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學想象與詩性建構 ——南朝詩歌的洛陽書寫

      2023-11-20 13:38:07萬雅婧
      今古文創(chuàng) 2023年44期
      關鍵詞:洛陽

      萬雅婧

      【摘要】在古人的觀念里,洛陽居“天下之中”,是政權中心與德治典范。然而在南朝詩人尤其是梁陳詩人的筆下,洛陽城的形象逐漸與固有模式偏離,神圣的中原古都不僅僅只是“德治”的象征,而更多被賦予了富貴、華美、旖旎的氣質(zhì)。都城形象的流變背后反映出南朝文學的新變和南朝文人對于北方故都的文化心態(tài)。對南朝詩歌中的洛陽書寫進行研究,有助于理解文學與都城文化的雙向關系。

      【關鍵詞】洛陽;南朝;都城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4-007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4.022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資助項目(2022年)“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洛陽形象書寫與人文內(nèi)涵研究”(項目編號:202210559031)成果之一。

      洛陽自古為“天下之中” ①,是多個正統(tǒng)朝代的國都。都城乃是歷朝歷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對于文人群體有莫大的吸引力,是促進文學生成的重要機緣。而文人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主體,其文學書寫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著都城的人文形象,這是都城與文學的交互影響。②南朝政權皆定都建康,偏安江左,但洛陽始終是縈系在南朝文人心頭的深深情結,他們雖不能至,心仍念之,在詩歌中運用藝術的橋梁跨越時空的界限,糅合歷史情境,對遙遠的故都進行文學想象與詩性建構。洛陽的形象也在文人持續(xù)不斷的書寫中發(fā)展出新的意蘊。本文以南朝詩歌中的洛陽書寫為研究對象,探尋洛陽的人文形象在南朝時期的特點,以及文學與都城文化的交互意義。

      一、從寫實到想象

      西晉末永嘉之亂后,洛陽陷落,中原統(tǒng)治階層和黎民百姓為了避禍紛紛南渡,遷至江左,在建康設立宗廟社稷。東晉滅亡后,政權又歷經(jīng)宋、齊、梁、陳四朝更迭,始終以建康為都,是為南朝。若以宋武帝劉裕北伐,于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光復洛陽開始算起,至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洛陽失守,其間短暫的七年里,洛陽處于晉宋的政治疆域內(nèi)。該時期文學中有關洛陽的書寫多為隨軍和行旅見聞,如謝晦《彭城會詩》和顏延之《北使洛詩》,其中后者被鐘嶸評價為“五言之警策”。顏延之出使慶賀劉裕北伐的途中經(jīng)過洛陽,面對光復不久的晉室舊都,他的悲傷卻遠遠勝過欣喜之情。在詩中,他先是自述赴洛的艱苦,從江南行舟秣馬,跨越萬水千山來到中原故土,然而他所見的是什么呢?入目皆是久經(jīng)戰(zhàn)亂后的凋敝、破敗、蒼涼之景:洛陽不再是國家的中心,而是位于邊防的前線,飽受戰(zhàn)爭的侵襲。晉宋年間的政治亂局里,“洛陽城不治既久,又無糧食?!盵1]1721和前朝的繁華富庶、人稠物穰形成了巨大的對比,在物是人非的蕭索場景面前,詩人的飄零之嘆、行役之苦、黍離之悲油然而生。

      由于常年的戰(zhàn)亂動蕩,晉宋之際有關洛陽的文學創(chuàng)作并不多見,洛陽的文學形象也因文人創(chuàng)作的時空差距逐漸由具體轉(zhuǎn)為抽象。且元嘉年間的北伐失敗讓洛陽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被北方統(tǒng)治者實際占有,絕大多數(shù)南朝文人終其一生都沒有踏足過北方的土地,更別說行至洛陽,所以洛陽作為地理空間對南朝文學生成的影響渺不足道。但是有關洛陽的文學書寫并沒有停止,洛陽的形象依舊活躍于南朝文人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中,流變出新的內(nèi)涵與意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南朝卷中,光是以“洛陽”為題目的詩就有約二十首,而以“金陵”為題的詩僅在全南朝卷檢索中出現(xiàn)過四次??梢娚踔猎跀?shù)量上,以洛陽為題的詩文比當時的首都建康更多。而且其中大多數(shù)寫于南朝后期的梁陳時代,離南渡已過去了近兩百年,南朝文人對洛陽持續(xù)的書寫行為本身就是洛陽文化內(nèi)涵的進一步嬗變。由于脫離了真實的地理環(huán)境,洛陽對于南朝人始終有“日近長安遠”的距離感,并且隨著時間流逝,故地都城的形象也都逐漸變得陌生模糊。因此,“洛陽”在南朝時期相關作品中的書寫主要是當時文人進行文學想象的結果,所借助的基礎和媒介就是東漢和西晉的相關史料和文獻。于是在于南寫北、于今寫古的雙重時空錯位中,洛陽形象的人文內(nèi)涵相比漢晉有所拓展變化,具體表現(xiàn)為由“禮儀德治”轉(zhuǎn)向“風流旖旎”,體現(xiàn)在城內(nèi)場景和城中人物上。

