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佼姣 供圖北京畫院
近日,由北京畫院主辦,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的『借山吟——齊白石的畫意詩心』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三、四層展廳面向公眾開放。
眾所周知,齊白石以書畫藝術聞名于世,但他始終強調自己的詩人身份,并自稱:『我的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槐本┊嬙核氐凝R白石手稿中,以詩的數量最多,皆與其書畫實踐互為助益。2014年,畫院推出了齊白石的手札展,基于對同一主題的持續(xù)性挖掘,此次展覽聚焦于齊白石詩文藝術研究,追溯其學詩歷程和創(chuàng)作背景,探索其詩畫創(chuàng)作的互動關系,揭示齊白石獨特的生命體驗與情感心緒。
從左至右依次為借山圖卷之十二、十六紙本設色 每開30cm×48cm 齊白石 1910年
齊白石幼年家貧,8歲隨外祖父在蒙館讀了半年多的私塾。27歲時,師從胡沁園學習工筆花鳥畫,并在其引薦下隨陳少蕃讀書學詩。為了貼補家用,他白天做木工,夜晚才能讀書,有詩“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往事示兒輩》)記載了自己早年勤學苦讀的經歷。同年,在老師胡沁園舉辦的雅集詩會上,齊白石以一首七絕贏得眾人的稱贊。其間加入王仲言等發(fā)起的“龍山詩社”,被推舉為社長,后又加入黎松安組織的“羅山詩社”。齊白石與詩友擘箋唱和,并為他們繪制詩箋。1900年,他典租蓮花砦下的梅公祠,添蓋了一間書室,取名為“借山吟館”。
“五出五歸”遠游歸來后,齊白石潛心古文詩詞,常與友人聯吟對句。他在飽覽山川風物和自然之美后,將遠游途中的畫稿重新整理,創(chuàng)作出充滿詩意的山水畫卷《借山圖卷》。
及至37歲,齊白石拜著名經學家、湖湘詩派代表王湘綺為師。王湘綺詩從魏晉,以精工見長,稱齊白石的詩似“薛蟠體”。雖然與老師創(chuàng)作觀念不同,但齊白石也意識到學詩并不簡單,需由五言律詩入手,上追古意,熟讀唐宋詩畫,以便為詩文創(chuàng)作打好根基。齊白石的習詩初衷不為科考官爵,其創(chuàng)作多為陶冶性情,因此不被附庸風雅的制式所束,以“不求藻飾、自主性靈”的主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詩風。
詩歌創(chuàng)作是抒懷寄情、言志喻理的方式,也承載著文人社交的功能。詩文相酬興于漢魏,盛于唐宋,不僅拓展了文人構建關系的渠道,也推動了詩歌的發(fā)展,在詩歌發(fā)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齊白石說:“我的詩既是抒情,也是紀事?!彼谇笏?、交游生活中與友人詩文酬和、贈答不計其數,由此留下了許多或跌宕起伏或妙趣橫生的掌故。齊白石常隨王湘綺參加詩會雅集活動,進入由王門關系構建的湖湘文化精英圈,得以結識更多名流文士。1904年,他應王湘綺之邀游歷江西南昌。正值七夕良辰,老師招飲同門,首以“地靈勝江匯,星聚及秋期”起唱,然而齊白石和同門都未聯上。為此,齊白石深感羞愧,回家便把書房“借山吟館”的“吟”字去掉了。
青燈 紙本墨筆 30cm×25.5cm 齊白石
讀書圖 紙本設色 110.5cm×45cm 齊白石
借山館 楷書 紙本墨筆 32.5cm×89cm 齊白石 1904年
在本次展覽中,北京畫院所藏《南昌館七夕連句》小楷,上書有齊白石所作南昌聯句“久坐生微涼,竹簟清露滋”,應該是王湘綺事后所謄寫,印證了師徒之間這件耐人尋味的趣事。齊白石經營詩學可謂是不遺余力,不僅向老師等求學詩法、與朋友切磋詩藝,還請晚清詩人樊增祥為其詩稿潤色,積極策劃出版詩集。1917年,樊增祥為齊白石《借山吟館詩草》所作序文中寫道:“凡此等詩,看似尋常,皆從劌肝而出,意中有意,味外有味?!毖哉Z間皆是贊美之詞。展覽中的《謝齊山人贈鵝茸被歌》,也是兩人深厚情誼的見證。此外,展覽還呈現了齊白石與陳師曾、陳半丁、于右任、羅惇曧等20世紀中國文壇藝界名家交流藝事、往還贈賦的書畫文獻,講述了齊白石與師友之間的濃濃情誼。觀者可透過多元視角,在篇篇詩文構筑的群像中還原更為立體的齊白石。
