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旻鳶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把文言文納入教材體系,就是為了讓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那么,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目標該如何定位呢?教師該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對此,筆者進行了相關實踐與研究,現(xiàn)以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為例,闡釋文言文教學目標定位與教學策略。
文言文教學的目標首先以教材的整體目標和各單元的語文要素為基礎,而各單元的語文要素又體現(xiàn)在單元導語、課后習題、“交流平臺”等方面。筆者對教材所選15篇文言文所在單元的導語、課后練習進行了歸納和分析梳理。首先,選文都是由教材文言文學習的總體目標決定的,旨在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其次,結(jié)合對單元導語和課后練習的梳理,具體教學目標主要有三個:一是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二是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文言文;三是感悟文中情感,激發(fā)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三個目標遵循學段特點,逐步提高要求。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準確把握課后練習題要求,既不過分拔高,也不脫離學生實際。
1.基于文本角度解讀目標。文本是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把握解讀目標,就得從文本的角度出發(fā)。本課課后有三道練習題,第一題為“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何為正確、流利?從文本角度理解當有兩點:一是讀準文中生僻字和多音字的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二是注意詞句間的停頓。但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要讀出文言文的韻味,要讀得抑揚頓挫,這顯然是在刻意拔高要求。此外,有些教師為追求課堂上朗讀的效果,憑自己的主觀經(jīng)驗,替學生劃好停頓符號,要求學生按照規(guī)定的節(jié)奏來讀。
其實,每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同,讀出來的節(jié)奏自然也不盡相同。比如,“樹在道邊而多子”,既可以在“樹”后停頓,也可以在“樹在道邊”后停頓,前者強調(diào)“樹”,后者強調(diào)“道邊”。又如“唯戎不動”,既可在“唯”后停頓,強調(diào)唯一性,也可以在“唯戎”后停頓,強調(diào)沒有動的只有王戎一人。如果在課前,教師不認真分析、理解文本,而草率地把學生框在一個設定好的朗讀模式中,不僅不利于學生朗讀水平的發(fā)展,也會影響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多樣化。
2.立于整體層面解讀目標。課后練習第二題“結(jié)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結(jié)合注釋”是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則指向目標。就“理解故事大意”這個目標而言,縱觀教材中15篇文言文,直到四年級下冊的《文言文二則》,課后習題中才出現(xiàn)“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梢?,相較于“解釋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的要求更低一些,學生只要把故事的大意說清楚即可。對于“理解故事大意”這個目標,教材編者遵循了學段特點,有梯度地對課文進行安排呈現(xiàn)。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使之與“解釋這個故事”相區(qū)別。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要對教材整體進行梳理,明確本課在教材體系中的位置,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意圖,切不可隨意制定目標,讓學生留下學習理解障礙,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站在學生立場解讀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脫離學情而制定的目標都是低效的。課后練習第三題“說說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要求學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讀懂文字背后顯現(xiàn)出的王戎的智慧。在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時,如果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說出這句話的意思,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學生對王戎當時能得出這一結(jié)論的思維過程并不清楚,從而導致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也不夠深刻。教師啟迪引導式的“教”就應該站在學生立場,明晰推理過程,提供學生所需,補學生所缺,才能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1.尊重學生體驗,靈活多樣地讀?!白x”是學習文言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依據(jù)自己最初的理解,先自由朗讀,讀出自己的節(jié)奏。全班交流環(huán)節(jié)中,在糾正字音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停頓劃分的緣由。只要學生沒有因為理解錯誤而斷錯句,教師都應鼓勵學生在掌握方法之后,進行同桌互讀、男女生賽讀等,通過反復誦讀,在不知不覺中引領學生把故事讀到心坎里去。
2.抓住理解難點,清楚明白地說。文中三個“之”字,學生看似理解,其實不然。因此在理解文意時,教師應拎出這三個“之”字,幫助學生理解。
師:在這個故事里,有個字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是哪個字?
生:之。
師:請在文中圈出,并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這個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別是什么意思。
生:兩處“取之”的“之”是指李子,“人問之”的“之”指王戎不去取李這件事。
師:前兩個“之”代指“李子”,這李子長得怎么樣?(出示插圖)
生:多子折枝。
師:這么多李子,王戎為何不去摘?(相機理解“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現(xiàn)在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嗎?
在說故事的環(huán)節(jié),要始終牢記“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這一目標,旨在理解大意,體會情感,領會脈絡。如果表達能力好的學生,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故事說得具體、生動,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
3.借助思維導圖,深入細膩地品?!皹湓诘肋叾嘧?,此必苦李”這句話看似容易理解,實則飽含了王戎豐富的思維過程,體現(xiàn)了王戎善于靜心觀察、獨立思考,且智慧過人的品質(zhì)。教學時,教師應該帶領學生仔細揣摩王戎得出這一結(jié)論的思維過程。在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可適時出示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感悟王戎的聰明形象。
借助摘編關鍵詞語以及梳理思維導圖,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其深刻細膩地品析、領會文言文,從而在追溯古人思想的同時,感受文言文蘊藉的深層趣味。
4.拓展人物故事,多元發(fā)散地理解。文言文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而言,年代久遠,晦澀難懂,容易讓學生缺乏讀下去的興趣。在教學完課文后,教師可以設計安排以下任務,引導學生多元拓展發(fā)散,延伸閱讀理解。
師:這個故事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里面共有36種門類。以下9個門類都有以王戎為主角的故事:德行、雅量、贊譽、容止、傷逝、任誕、排調(diào)、儉嗇、惑溺。除了“雅量”,你們還想看看哪個門類里面關于王戎的記載呀?
(生選擇門類閱讀故事,并小組交流對王戎的看法。)
師:課后大家還可以選擇2~3個門類去看看,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了解王戎。
這樣,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了解王戎,使得王戎的形象在學生心中不斷豐滿起來,由此,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世說新語》的興趣。
教材中的文言文題材眾多、類型豐富,教學時,教師要抓準語文要素,基于學情制定教學目標,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切實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激發(fā)其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植根于學生心中?!?/p>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