      二、洛城場景與空間形態(tài)

      南朝文人在對洛陽進行文學建構時,需要將城市特有的意象在物質(zhì)空間中展開。但由于詩人,也就是審美創(chuàng)作的主體,并沒有相關的真實生活體驗,因此無論是對于物象的描寫還是情感的抒發(fā),他們都必須借助前代文本,虛構出一個“身臨其境”的想象主體,體驗文化記憶中的故都場景。一些場景的反復書寫正是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內(nèi)涵的最集中的體現(xiàn),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洛水、洛陽道和洛陽宮。

      洛陽城在地理布局上南枕洛河,臨水而建。河流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意義非凡,大河孕育了豐饒的土地和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生息的人類,自古以來人們將河流視作文明的源泉,河圖洛書更是華夏文明之濫觴,再加上洛水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因此它常成為古人吟詠書寫的對象。歷史上洛陽人常在上巳佳節(jié)去洛水邊嬉游玩樂,如陸機《日出東南隅行》:“暮春春服成。粲粲綺與紈……方駕揚清塵。濯足洛水瀾?!盵2]652西晉詩人在作品中記錄暮春佳節(jié)洛水邊的游娛活動和美人的柔情綽態(tài),具有婉麗韻味和生活情調(diào)。魏晉人對于美人、美景孜孜不倦的刻畫與追求,正是當時審美意識獨立的顯現(xiàn),崇尚美的情感思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及后世的文學風格,促進了詩歌從“言志”到“緣情”的轉(zhuǎn)變,這些文化記憶被南朝人所沿承,并進一步發(fā)展。如陳叔寶《洛陽道》:“建都開洛汭,中地乃城陽。縱橫肆八達,左右辟康莊。銅溝飛柳絮,金谷落花光。忘情伊水側(cè),稅駕河橋傍?!盵2]2506岑之敬《洛陽道》:“喧喧洛水濱,郁郁小平津。路傍桃李節(jié),陌上采桑春?!盵2]2549等寫洛陽依傍洛水,街道沿著洛水延伸縱橫,城中建筑景觀和城內(nèi)人物的活動區(qū)域逐步呈現(xiàn):波光粼粼的洛水之濱、河岸上隨風舞動的金柳、洛水邊郁郁芊芊的春日道路和路上艷如桃李的絕色佳人、佳人穿行于道路和如夢如幻的宮城建筑之間……由此視角衍生出的洛陽的道路和宮闕是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建筑意象,南朝文人樂此不倦地在作品中描繪洛陽寬廣開闊、車馬駢闐的大道和高入凌霄的宮闕樓臺,以彰顯氣度不凡的名都圖景,以提及道路的詩句為例:

      相逢洛陽道,擊聲流水車。路逢輕薄子, 竚立問君家。(沈約《相逢狹路間》)[2]1616

      綠柳三春暗,紅塵百戲多。東門向金馬,南陌接銅駝。華軒翼葆吹,飛蓋響鳴珂。潘郎車欲滿,無奈擲花何。(徐陵《洛陽道》)[2]2525

      銅駝街是魏晉洛陽城的中心街道,因魏明帝置銅駝于此而得名,酈道元《水經(jīng)注》曰:“渠水又分枝夾路南出,經(jīng)太尉司徒坊間,謂之銅駝街,舊魏明帝置獸于閶闔宮南街?!盵3]398又:“自此南直宣陽門,經(jīng)緯通達,皆列馳道,往來之禁,一同兩漢。”[3]399從中可以得知銅駝街是從宮城正門閶闔門延伸出的大道,直達洛陽城正南門宣陽門,道路縱橫通達、寬闊壯觀。順著道路的延展其他城市意象的布局也一一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春日的綠柳、奔馳如流的車馬、妍姿艷質(zhì)的美人和倜儻風流的翩翩公子……展現(xiàn)出人稠物穰、繁華富貴、風光旖旎的都市風情畫。