從左至右依次為借山圖卷之一、十五 紙本設色 每開30cm×48cm 齊白石 1910年
詩是心靈的語言,畫是意趣的折射。中國繪畫藝術講究“詩畫一律”,強調詩與畫的異質而同趣。宋蔡絳《西清詩話》曰:“丹青吟詠,妙處相資?!边@種詩畫互補的觀念,促使題畫詩、詩意畫得以發(fā)展和興盛。1906年,王振德在《齊白石的詩文與題跋》一文中稱“齊白石的詩文多為題畫詩作,常常是先有詩情而后升華為畫意,社會人生的詩意感受是他書畫印創(chuàng)作的基礎”。齊白石的書畫藝術天真平淡,他將感性體驗化為心靈的妙悟,體會詩畫關系的內在邏輯。詩畫同觀,相得益彰。其題畫詩,或直陳心曲,折射出對家鄉(xiāng)故土的深切懷戀;或聯喻類比,表達對天地世相的體察洞悉;或應物斯感,流露出民胞物與的憂患情懷。
上圖:南昌館七夕連句 紙本墨筆 28.8cm×32.5cm 王闿運
下圖:命題求畫信函 紙本 26cm×35cm 老舍
小魚圖 紙本墨筆 82cm×42.5cm 齊白石 1925年
北京畫院藏有一封1951年老舍書寫的《命題求畫信函》,該信札以四句古詩為題請白石老人作畫,并附上畫資。齊白石應邀以查初白詩句創(chuàng)作《蛙聲十里出山泉》,畫中將“蛙”轉換為“蝌蚪”,而泉聲則嫁接了蛙聲,意象互換,可以說是詩畫融合的經典之作。題《小魚圖》詩句“群隊無驚候幾時”,傳遞著對安寧家園的期盼,與畫中驚慌失措的小魚形成呼應。1919年,齊白石到北京后曾寄住于法源寺、龍泉寺及石鏡庵,與僧人交往密切,他認為自己與佛家頗有緣分,自稱“心出家僧”。而其作《蔭下坐佛圖》題詩“無我如來座,休同彌勒龕,解尋寂寥境,到眼即云曇”,或許是他將佛道精神內化于心的感悟。
宋嚴羽《滄浪詩話》言:“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中國詩歌強調真情實感,抒發(fā)詩心靈性,反映詩人的性情、氣質和審美趣味。齊白石生于湖南湘潭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失學,畢生為生計輾轉。無論是他的詩歌還是繪畫,多從中國民間文化中汲取創(chuàng)作素材,抒寫自己的生命體驗,表現普通百姓的真情實感。他說:“我的詩,寫我心里頭想說的話,本不求工,更無意學唐宋?!彼葍A心于文人的詩情墨趣,同時保持對現實生活的熱愛,世間萬物都成為其筆下的詩思畫料,被賦予悠然自得的詩情、幽默詼諧的詩趣、平實質樸的詩理。
展覽中,《白菜胡蘿卜》所題詩文“欲了前生未了因,拈毫題句太傷神。園蔬也有塵凡福,曾見窗前看畫人”,取材素樸、語言平實,表達了這位“湘上老農”最真切的生活感受。作品《葡萄》題詩“實垂星辰搖不墜,影亂龍蛇飛欲驚”,以浪漫主義手法表現日常生活中的尋常物象。題《鐘馗搔背圖》曰:“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癢?!碑嬛械木G頭小鬼為鐘馗撓癢卻總不得其意,頗似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細節(jié),極具哲理。
左圖:白菜胡蘿卜 紙本設色 138cm×34cm 齊白石 1929年
展覽還呈現了齊白石作品圖稿,上面不僅標注著詩詞修正的痕跡,觀眾還可以此獲悉作品的創(chuàng)意來源。齊白石的詩不拘格律,蘊含鮮活的生命力,描繪現實,貼近人民,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種雅俗共賞的特質無形間契合了20世紀新文學思潮的文化氛圍,也能以具象且生動的圖景喚醒當下公眾的詩心,帶其回歸內心,細細品鑒中國人的詩意生命美學。
為了兼顧展覽的學術性與普及性,展覽以“講故事”的口吻展開講述,穿插白石老人詩意盎然的趣味人生,為廣大觀眾呈現更為立體、鮮活的齊白石。觀眾也可在展覽互動區(qū)域,于一張張精美的花箋上感受白石老人的詩趣與詩情。
微信掃碼
·訂閱《讀者欣賞》·品鑒“藝術經典”·走近“歷史人文”·暢游“線上博物館”
鐘馗搔背稿 紙本墨筆 47cm×30.5cm 齊白石
鐘馗搔背圖 紙本設色 89cm×47cm 齊白石 1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