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市銅山區(qū)銅山實驗小學 (221116) 詹 影
寫景散文多以描寫景物為主,在描寫景物的同時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中高年段選編了不少寫景散文,這些散文文質兼美、形式豐富、意蘊深厚,體現(xiàn)出鮮明的文體特征。如何教學寫景散文呢?教材中語文要素的編排為如何閱讀寫景文給出了由淺入深、逐步進階的教學指引,是教師引領學生閱讀的有效憑借與抓手。在寫景散文的教學中,教師在遵循課文文體特征的基礎上,還要用心揣摩編者意圖,以要素做引,制訂具體的教學措施,以落實語文要素,提升寫景散文的教學質量。
學生在閱讀寫景散文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對作者描寫的景物不曾親眼所見、親身感受,很難真正走進作者用語言文字精心構筑的優(yōu)美意境中,從而對文本產(chǎn)生一種疏離感。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文本語言與作者描述的畫面之間的順利切換呢?教師可以借助想象來引導學生從一個個方塊字的組合中看出一幅畫面、一個場景,甚至是一段人生。
閱讀寫景散文一定要對作者細膩的語言進行關注。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于文本獨特的詞句處駐足、品味、鑒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文本所描寫的畫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遍喿x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想象荷葉挨挨擠擠的樣子,想象白荷花在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樣子,想象一下花瓣才展開的、全展開的白荷花的樣子和還是花骨朵形態(tài)的白荷花的樣子。在學生邊讀邊想象的基礎上,教師提出思考問題:“同樣是荷花,作者是怎樣把它們不同姿態(tài)的美表現(xiàn)出來的?”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去感受作者被這不同的美所包圍的景象。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就“冒”一詞進行換詞比較,感受白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以及作者用詞的準確。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許多寫景散文的教學要素都與“邊讀邊想象”有關。教師聚焦語文要素,找準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體會文中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想象是學生學習寫景散文的有效方法之一。想象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教師要讓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采取多維想象的方法走進文本核心,感受散文語言的魅力,在想象中落實語文要素。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課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主要描寫了大潮到來時的壯觀景象,是教學的重點?!苯虒W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中對潮聲、潮色、潮形、潮勢的描寫展開想象,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在想象中,作者筆下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鮮活的畫面,促進了學生對自然之美的理解與感受。教學《走月亮》一文時,教師在學生邊讀邊想象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自然之美,讓學生隨著作者一起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眼睛看,促進學生對文本意境的理解與感悟,使學生在多維想象中感受到自然之美。
人的各種知覺都是美的通道。在寫景散文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馳騁想象,不僅可以使學生盡快融入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而且可以使學生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去感知美、體驗美,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在寫景散文的教學中,當學生很難感受到散文之美的時候,教師可以適時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與文本內(nèi)容相關的畫面,引領學生在“親眼所見”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獲得深刻的體驗與感受。
仍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觀潮》的教學為例,課文是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過之后的順序進行描寫的。作者筆下的錢塘江大潮氣勢之壯觀令人贊嘆,但對于沒有親眼見過錢塘江大潮的學生來說,是很難感受到“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中描寫的到底是怎樣的景象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把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看,把形象生動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直觀的畫面,使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邊閱讀邊想象。這樣,學生腦海中浮現(xiàn)出的畫面會更加清晰、深刻,提升了畫面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寫景散文的教學中,教師依據(jù)課文特點,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引入課堂,讓學生借助圖片、視頻等資料來感受文本語言,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技術的運用上要講究時機,教師要善于借助多媒體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以豐富學生的想象體驗,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寫景散文的畫面美,從而落實教學目標。
情景交融是寫景散文的共性特點,作者的筆下有景,心中有情,字里行間就會流露出情感與意蘊。在寫景散文的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之景,體會文本所描寫的景物之美,又要引領學生感受這些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體會景中有情,景中含情,情景合一的意蘊。