      再如提及宮闕的詩句:

      日起罘罳外,車回雙闕前。(庾肩吾《洛陽道》)[2]1982

      日照蒼龍闕,煙繞鳳凰臺。(王瑳《洛陽道》)[2]2611

      從“十二門”“雙闕”“蒼龍闕”可見南朝詩歌有關洛陽宮殿的描寫主要基于東漢時期的洛陽宮城。《后漢書·宣秉傳》引《漢官儀》曰:“洛陽十二門,東面三門,最北門名上東門,次南曰中東門。”[4]930另外《后漢書·張讓傳》曾記載:“又使掖庭令畢嵐鑄銅人四列于倉龍、玄武闕?!崩钯t注曰:“倉龍,東闕。玄武,北闕。”[4]2537詩人以神仙所居的“西昆”形容洛陽的樓闕,寫日光照耀下的宮門和煙霧繚繞的高臺,側(cè)面凸顯洛陽宮殿的崔嵬高大、恢弘富麗,而崇高的宮殿建筑天然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讓人面對時產(chǎn)生愉悅的審美快感,從中更加深刻感受到雍容華美的帝都氣象。

      三、洛陽美人:時代審美生態(tài)的體現(xiàn)

      洛陽城中的美人為南朝文人重點描寫的對象,是他們文化心理與審美取向的集中體現(xiàn),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其美學特征與內(nèi)涵都被進一步拓展挖掘。早在魏晉時期,曹植著有《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盵2]431南朝時詩人孔奐也寫下《賦得名都一何綺詩》:“京洛信名都,佳麗擬蓬壺。”[2]2536洛陽城內(nèi)紅顏美人和美少年無疑是名都風情的最佳體現(xiàn)。南朝詩人尤其是梁陳詩人對洛陽美人的描寫更是細致具體,將他們的動作情態(tài)刻畫得嫵媚動人,詩作受到當時宮體詩流行的影響而具有浮艷綺軟的特點,先以女子為例: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蕭衍《河中之水歌》)[2]1520

      日出照鈿黛,風過動羅紈。齊童躡朱履,趙女揚翠翰。(沈約《登高望春詩》)[2]1633

      桑萎日行暮,多逢秦氏妻。(蕭繹《洛陽道》)[2]2033

      《河中之水歌》中的“莫愁”是洛陽佳麗的代名詞,從借鑒《孔雀東南飛》“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5]24和《陌上?!贰傲_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盵5]4上可以看出此乃梁武帝蕭衍的對于古辭的改寫創(chuàng)作,蕭衍所處的時代與地理空間已與洛陽相去甚遠,所寫的洛陽女子乃是在前人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想象出的藝術形象。大量出現(xiàn)的“采?!薄扒厥稀薄澳夏啊币活愒~可看出美女的形象和采桑密切相關。采桑女子這一人物模式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如:“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盵6]144李白《〈詩經(jīng)·魏風·十畝之間〉主旨辨析》中提及“子”應該是采桑女的丈夫,詩中的采桑女在結束勞動后懷著輕松快樂的心情和丈夫一同歸家[7],傳遞出恬淡自然的美學情趣。把美麗形貌與采桑女形象結合應是源于漢樂府《陌上?!罚v述的是秦羅敷在采桑時因為自己的姣好容貌受到使君調(diào)戲,但她憑自己機智勇敢拒絕并勸退使君的故事,羅敷對丈夫忠貞節(jié)烈,行為舉止符合儒學教化,具有外表與精神上的雙重美麗,被后世用于美女的代稱。梁陳詩人筆下的洛陽女子是羅敷形象的拓展,因受到當時社會奢靡的風氣和流行的宮體風格影響,洛陽佳麗的姿容形貌和心理情態(tài)被著重摹繪,她們的妝扮艷麗奪目,“燕裙傍日開。趙帶隨風靡。領上薄萄繡。腰中合歡綺。”[2]1620(沈約《洛陽道》)在洛陽街道上尋覓貌比潘安的俊秀男子,行為舉止透露著內(nèi)心的對于男子的思慕,可以說,相比漢代的忠貞烈女,南朝洛陽女的形象更加風流多情,流露出個人情感和情欲意識,道德教化色彩明顯減弱,更多洋溢著艷情色彩。

