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男 安歐亞
(1.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哈爾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走過百年奮斗歷程。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1]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奮力書寫了百年大黨的崢嶸歷史。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但這并沒有迅速使得中國革命走向成功,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才使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盡管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正是因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才使得中國共產黨歷經戰(zhàn)火洗禮和歷史考驗依然風華正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盵2]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正是得益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內涵的正確理解,得益于對歷史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得益于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身體力行。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鐫刻在心中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視死如歸、奮勇拼搏的價值航標和精神火炬。縱觀黨的百年發(fā)展史,無論是歷經革命時期的驚濤駭浪、建設時期的急流險灘,還是改革時期的歷史機遇與時代變局,中國共產黨人都能夠秉持初心和使命,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人民作為真正的銅墻鐵壁,切實肩負起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xiàn)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盵1]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中國共產黨成立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一誕生就毅然投身于為國家、為人民利益而斗爭的偉大洪流,一路走來不斷應對新的挑戰(zhàn)、審時度勢、順應時代大潮從而贏得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zhàn)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是我們黨最鮮明的特質和特點?!盵3]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獻身精神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鍛造鑄就,蘊含著我們黨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的精神密碼,樹立起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行、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航標。無論是戰(zhàn)火紛飛的動蕩歲月,還是國富民強的和平年代,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奪取勝利的先鋒所指和突破所在。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對黨忠誠源于理想信念,不負人民來自為民初心。忠誠是崇高的理想、是不變的追求、是無悔的擔當。對黨忠誠就是要無條件地對黨的信仰忠誠、對黨組織忠誠、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忠誠。這不僅是黨章及入黨誓詞中的明確要求,而且是每一位中國共產黨人都必須堅守的政治原則和基本底線?!拔覍o我,不負人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沒有也不謀求自己特殊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黨員、干部要站穩(wěn)人民立場,始終同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切實把造福人民作為最根本的職責?!盵4]“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對于歷經困苦、艱險、磨難和挑戰(zhàn)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從來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口號,而是融入血液中的信仰,落到行動上的力量,必須從一而終、一以貫之、一脈相承,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要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毀其節(jié)。
“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高校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肩負著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大學階段是人生積累的關鍵階段,也是承上啟下的黃金時期,青年在這一時期心智尚未成熟、甄別力不夠、自制力不強、找不準前進的目標和奮斗的方向,需要思政課教師切實發(fā)揮好關鍵作用,幫助學生系好人生中的第一顆扣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來講,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盵5]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入挖掘百年黨史這座“精神富礦”中所蘊含的紅色資源和思政元素,將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的先進人物和光輝事跡全面有效地融入思政課教學之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用百年黨史書寫好立德樹人的“大文章”。
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高校思政課要想與時俱進,提升教學實效,就必須擁抱時代,擁抱變化,保持“年輕的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xiàn)實結合起來?!盵6]紅色文化資源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鮮活的案例。因此,高校思政課要傾聽時代足音,緊扣時代脈搏,把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生動的歷史敘事、感人的家國故事、珍貴的革命文物等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教育教學,用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紅色血脈對話時代青年,共敘家國情懷,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使思政課教學生動活潑,有趣有效。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百年前,一批覺醒的進步青年高舉真理旗幟,走上歷史舞臺,在充滿血與淚的舊中國為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用信念的汗水澆灌祖國大地,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其中涌現(xiàn)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優(yōu)秀個人和集體,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青年總是立于時代的前線,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盵1]高校思政課要充分運用偉大建黨精神引領青年航向,激勵青年學生奮發(fā)有為,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以赤誠之心跑好強國時代的接力賽。
首先,強化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中國共產黨團結統(tǒng)一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zhàn)愈勇,否則就會不戰(zhàn)自敗、不打自垮?!盵7]因此,高校思政課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強思想引領,通過展示百年大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使青年學生感悟偉大建黨精神,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切實把握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之中,勇立潮頭,開拓創(chuàng)新,爭做時代弄潮兒。
其次,強化價值引領。“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偉大建黨精神集中體現(xiàn)了百年大黨的性質宗旨、優(yōu)良作風和政治品格,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是黨和國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立黨、興黨、強黨的偉大事業(yè)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高校思政課要深入挖掘和融入偉大建黨精神,強化偉大建黨精神與理論知識的邏輯對接,注重融會貫通,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汲取紅色力量、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長志氣、硬骨氣、蓄底氣的姿態(tài)勇?lián)鷷r代大任,堅定不移地走好第二個百年新征程。
最后,強化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安全是國家安全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要陣地,對于增強青年政治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整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守住思想陣地,弘揚主旋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學生,幫助青年學生把穩(wěn)思想之舵、筑牢理想之基、高揚信仰之帆,增強青年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和思想認同。
首先,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其中涌現(xiàn)出一批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革命先輩,留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盵3]因此,高校思政課要將生動的黨史故事、鮮活的黨史人物融入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紅色基因,準確把握理論與故事、知識與價值、理性與情感的邏輯關系,史物結合,言之有據地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從百年黨史中獲得啟發(fā)、吸取力量,主動聽黨話、跟黨走。
其次,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1]高校思政課要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有機融入教學內容,正確把握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辯證關系,通過對比分析講清、講透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源頭地位,講實、講活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鑄就的一系列偉大精神,提振青年學生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培養(yǎng)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中國青年。
最后,講好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偉大建黨精神滋養(yǎng)下的中國共產黨具有深邃的世界眼光和高超的戰(zhàn)略思維,它注重為世界謀大同,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1]這充分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以大胸懷、大智慧促進人類進步的大使命、大擔當。高校思政課要堅持國際視野,從世界政黨的比較中把握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引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識,深刻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首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偉大建黨精神內涵豐富,是激勵全黨奮進新時代、創(chuàng)造新輝煌的重要精神動力。高校思政課要及時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必修課程,并在黨史學習教育、國家安全觀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等專題教育中融入偉大建黨精神,提高思政課程的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思想引領作用。同時,也要挖掘和提煉其他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文化自信、人文素養(yǎng)、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機融入其中,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水乳交融,同向同行。
其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思政課的內容主要是對實踐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囊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三次飛躍的重大理論成果,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不僅要講好百年黨史故事,更要通過百年黨史故事講清道理、講明立場,在敘事中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等,促進學生從根本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內涵。但實踐是理論的本源,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guī)律來辦,在實踐中再加深對規(guī)律的認識,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盵8]因此,思政課要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活動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深刻領會科學理論之“用”。
最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高校思政要堅持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充分滿足學生的期待和需求,可通過開展演講、紅歌競賽、知識問答,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參觀革命紀念館、參觀民間紅色收藏館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使思政課教學充分體現(xiàn)即時性、溝通性、互動性,讓思政課別開生面、有益有趣,從內容到形式都真正“活起來”“火起來”。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互聯(lián)網已逐漸從小眾需求轉為大眾常態(tài),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為應對新形勢下的新變化,高校思政課應突破時空限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充分利用兩微一端、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學習偉大建黨精神,傳播正能量,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活水和鮮亮底色。我們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促進偉大建黨精神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當代青年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從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這既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高校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目標,又是當前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迫切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過打造活潑生動的黨史教育思政大課堂,高校一定能夠培養(yǎng)出一大批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涞挠袨槿瞬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