寫景類散文描寫的不僅僅是客觀景物,還有作者想借景物抒發(fā)的情感,文章中往往會打上作者主觀審美的烙印。閱讀這類文章的時候,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從作者的視角對描寫的事物進行體會,感受作者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一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教學這一課時,教師不光要結合語文要素引領學生感受課文語言的生動優(yōu)美,還要善于從作者的視角引領學生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通讀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通過閱讀感受到的就是作者眼中的大自然:風、水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動物是大自然的歌手……有了作者意識,學生就會明白“微風拂過,好像喃喃細語……狂風吹起,合奏出一首雄偉的樂曲”以及“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嘩嘩”等大自然的聲音之美。在這里,作者強調風、水是大自然的音樂家的行為本身,就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各種聲音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關注作者視角,并不意味著要讓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全盤接受,而在于讓學生能夠從作者視角出發(fā)去感受文本中的語言,從而走進作者內(nèi)心,獲得對文本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些寫景散文中蘊含的情感很難把握,原因在于學生缺乏與作者相同的經(jīng)歷,很難對作者的思想或者做法產(chǎn)生認同感。這不利于學生對文本情感主旨的把握。教學時,教師除了可以借助意象來幫助學生感受文本意境,還可以借助課后“閱讀鏈接”或“資料袋”中的內(nèi)容來深化學生對文本思想情感的認知,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深處。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一文中,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點明了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主旨。如果學生對這句話不理解,就很難感受到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苯虒W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后“閱讀鏈接”《留予他年說夢痕》以及作者琦君的背景資料,說一說對作者筆下的事物有哪些不一樣的認知。學生通過拓展閱讀,發(fā)現(xiàn)作者和母親走到哪,桂花也隨之種到哪。他們不禁產(chǎn)生疑問:“作者種的僅僅是桂花嗎?”結合“閱讀鏈接”與背景資料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桂花”其實在作者和母親心中就是“故鄉(xiāng)”的代名詞,在異鄉(xiāng)種的是桂花,聞著異鄉(xiāng)的桂花香,思念的卻是故鄉(xiāng)的親人。這樣引領學生學習,作者借桂花抒發(fā)情感的方式不言而喻,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對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落實了語文要素,提升了寫景散文的教學質量。
借景抒情是散文常見的表達方法。在寫景散文的教學中,教師依托語文要素,結合課后“閱讀鏈接”內(nèi)容,相機為學生補充適當?shù)谋尘百Y料,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nèi)心,促進學生對作者抒情方式的理解,使學生真正知曉作者的獨特情感來自何處,從而走進閱讀的深處。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不少優(yōu)秀的寫景散文,這些散文中不僅有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還有著深遠的意義,蘊含著一定的哲理,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受到啟迪。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勾連生活或者搭建支架等形式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本,體會其中蘊含的哲理。
要想讓學生真正讀懂寫景類散文所蘊含的情味、韻味,教師在落實語文要素時,就應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通過將閱讀與生活相結合,降低學習難度,使語文要素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得到落實。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草原》一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nèi)容想開去”。課文第一自然段介紹的是草原美景,閱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邊讀邊想象草原的美麗景色,讀出自己的感受。課文結尾處“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說說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什么,并具體說說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蒙漢情深”。為了深化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與別人惜別時的經(jīng)歷。這樣一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被喚醒,他們對夕陽西下,蒙漢人民仍然舍不得分開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在《草原》的教學中,教師結合語文要素,讓學生依托課文內(nèi)容展開想象,對于難以理解的詞句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來理解。這樣,使學生感受到作者透過語言文字所傳遞出的思想,讓學生真正“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深刻的理解與感受。
在寫景類散文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獲得對文本的深刻解讀,教師要善于結合語文要素為學生搭建適切的支架,引導學生由對閱讀內(nèi)容的感知走向對文本哲理的體悟。有了閱讀支架,語文要素的落實也就有了根基和支撐。
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丁香結》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真正讀懂文本所蘊含的哲理與情思,教師為學生搭建閱讀支架:“文章中作者主要描寫了什么?作者由丁香展開了哪些聯(lián)想與想象?丁香引發(fā)了作者對人生怎樣的思考?你能學著作者這樣由一件事物或者景物展開聯(lián)想,展現(xiàn)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嗎?”在閱讀支架的搭建下,學生逐步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領悟了編者意圖,明白了作者想借丁香告訴人們生活不可能是事事如意,一帆風順的,我們要以豁達的胸懷來對待生活。這樣引領學生閱讀,不僅使學生讀懂了課文,而且使學生理解了課文暗含的道理,凸顯了支架在散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在寫景散文的教學中,教師觀照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結合課文特點為學生搭建適切的閱讀支架,引領學生深入閱讀,使學生在發(fā)展思維的同時習得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了自主閱讀的習慣。
綜上所述,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寫景散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遵循散文的文體特征,關注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注重通過想象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內(nèi)心,重視學生閱讀策略的習得,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文本的情感與意蘊,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