成自身的秩序感。部分孩子會在1歲半進入秩序敏感期,大多數(shù)孩子在2至4歲時處于秩序敏感期。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指出,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內(nèi)部秩序感,它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以及這些部分的相對位置,幼兒尚未學步時就已經(jīng)有與自己身體姿勢和位置有關的敏感性;另一種是外部秩序感,幼兒總是通過物體的外部秩序來認識自身周圍的環(huán)境,并理解自身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秩序敏感期的表現(xiàn)
從出生開始,孩子就對周圍環(huán)境的秩序有了微弱的感知。1至3歲的孩子處在由內(nèi)部秩序感逐漸轉(zhuǎn)向外部秩序感的階段,他們強烈要求周圍的事物保持秩序,會因為秩序被破壞而出現(xiàn)負面情緒,直到秩序恢復才能平復情緒。為了維護秩序,他們變得執(zhí)拗,一切破壞秩序的行為都必須從頭再來。執(zhí)拗過后,在3至4歲這個階段,孩子會出現(xiàn)追求秩序完美的時期,做事情不允許出一點錯誤,并逐漸上升到對規(guī)則的要求。
秩序敏感期對成長的意義
良好的秩序能夠給予孩子安全感。當孩子從周圍事物的秩序感中得到滿足,就會形成安全感,從而感到快樂;若未能滿足,就會焦躁不安、無所適從,甚至哭鬧不止。
秩序敏感期影響孩子專注力的發(fā)展。秩序感強的孩子往往能夠?qū)W⒂谧约旱氖虑?,并進行合理計劃;而秩序感弱的孩子往往無法專注于自己的事情,生活混亂無序。
秩序感的滿足為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有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生活秩序的孩子,6歲以后,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xiàn)得更加自如、和諧。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養(yǎng)良好習慣
作息規(guī)律,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案例:每天早上起床,甜甜都慢條斯理地先穿襪子,再穿衣服、褲子,最后讓媽媽梳頭發(fā)。有一天,上幼兒園就要遲到了,媽媽在甜甜穿襪子的時候趕緊幫她穿上衣服,沒等甜甜穿好另一只襪子,又幫她穿上了褲子,沒想到甜甜無論如何都不肯下床,一邊哭一邊脫掉衣服、褲子,直到重新按照自己的順序先穿襪子,再穿衣服、褲子,最后才讓媽媽梳頭發(fā)。
案例中,甜甜顯然是進入了秩序敏感期,媽媽為了趕時間,打破了甜甜穿衣服時的秩序感。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會為了維護秩序而變得執(zhí)拗,一切破壞秩序的行為都要推倒重來,于是甜甜重新按照自己的順序先穿襪子,再穿衣服、褲子,最后梳頭發(fā)。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生活秩序,幫助孩子養(yǎng)成科學合理的作息習慣,使孩子的生活變得有序且有規(guī)律。
科學合理的作息不僅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還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時間觀念,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家長可以參考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與孩子共同安排家庭中的一日生活,互相監(jiān)督,一起保持,如,洗手時遵守七步洗手法;洗澡時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睡覺前先洗臉、刷牙,再聽故事,到規(guī)定時間就關燈睡覺。
物品歸置整齊,做事有條不紊
案例:4歲的布布把小汽車整整齊齊地排成長列,嘴里不停地喊著:“小汽車要出發(fā)嘍!”媽媽打掃衛(wèi)生時,不小心把小汽車的排列順序打亂了,布布馬上大哭起來,媽媽重新給他擺好,布布卻哭得更兇,媽媽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案例中,媽媽不小心打亂了小汽車的排列,破壞了布布的秩序,這讓他感到不安,因此大哭。媽媽可以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并給出幾種解決辦法,讓孩子選擇。選擇可以讓孩子重獲對秩序的掌控感,使他逐漸平靜下來。比如,對孩子說:“媽媽不是故意的,幫你重新擺好可以嗎?還是你自己擺?”順應孩子對于小汽車一定要排成長列的秩序,引導他對自己的玩具進行分類擺放,養(yǎng)成收納整理的習慣。
整潔有序的家庭環(huán)境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前提。相比于雜亂無章的環(huán)境,整潔有序的環(huán)境更能滿足孩子對秩序感的需求。家長盡量不要經(jīng)常變動房間里的物品擺設和格局,保持物品整潔有序,可以讓孩子幫忙收拾,和孩子一起決定家里的物品放在什么位置,共同遵守秩序,如,玩具放在玩具筐里,鞋子整齊地放在鞋架上。
遵守規(guī)則,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
案例:進電梯時,爸爸順手按了電梯按鈕,沒想到軒軒生氣了,因為平時都是軒軒來按的。爸爸讓軒軒重新按一次,他卻不愿意,在電梯里又哭又鬧,非要拉著爸爸走出電梯。爸爸耐心地配合著,想知道他究竟要做什么。于是,軒軒和爸爸重新進了電梯,在按下電梯按鈕的一瞬間,軒軒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案例中,爸爸先一步按電梯按鈕的行為打破了軒軒的秩序感,直到秩序恢復,他才停止哭鬧。爸爸給予了軒軒足夠的耐心與寬容,保護了軒軒的秩序感。回到家后,爸爸可以告訴軒軒在公共場合應當遵守的規(guī)則,如,不能大喊大叫,做文明禮貌的小朋友;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玩滑滑梯時不推不擠,自覺排隊。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規(guī)則意識萌芽和初步形成的時期,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社會品質(zhì)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爸爸媽媽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簡單的生活規(guī)則、社會規(guī)則等,有意識地運用孩子的秩序感,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如,垃圾丟進垃圾桶里;上下樓梯靠右走;擦完手,毛巾要歸位;見到鄰居要問好;得到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征得對方同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