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軍 董慧勤
嘉善縣中醫(yī)醫(yī)院 浙江 嘉善 314100
皮膚科主要治療各種皮膚病,而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覆蓋全身,可使體內組織和器官免受物理性、化學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襲[1]。有研究顯示,皮膚能阻止外界有害物質的侵入[2]。皮膚病一開始病位較淺,若失治誤治則可傷及臟腑氣血,則病難愈,因此,給予其有效治療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濕敷療法在皮膚科臨床管理中的應用。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 年1 月到2022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5例皮膚病患者。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63 例,其中男31 例,女32 例;年齡22~65歲,平均(41.56±5.89)歲;慢性濕疹23 例,神經性皮炎25 例,皮膚瘙癢癥15 例;病程2 月~5 年,平均(3.41±1.21)年。對照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齡22~67歲,平均(41.62±6.12)歲;慢性濕疹24例,神經性皮炎22 例,皮膚瘙癢癥16 例;病程3 月~6 年,平均(3.45±1.26)年。兩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較。納入標準:①符合皮膚病的診斷標準[3];②伴有丘疹、抓痕、血痂等癥狀;③皮膚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傷。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嚴重疾病者;②妊娠患者;③近期糖皮質激素使用者;④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⑤急性期糜爛、滲液者;⑥皮損引起感染者。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管理:維生素C 3g 加入10mL 葡萄糖溶液250mL 靜脈滴注;同時口服左西替利嗪(規(guī)格:5mg,生產廠家:杭州民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312)5mg,1 日1 次。觀察組加用中藥濕敷療法:馬齒莧60g,白鮮皮30g,金銀花10g,地膚子、赤小豆、荊芥、桑白皮、何首烏各20g,連翹、苦參、皂角刺各15g。水煎至1000mL,水浴加熱至40℃涂抹在患處。
1.3 觀察指標:記錄皮損評分,皮膚損傷:0~12 分,分數(shù)高表示癥狀嚴重;生活質量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進行評定,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睡眠質量采用自制量表進行評定;采用自擬滿意度量表評測滿意度,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觀察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瘙癢與損傷程度均為1級;有效:瘙癢與損傷程度有1個為1級或級差降低2級以上;無效:未見好轉或加重。
1.4 統(tǒng)計學分析:以SPSS 24.0 軟件包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治療后,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皮損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皮損評分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皮損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皮損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63 62色斑治療前2.04±0.78 2.08±0.83治療后1.12±0.56*#1.44±0.87*治療后0.61±0.12*#0.78±0.23*血管擴張治療前2.41±0.78 2.50±0.93治療后0.51±0.05*#1.21±0.47*毛囊性丘疹治療前1.59±0.94 1.65±0.96
2.3 兩組睡眠質量、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睡眠質量、生活質量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睡眠質量、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睡眠質量、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
2.4 兩組滿意度比較: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效果滿意度分別為97.50%、64.04%,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
2.5 兩組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不良反應主要為乏力、皮膚感染、惡心嘔吐及發(fā)燒,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5。
表5 兩組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有研究顯示,皮膚保持著人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參與人體的代謝過程,一旦患皮膚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需從根本上治療疾病[4]。西藥是目前治療皮膚病的常用藥,相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劑型,如左西替利嗪多用于治療蕁麻疹、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癥等疾病,有迅速而長效的組織胺抑制作用,但該藥具有嗜睡作用,且單獨使用效果不佳,因此,需尋找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法[5]。
近年來中醫(yī)藥被廣泛運用于臨床各種疾病的治療中,其中中藥濕敷療法被用于各種皮膚病的治療。中藥濕敷療法指使用各種材質的外用敷料,充分浸入中藥藥液后,敷于病變部位的治療方法,藥物多為純天然,可減少化學物質反應,控制疾病發(fā)展。有研究顯示,中藥濕敷療法在治療皮膚病中有明顯的優(yōu)勢,靈活度高、操作簡便,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助于皮膚損傷更快消退[6]。本研究中,給予中藥濕敷療法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乏力、皮膚感染、惡心嘔吐及發(fā)燒等發(fā)生情況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中藥濕敷療法可使低濃度液體向高濃度液體流動,減少組織液滲出,緩解皮損局部充血、燒灼感,還能夠促進角質層的水合作用,促進藥物吸收,同時還能刺激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體內毒素的排出,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本研究還顯示,給予中藥濕敷療法治療后色斑、血管擴張及毛囊性丘疹評分水平低于對照組,睡眠質量、生活質量水平高于對照組,治療效果滿意度為98.41%,也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了中藥濕敷療法用于治療皮膚科疾病能降低皮損評分,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中藥濕敷療法使用簡便,能舒經通絡,提升患者的新陳代謝,借助皮膚吸收使中藥在患者體內發(fā)揮作用,降低皮損評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文獻對濕敷方法的介紹缺少統(tǒng)一的標準,筆者在中藥濕敷實踐、教學中根據患者皮損及病種特點對濕敷方法予以調整,且在今后研究中需對此進行深入研究。李來娟等[7]研究顯示,中藥濕敷應根據患者皮損特點進行調配,規(guī)范、優(yōu)化操作流程。
綜上所述,在皮膚科臨床管理中采取中藥濕敷療法效果顯著,治療效果大大提升,同時安全性高,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