      與佳麗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美男子,詩文中對于他們的書寫更多是借用魏晉時期的典故,尤以潘岳為最,如:

      洛陽美少年,朝日正開霞。(張正見《輕薄篇》)[2]2475

      潘岳河邊返,情知擲果多。(李孝勝《詠安仁得果詩》)[2]2123

      欲知雙璧價,潘夏正連茵。(陳暄《洛陽道》)[2]2542

      潘岳是西晉著名的美男子,《世說新語》里記載潘岳的美貌:“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甭尻柵訛榕嗽赖拿烂舶V迷不已,常常在他出行的時候手挽手前去圍觀。劉孝標注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盵8]643“擲果盈車”的典故由此而來。與潘岳并美的還有夏侯湛,《晉書·夏侯湛傳》記載道:“每行止同與接茵,京師謂之‘連璧’?!盵9]1491魏晉南北朝是文學自覺的時期,由于對內(nèi)在生命的發(fā)現(xiàn)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審美精神也變得高度獨立,審美對象的擴大和審美活動的熱衷促進了社會唯美風氣的盛行。宗白華先生說:“漢末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賦予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10]208南朝文人是愛美者,他們不光懂得鑒賞美,還自己親身創(chuàng)造美,無論是將美的形象以文本形式記錄下來,還是通過文學書寫傳達理想的美學追求,本質(zhì)都是通過審美表達對人的生命力的肯定。梁陳樂府中的洛陽佳麗被美男子眩惑,反映出美的確具有強大的征服力,能夠喚起人心中最本能原始的情感,體現(xiàn)了南朝文人的審美趣味。

      四、洛陽書寫中的文學新變與文化心態(tài)

      南朝詩人著重刻畫令人目眩神迷的夢幻景觀,描摹城內(nèi)佳麗和美少年的柔情綽態(tài),使得神圣的中原古都不同于前代“德治”的象征,而更多被賦予了富貴、華美、旖旎的氣質(zhì),體現(xiàn)出社會尚美風潮的流行和審美的獨立化,這與南朝詩歌內(nèi)容與形式的新變相關。語言和社會的發(fā)展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材料,推動文學新風格的形成。南朝時期是古代漢語的質(zhì)變期之一,主要體現(xiàn)在書面語口語化和詞匯復音化,涌現(xiàn)出大量的新詞,而新詞的產(chǎn)生又得益于社會生產(chǎn)力和文化的發(fā)展。南朝政權長期偏安江南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富足讓士人恣情縱欲,社會上彌漫著浮華享樂之風,正所謂“江南久安,風俗奢靡”,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便呈現(xiàn)出綺靡的風格,士人創(chuàng)作時更加注重華麗精美的文辭、講究文字雕琢,以“辭”來抒“情”。詩人在書寫洛陽的過程中,常對詞語進行修飾,如芳春、風煙、風塵、環(huán)佩、佳麗、蜜意、嬌態(tài)等,諸如此類的詞匯賦予洛陽城風物人情旖旎柔美的特質(zhì),使建構出的洛陽想象具有令人遐想回味的動人藝術效果。在藝術形式上,南朝時期的詩歌“好為新變”,在聲韻方面追求節(jié)奏押韻和諧,聯(lián)句運用對偶形式增強語言表現(xiàn)力,呈現(xiàn)出向律詩體式過渡的特點。許多詩句對仗工整、遵守平仄押韻,極盡洛陽物象之美。詩人尋覓詩歌語言的魅力,積極探索詩歌的格律,推動詩歌的精致化進程,使得詩逐漸與“托物言志”的傳統(tǒng)相背離,走向抒發(fā)個體情感的道路,發(fā)展出全新的面貌。言“志”向抒“情”的轉(zhuǎn)向使得洛陽的美學內(nèi)涵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nèi)容上都取得了突破。

