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以“為什么建設、怎么樣建設、建設成什么樣”的思路討論了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的建設。首先,分析了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的意義。其次,梳理了課程思政中心的當前任務與工作制度,提出了相應的工作原則、方法與具體內容等。最后,分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目的與高校、教師的職責和價值追求的一致性,展望了達成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遠景,指出了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的發(fā)展路向。
[關? ? 鍵? ?詞]? 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3)31-0113-04
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課程思政建設做出了總體部署安排。目前,課程思政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成果,從文獻來看,對于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課程思政中心)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就其建設進行探討,以期對課程思政建設有所助益。
一、應時而生: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建設的邏輯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有力的組織保障。《綱要》對部、省、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組織實施均提出了要求,其中提道:各高校要建立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lián)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實施機構,筆者在2022年對全國82位教育管理人員進行調研,75.6%的受訪者表示為教務部門,14.6%的受訪者表示為課程思政中心,4.9%的受訪者表示為學校黨委,另有4.9%的受訪者表示為其他部門(分別為教學質量管理中心或馬克思主義學院)。而受訪者認為最適合推進課程思政實施的部門依次為課程思政中心、教務處、各教學部門、學校管理層,占比依次為32.9%、29.3%、25.6%和12.2%。
筆者認為,為有效有力推動課程思政落地見效,各高校應根據自身情況,盡可能組建課程思政中心等專責機構,以便有效有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出于以下兩點考慮。
(一)課程思政建設根本目的的要求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其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服務于高校的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課程思政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是“大思政”理念、“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課程教學中的具體體現,突出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塑造導向,正在引導和重構新的育人實踐,這與以往教育重教書輕育人、重智育輕德育的實踐顯著不同。育人是高校的本責,“大思政”理念下的育人工作首先需要做好頂層的統(tǒng)籌規(guī)劃,需要規(guī)劃、實施、評價、保障等多個部門的配合,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因此,可成立課程思政中心,以適應當前的形勢,為學校育人工作的重大轉變提供咨詢和頂層規(guī)劃。《綱要》要求,高校主要負責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養(yǎng)工作,統(tǒng)籌做好各學科專業(yè)、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因此,課程思政中心應由高校領導層負責,一方面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主責需要,另一方面也便于各部門的統(tǒng)籌協(xié)調。
(二)課程思政建設的“新”要求
課程思政作為新的育人實踐,需要專責機構解決一些新問題,其“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課程思政對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
以往的專業(yè)課程教學由于受一些消極思想的影響,過多地關注知識與技能傳授,忽略了知識與技能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意義,抑制了課程育人作用的發(fā)揮,造成了知識傳授、技能培養(yǎng)與價值引導的疏離[1]。課程思政突出了課程建構精神的育人內涵,旗幟鮮明地要求課程發(fā)揮育人作用,將立德與求知統(tǒng)一起來,這對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
2.課程思政對教學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點明了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特性,隱性教育將教育目的潛藏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無意識心理作用的感染、陶冶和認同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2],因此課程思政在教學實施中強調思政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
3.課程思政對教學效果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目標需要有新的評價標準和方法,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課程教學中的實踐,在學生身上體現為價值養(yǎng)成與認同,對學生思想的評價相對知識及技能的評價更為復雜和困難,這對教學效果評價而言是新的挑戰(zhàn)。
