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 (214400) 周明遠
資料的搜集、整理與運用是重要的語文學習能力?!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中的“梳理與探究”板塊在每個學段都提出相應的具體要求。其中第二學段指出“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嘗試運用語文并結合其他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第三學段指出“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渠道獲取資料,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梢姡囵B(yǎng)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給學生布置搜集資料的任務后,卻沒有提供路徑、方法的指導,導致學生無法順利完成學習活動,閱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除此之外,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搜集路徑單一,搜集內容零散、片面,以及沒有在課堂上合理運用等。因此,圍繞著培養(yǎng)學生資料搜集能力的教學目標,筆者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解決了教師怎么教和學生怎么學的問題。教材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并在不同的單元中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具體分析編排內容之間的互相聯結、縱橫勾連,以提升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編排搜集資料相關的內容,并以若干個知識點的形式分布在各個單元的不同課文中,旨在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手術臺就是陣地》的導讀提示中提出“查查資料,了解有關白求恩的其他故事”的要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提出了“收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資料,交流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的要求;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提出了“運用學過的方法整理資料”的要求。這樣從低年級的“查查”和“收集”逐漸發(fā)展為高年級的“搜集”,可以看出編者從一開始限定學生搜集資料的方向,到后來逐步提升開放性,由簡到難、由淺入深,為學生提供學習引導,促使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從整體上把握資料搜集能力在不同學段需要達成的目標要求,并結合教學要求精準施教,確保學生資料搜集能力的提升。
培養(yǎng)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教師不僅要站在課程的視角縱向梳理教材內容,還要引導學生發(fā)現單元內部橫向關聯的特點,即圍繞語文要素中對學生搜集資料的要求,橫向考慮課文與課文、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力求通過單元整組教學形成合力,把搜集資料的學習要求落到實處。以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這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要素,通過遞進式學習來落實語文要素,培養(yǎng)學生的搜集資料能力。學習《古詩三首》時,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練習中的詩句,明確學習內容涉及的事件、地點等,為學生指明查閱資料的方向,以促進學生理解詩句表達的情感。學習《少年中國說 (節(jié)選)》時,教師可以一方面讓學生搜集梁啟超的生平資料以及《少年中國說》的全文版,另一方面結合課后練習的要求,讓學生搜集為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以增強學生的強國信心,凸顯課文的教學價值?!秷A明園的毀滅》的課后練習明確要求搜集資料的具體內容,即學生搜集的資料要體現“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相對于先前的搜集資料任務,這次的搜集資料任務的要求明顯提高了?!缎u》一文要求學生搜集關于我國守島部隊生活方面的資料,目的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理解。本單元《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板塊,要求學生結合相關資料,梳理與歸納課文體現的思想感情。完成這項學習任務,不僅能提升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內化知識。教師引領學生把握教材單元內部之間的關聯,能夠明確教學方向,完成教學目標,使語文要素自然落地。
由于認知水平和學習經驗的問題,一些學生可能無法順利完成搜集資料的學習任務。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區(qū)或者單元學習落腳點出發(fā),為學生搭建多維的教學支架,將搜集資料的過程由隱性轉向顯性,從而落實語文要素,提升學生資料搜集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為學生指明查閱資料的方向,可以避免學生搜集資料時毫無頭緒、無從下手的現象,促使學生有效閱讀。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七律·長征》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紅軍長征的時間、經歷的省份、重要的戰(zhàn)役等方面的資料。這些資料可以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呈現。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亂砍、亂伐等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些行為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從而意識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這樣,教師依據課文內容為學生搭建目的性支架,使學生的資料搜集更具針對性,有效避免搜集資料的過程流于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搜集資料過程中,部分學生的搜集路徑單一,資料內容片面、零散。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篇章導語頁、課文注釋、課后練習、插圖的具體要求搜集資料,使學生搜集資料的路徑呈現多元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六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人文主題是“走進魯迅”,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此處的“相關資料”不僅包括課外資料,還包括教材中各個助學系統(tǒng)中的資料。如單元導語頁中魯迅的人物簡介和肖像圖;《少年閏土》一文中對《故鄉(xiāng)》的注釋;《好的故事》中的課文注釋以及課后“閱讀鏈接”中對魯迅作品的評價;《有的人——紀念魯迅先生有感》中魯迅的肖像畫等。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學生走近魯迅、了解魯迅的相關資料,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學生搜集資料時,教師可以結合助學系統(tǒng),引導學生領悟具體的、多元化的搜集方向,如作者的生平資料、作家的文本解讀、相同主題的其他文章、相關的圖片和影像等。這樣,多元化的資料搜集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還可以促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在搜集資料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搜集的資料不夠全面,不利于深入解讀課文內容。