      “情”之轉(zhuǎn)向同時也是南朝士人文化心態(tài)的隱秘體現(xiàn),士人們抒洛陽之“情”本質(zhì)上是對華夏故都所代表的中原正統(tǒng)的繁華夢憶。田曉菲在《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中提到:“南朝君主自視為正統(tǒng)漢文化的維護者……但文化的輝煌不能保證政權的正統(tǒng)性?!盵11]244可見南朝政權雖是“正朔相承”,都城建康坐擁江南,社會民康物阜,但終歸“僻陋吳越”,統(tǒng)治者也意識到若不都“天下之中”便很難獲得政權的合法性,但南朝中后期的國力和凝聚力難以支持北伐行動取得實際戰(zhàn)果,南朝士人也只能依依北望中原故地,遙寄悠悠黍離之情。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他們回避對當時北朝現(xiàn)實洛陽的書寫,即便他們可能通過使者往來、僧侶流動、商業(yè)貿(mào)易來和北地進行文化交流,但他們似乎更愿意沉溺于歷史的想象中,畢竟直面文化記憶中的南渡逃亡、回不去的家園和無力改變偏安現(xiàn)狀的慘淡現(xiàn)實是殘忍而痛苦的,不如在編織的幻想的夢境中且醉且歌。在那個夢里,戰(zhàn)爭和離亂都遠去了,象征著大一統(tǒng)的東漢的巍峨宮殿與魏晉的中軸大道同時出現(xiàn),富貴人家駕著車馬馳騁,美男子與佳人在河邊調(diào)情,而洛陽城永遠停留在春光里……可見,為了轉(zhuǎn)移對政權偏安且恢復無望這一認知,“北伐之志”在南朝的洛陽書寫中幾乎消隱,“風物之情”成了審美主體主要的抒發(fā)對象。洛陽繁華富貴的都市圖景乃是詩人自身訴諸歷史記憶的心理投射,他們喪失了體驗的基礎,只能參考依據(jù)史書文獻中記載的漢晉洛陽空間和空間中的洛陽人物,在自己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文學想象與藝術創(chuàng)造。這種詩性建構既彌補了創(chuàng)作主體由于現(xiàn)實政治與文化錯位而缺失的審美情感,也拓寬了洛陽形象的人文內(nèi)涵。

      注釋:

      ①《史記》中記載,周公營建洛邑時,指出洛陽位于“天下之中”,在此地建都有利于對四方進行治理。反映出統(tǒng)治者在國家的制度設計上的理想:建立起以“中”為尊統(tǒng)御四方的禮制秩序。

      ②關于都城與文學雙向建構的關系,詳見康震《交互中的意義生成——都城與文學的雙向建構及其文學史價值》,載《文學遺產(chǎn)》2021年第2期,第14-23頁。

      參考文獻:

      [1]沈約撰.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jīng)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徐陵編,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毛亨傳,鄭玄箋,陸德明音義,孫祥軍點校.毛詩傳箋[M].北京:中華書局,2019.

      [7]李白.《詩經(jīng)·魏風·十畝之間》主旨辨析[J].學術論壇,2009,32(07).

      [8]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6.

      [9]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1]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10.

      猜你喜歡
      洛陽
      文藝洛陽
      牡丹(2023年15期)2023-08-27 13:52:52
      洛陽關(中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14
      洛陽正大劇院
      《洛陽牡丹》
      中華詩詞(2020年6期)2020-12-14 07:46:12
      《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出版
      洛陽戰(zhàn)“疫” 人大在行動
      人大建設(2020年2期)2020-07-27 02:47:48
      “立法為民”的洛陽實踐
      人大建設(2019年9期)2019-12-27 09:06:20
      洛陽師范學院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4
      洛陽自古繁華
      海峽影藝(2019年1期)2019-06-24 07:36:48
      來自洛陽的文物“喚醒師”
      金色年華(2016年24期)2016-03-20 14:20:26
      宜昌市| 夹江县| 永善县| 萨嘎县| 万盛区| 葫芦岛市| 东城区| 化州市| 沙洋县| 清流县| 玛曲县| 昌邑市| 蛟河市| 三原县| 汽车| 沙雅县| 资溪县| 三河市| 岑巩县| 西昌市| 区。| 贞丰县| 体育| 普宁市| 鹰潭市| 阜康市| 昌吉市| 织金县| 思茅市| 铜陵市| 固阳县| 贵南县| 鹤岗市| 高陵县| 乾安县| 宁强县| 永兴县| 利辛县| 特克斯县| 宝应县|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