總之,應建立由學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的行政專責機構自上而下統(tǒng)籌協(xié)調、一體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目前的高校管理體制下,專責機構應以學校管理層人員為直接負責人,以教務處和各教學部門為參與和實施部門,以黨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處等相關職能部門為咨詢部門,形成各負其責、互相協(xié)同配合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機制。
二、扎實建設: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制度及工作內容
課程思政中心的建設運行應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中心,服務于新的育人實踐,著力解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問題。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的來看,課程思政中心負有指引學校育人工作的責任;從課程思政新的目標要求來說,課程思政中心要做好教學工作頂層規(guī)劃設計、標準制定、貫徹實施等方面的工作;從新的教學實施要求來看,要幫助教師提高思政能力,包括教學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培訓、示范、指導兩個方面;從新的教學效果評價要求來看,要做好考核評價工作。
教育部于2021年確定了一批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其中教學研究示范中心30個,目的是強化示范引領,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建設方法路徑,促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教學研究示范中心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探索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建設方法路徑,指導各學科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和資源建設,開展培訓、觀摩交流活動,探索建立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基于以上考慮,參考教育部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工作要求和一些院校課程思政中心的工作職責,筆者梳理出以下工作內容和制度。
(一)做好育人制度設計,服務新的育人實踐
頂層設計是保障課程思政落地見效的首要條件,頂層設計首先要轉變理念,以育人理念為指引規(guī)劃一切工作,如此方能避免將課程思政視為一項機械的工作任務而刻意為之,才能落地見效,避免因形式主義而不了了之。其次,要形成良性的機制,以保障理念的貫徹與育人工作的開展實施,可以從弱化成果導向、為教師潛心育人提供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營造尊師重道氛圍等方面入手。課程思政中心要在理念貫徹和機制形成兩個方面不斷探索,服務新的育人實踐。
(二)完善課程思政中心運行機制
1.明確各部門責任
課程思政中心主要是作為一個協(xié)調機構發(fā)揮作用的,應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與具體工作任務,從而扎實地將課程思政納入各部門日常的工作之中,確保課程思政中心工作的有效開展,形成常態(tài)化工作運行機制。
課程思政中心應持續(xù)完善頂層設計、路徑規(guī)劃、理論研究等工作。以學年為單位,定期組織教師的培訓交流工作、優(yōu)秀案例示范觀摩工作、建設研討工作、考核評優(yōu)工作。教務處應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課程標準編寫、教學設計等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環(huán)節(jié)中將課程思政目標貫徹進去;在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實施教學督導并協(xié)調相關部門共同實施教學過程管理;在教學后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評估、成果獎勵,并及時向課程思政中心反映基層教學情況。各教學部門指導督促課程團隊做好人才培養(yǎng)方案編制、課程標準制訂、教學內容選定,定期開展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探討,提煉典型案例,做好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咨詢部門應及時做好宣傳、咨詢、反饋、建議等工作。
2.診改制度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調查反饋是做好課程思政工作的基本功,是實事求是避免形式主義的有效措施。課程思政自推開以來一直在摸索前進,實踐效果需要檢驗,通過調查反饋,不斷診斷改進,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螺旋上升。廣義來說,課程思政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開展的思想教育實踐,為黨為國育人是其根本旨歸,因此,應面向全體教師、學生、管理者、企業(yè)開展調研,并適時進行問題經驗總結反饋,不斷推動實踐的深入。
(三)做好教學實施頂層規(guī)劃、標準制定和貫徹實施
1.將課程思政納入日常教學管理之中
課程思政要依靠和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但并非放任不管,任其自流,需通過一定的措施加以引導。為此,應將課程思政實施納入教學管理之中,不斷提醒激發(fā),切實將課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逐漸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
首先,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課程標準編寫、教學設計等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環(huán)節(jié),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目標要求,喚醒教師的育人意識,增強育人責任。其次,在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并協(xié)調相關部門共同實施教學過程管理,定期開展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探討,提煉典型案例,時時提醒并督促教師將課程思政落實到實踐中。最后,在教學后環(huán)節(jié),組織總結評優(yōu),激發(fā)教師的主動性。