因此,教師應結合課文的特點,將學生的零散資料轉變?yōu)榫C合性提示支架,拓寬學生的閱讀視域,真正發(fā)揮資料在學生閱讀中的助力作用。如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現代詩歌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根據需要搜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學習《短詩三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繁星》里的其他詩歌以及冰心的其他作品,如《春水》《寄小讀者》《小橘燈》等。這樣全面地搜集作者的相關作品,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作者的認識與了解,還能開闊學生的閱讀眼界。教師為學生搭建綜合性的教學支架,使學生學會客觀地看待事物與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搜集資料要為理解課文內容服務。學生完成資料搜集后,教師不僅要篩選和整理學生搜集的資料,還要把握課堂上運用材料的時機,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破解閱讀難點,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
在課堂教學伊始,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巧妙引入學生搜集的資料,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激活學生的閱讀情感,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將相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并與同學討論交流。學生結合相關資料,了解到廉頗是戰(zhàn)國后期趙國的名將,藺相如是同時期趙國的丞相,還初步認識了趙國與秦國以及其他國家的關系。在學生對相關背景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導入課文,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要學習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這樣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又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七律·長征》時,教師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資料內容,再要求學生說一說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并提出相關問題:“詩中提到的五嶺指的是哪些地方?烏蒙山在什么地方?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瞬間拉近了與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教師進一步帶領學生學習詩歌,不再將教學局限于課文詩句里,而是以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方式講解毛澤東的其他詩詞,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的閱讀難度,加深了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還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期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特點,為學生布置搜集資料的任務,并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堂開始時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交流,這樣既消除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隔閡,又奠定了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讓教師更有效地展開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閱讀資料,最終實現理解課文內容的學習目標。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適時呈現資料,以降低理解難度,優(yōu)化課堂教學。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教師讓學生找出“在法庭上”這部分內容中描寫李大釗外貌、語言、神態(tài)的句子,并說說自己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從“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fā)”中認識到李大釗已飽受酷刑的折磨,從“平靜而慈祥的臉”中體會到李大釗內心的偉大力量,他為了避免妻兒擔心自己,表情仍然是那么堅定、沉著,他對革命事業(yè)充滿了信心。為了深化學生對李大釗革命優(yōu)秀品質的理解,教師把學生搜集到的關于李大釗行刑前的資料投影在大屏幕上:“殺害李大釗,反動派第一次使用了從帝國主義國家買來的絞架。李大釗昂首走上絞架,發(fā)表了最后的演講,他說:‘我們已經培養(yǎng)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萬歲!’”借助資料,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李大釗堅定的革命信念??梢姡處熯m時呈現學習資料,幫助學生解決閱讀問題,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認識,而且還可以為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提供有力的保障。
語文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教師在課文教學結束后適當引入資料,創(chuàng)設更為開放的閱讀空間,促使學生深入感悟與思考課文,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少年閏土》的課后練習第三題,其中的加點部分“并不知道”“也沒有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是特殊的表達方式,作者通過幾種“不知道”的不同形式,突出表現了閏土與“我”的不同。閏土是鄉(xiāng)下長大的孩子,從小參加各種勞動,對自然界了解很多;而“我”代指有錢人家的少爺,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眼界狹窄,知識貧乏。那么閏土和“我”如此不同,長大以后兩者之間的友情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學生搜集到的《故鄉(xiāng)》一文,讓學生自行閱讀并說一說閱讀感受。這樣,教師在課末引入相關資料,可以拓寬課文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充分發(fā)揮搜集資料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綜上所述,教師依據語文新課標在小學第二、第三學段的具體教學要求,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搜集資料能力,對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有積極的意義。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領會編者的編排意圖,結合課文特點為學生搭建教學支架;同時,教師要把握課堂中運用資料的時機,讓學生深刻體會運用資料在閱讀學習中的價值。這樣,能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搜集資料的習慣,提升學生自主搜集資料的能力,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