2.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學體系
為保證課程思政有效貫徹在課堂教學中,應先對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提出具體的實施規(guī)范,從形式上對思政融入課程內容做出規(guī)定,以規(guī)范和引導教師實施,最終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
人培方案是人才培養(yǎng)的總綱要,具有定向把舵的作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修訂時,應貫徹育人理念,堅持育人與育才相統(tǒng)一,結合各專業(yè)不同產業(yè)特點和育人要求,提出人才培養(yǎng)目標,并明確思政目標體系。另外,依據目標,以“德技并修、育訓結合”為主線,構建出體現職業(yè)教育類型特征,涵蓋基礎課—專業(yè)課—實踐課等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根據課程類型,分類承擔思政目標,形成思政目標與課程對應的專業(yè)思政矩陣。
課程標準的編制應根據專業(yè)思政矩陣,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將思政目標細化到具體的章節(jié)內容中,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并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思政與專業(yè)內容有機結合。對思政教學條件、課程資源等提出具體建議和要求??己嗽u價要將過去單一的對知識點和技能點的考核轉變?yōu)閷φn程實現德育功能的同步考核,將“價值引領”作為一個重要的監(jiān)測點指標。
增加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教學標準要求,教學設計表中要明確每次課的思政目標、思政元素、融入點、思政載體(名人事跡、新聞事件、紀錄片等)、融入方式、教學方法等,明確課前、課中、課后環(huán)節(jié)的安排。
3.制定標準提高教學規(guī)范性
(1)思政元素
“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思政元素的選擇涉及人才培養(yǎng)方向問題,必須嚴肅對待。從筆者的調查結果看,教師在思政元素選擇時,存在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常?;谧陨淼睦斫饨缍ㄒ恍└拍?,出現概念的模糊性、泛指化問題,消解了思政元素的嚴肅性[3]。另外,思政元素的選擇也存在碎片化問題,缺少系統(tǒng)化設計,無法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價值引領體系,讓學生感到價值引領的生硬和雜亂無章,必然也無法達到課程思政的目標和要求[4]。因此,應盡快出臺思政元素選擇指引,形成系統(tǒng)的價值導向綱領,適度規(guī)范教師的選擇方向和內容。
(2)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是建設成效的參考指標,也是考核的基礎,但立德樹人成效的考核很難量化,難以找到“硬指標”,育人工作往往是一個“軟任務”。評價應力求精準全面,反映教師課程教學、教書育人的成效,避免產生為考核而考核等不良傾向。
評價雖難且不見得可靠,但依然要進行嘗試和探索,可以在形式上先進行規(guī)定,制定評價方案,逐步積累改進,使其逐漸趨于科學、合理。評價應以課程為基本評價單位制定評價方案,開發(fā)評價工具量表,明確信息采集途徑和方法,多元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和管理層,評價維度參考學生獲得感、課堂平均實施次數、融入效果、學生參與度與課堂表現、話題討論情況、教師自我評價等,多主體多維度綜合后獲得一個評價結果。
(四)不斷提升教師思政能力
1.研究制度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課程思政涉及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學科知識,這些知識是專業(yè)課教師所欠缺的,同時,這些學科與專業(yè)教育有機融合,又提出了新的課題。因此,必須加強理論研究,以便解決目前實踐中低效率重復難以深入的問題和經驗效果的說服可靠性難題。同時,通過項目研究,促進教師自我提升。因此,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解決理論問題,另一方面提升教師能力。
首先,課程思政中心應充分發(fā)揮咨詢部門的智力優(yōu)勢,就推進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專項研究。其次,廣泛調研,征集問題,并根據反饋形成規(guī)劃課題,邀請或組織教師研究。同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支持教師根據教學所需深入探索。最后,鼓勵教師參與國家、省、市、學會等平臺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
2.培訓與指導制度
教師的思政能力仍然是目前困擾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主要問題,也是學校推進課程思政的堵點,必須通過培訓盡快提高教師的思政能力。思政能力一方面表現為思政人文素養(yǎng)等個人特質,另一方面表現為授課技巧,因此,培訓應將這兩個方面作為重點。
首先,應重視教育學相關知識的培訓。充分利用教師入職培訓時機,做好新入職教師的理論知識儲備,利用專業(yè)技術培訓等更新老教師的理論知識;抓好教研活動,著力提高教師業(yè)務能力;鼓勵教師參加各級教學能力比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其次,提高教師的思政知識儲備。利用黨建活動、支部書記講黨課等提高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通過讀書活動等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再次,在校內遴選出一些優(yōu)秀案例、示范課程、示范教學團隊、示范專業(yè),定期組織相關的教學團隊進行課堂展示、經驗交流等活動。最后,關注全國其他院校的建設經驗,建立校際聯(lián)系,邀請其來校開展講座,也可組織教師參加國內相關的培訓交流會。
課程思政中心應承擔起咨詢職責,對教師在實踐中的問題予以指導,滿足教師的個性化需求。
(五)不斷提高考核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考核評價最直接的作用是激勵,考核評價的目的在于壓實責任,樹立榜樣,核心是構建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制度,要實事求是,結果要令人信服,力避形式主義和“唯帽子”傾向。
考核評價分為對教學部門的考評和對教師的考評兩種。按教學管理要求每學期組織專家對各教學部門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行考評,內容包括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體現、科研立項、教研活動、督導檢查記錄及成果等。在日常的教學檢查活動中,檢查教師落實課程思政的情況,包括教學資料、課堂教學等。定期對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情況進行評價,將各教學部門課程思政的實施推進情況納入績效考核,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效果與教師年終考核等級評定、評優(yōu)評獎及職稱晉升掛鉤,激發(fā)教師的主動性。
三、遠景展望: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發(fā)展路向
課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狹義上講,課程思政是以學科課程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突出了課程建構精神的育人內涵,強調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塑造導向,調動了廣大專業(yè)教師的育人意識,是對“大思政”理念實踐的一次有力推動,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立德樹人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德育為先,必須著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是高校的基本責任。當前一些高校在教育實踐中存在重教書輕育人、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存在差距。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價值追求,也是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因此育人的教育工作也應是全面的、整體的[4],人類歷史上早期的教育,都是綜合性、全面性的教育,是將教做人與教做事融合在一起的,我國傳統(tǒng)教育更是將修身立德作為教育的立足點[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重申,教育的宗旨不僅關系到收獲技能,形成完整人格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以此作為推動教育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1],一些家長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及各方面能力的綜合發(fā)展也是這種理念的反映。對此,高校責無旁貸,必須做出一定的回應,要及時轉變理念,回歸初心,回歸本分,從育人的角度出發(fā)規(guī)劃一切工作,久久為功,不斷提高育人成效,方能在時代潮流中立于不敗之地。
綜上可見,課程思政的目的要求與高校及教師的責任要求是一致的。其實,拋開學校和教師的職責不談,就價值而言,兩者與課程思政的目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如果學校和教師做不好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中心建立的目的在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從短期來看,課程思政中心的主要工作在于統(tǒng)籌解決前述的一些問題,響應課程思政的“新”要求,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但從長遠來看,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有賴于新的育人體制的支撐,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特征決定了課程思政必須依靠教師和學校的主動性,而實現學生價值養(yǎng)成與認同的育人工作同理也依賴于兩者的主動性,因而課程思政中心的任務在于促進并形成這種育人體制,這種體制是在(立德樹人)育人理念指導下的以育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和標準的教育體制,是將育人滲透到學校全部工作過程中并內化為全體教職工的自覺行為的一種模式。當前,學校和教師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都已自覺踐行育人使命,現有部門機構已承擔其應有的責任,真正踐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育人職責,專責機構也完成了其自身使命。這是我們所樂見的,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漫長的過程,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175(3):54-59.
[2]肖文,周俊,董英,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隱性教育及載體探索[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25(1):64-67.
[3]王郢,方癸椒,朱小君.高校課程思政共同體構建的教育學邏輯[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2):16-23.
[4]劉建軍.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教育研究,2020,41(9):28-33.
◎編輯 魯翠紅
①基金項目:2022年陜西省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職土建類專業(yè)課程思政元素體系構建與教學方法選擇”(項目編號:2022SZX179);2021年度陜西省教育廳陜西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攻關課題“高職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標準、制度和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GG016)。
作者簡介:王扶義(1984—),男,漢族,陜西咸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橋梁施工與健康監(jiān)測、路橋專業(yè)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