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萍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江西景德鎮(zhèn) 333000
磁州窯系是中國北方傳統(tǒng)的制瓷與工藝文化之中的最后一塊瓷瑰寶,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種古民窯體系,在北方部分地區(qū)保存最大且最長。它與我國景德鎮(zhèn)窯系有著“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譽,窯址分別在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qū)以西一帶,即彭城鎮(zhèn)古窯址群,以及河北省石家莊市磁縣線以北地區(qū)的觀臺鎮(zhèn)一帶。在宋代時期,磁縣叫做磁州,磁州窯因此得名。磁州窯用于制造的陶瓷產(chǎn)品每個時代階段內(nèi)都各自有著其不同的地域風格特點,它先后歷經(jīng)了北朝、隋朝、唐朝三代的歷史發(fā)展,到了唐、宋、金、元時期,制瓷和工藝技術已經(jīng)達到歷史最鼎盛,明清時期仍有延續(xù)。磁州窯瓷器主要生產(chǎn)平常百姓的生活用瓷,即民用瓷,生產(chǎn)的類型包括盆、瓶、壺、盤、枕等等,其中盆類是主要產(chǎn)品。[1]其繪畫風格品種相對較多,以白地黑花、刻劃花、窯變地黑色釉等最為出名,紋飾圖案多采用多種植物、動物、幾何圖形等構成。元代白地黑花的魚藻紋是磁州窯風格代表之一,它始終以豪邁奔放、樸實無華的獨特藝術風格在中國陶瓷文化史舞臺上占據(jù)著一席之地,深受廣大城鄉(xiāng)中下層人士群眾的一致喜愛,將中國的陶瓷藝術文化推進了一大步。
陶器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生產(chǎn)力提高以及人類生活需要而產(chǎn)生,也是部落人民生活的標識。關于魚藻紋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有些許史籍資料可以證明是在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時期,例如在《河姆渡文化精粹》一書中,收錄了一幅河姆渡遺跡出土的“魚藻紋盆”圖片,記錄了陶瓷魚藻紋最早的萌芽狀態(tài)。
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以及審美的提高,魚藻紋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部分,人們將它安排在日常使用的生活陶瓷器具上,在實用的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魚藻紋裝飾在陶瓷上有了發(fā)展的必要。經(jīng)過查閱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除了河姆渡時期出現(xiàn)的魚藻紋盆外,在宋金時期之前的陶瓷裝飾紋樣中未發(fā)現(xiàn)有關魚藻紋的資料記載,因此,本文將磁州窯陶瓷魚藻紋的演變以歷史時間順序概括性地分為宋金時期和元代時期兩部分。
宋金時期魚藻紋被人們賦予吉祥的寓意,在磁州窯系陶瓷裝飾上,這一紋飾主要運用在瓷枕、盆、罐、缽等器物上,裝飾技法有刻劃花、白地黑花及紅綠彩繪等,其中白地黑剔刻花是磁州窯系使用最普遍的方法,[3]整體特征是白地黑花,在坯胎上刷滿黑釉,然后分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nèi)容不一樣,刻劃完大體輪廓,剔除輪廓線外多余的部分,最后刻畫細節(jié)部分。這類技法使黑釉和白胎形成鮮明對比,給人浮雕形式的感覺,為元代磁州窯魚藻紋裝飾及構圖形式提供了借鑒。
宋金時期的磁州窯魚藻紋裝飾技法雖然是多樣的,但是裝飾形式以及內(nèi)容相對單一,元代時期的磁州窯魚藻紋表現(xiàn)得更加活靈活現(xiàn),制作方法也更加方便。它的一般制作技術方法是:首先在坯體外部涂施以一層黑釉,內(nèi)部刷涂上一層化妝土,使整個瓷器畫面的花紋整體黑白的對比更明顯;其次用彩色毛筆或書寫工具等蘸點上斑花石這一特殊顏料,然后在刷有化妝土的坯體內(nèi)壁上進行繪畫圖案或書法;最后再放入窯中進行長時間高溫的燒制。斑花石經(jīng)過高溫化學反應就會漸漸變成一層黑色,又與內(nèi)部帶有化妝土效果的白色胎體形成了強烈鮮明的黑白對比。[4]此外,人們在用斑花石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之后,還會使用較鋒利的工具,比如針、竹簽等,在畫面上進行劃花技法來做輔助裝飾,這樣使畫面增加了更多的細節(jié),也豐富了畫面的整體對比效果。技法的進步為人們節(jié)省了時間,為審美多樣性鋪墊了道路。
通過宋金時期和元代時期磁州窯魚藻紋器物對比,可以看出元代磁州窯瓷器繼承了宋代精湛的工藝并推陳出新,把制瓷與繪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畫面更加豐富多彩,同時富有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趣味,民間氣息濃厚,堪稱時代的精品。
魚藻紋作為元代磁州窯主要紋飾之一,畫面內(nèi)容豐富,構圖巧妙,以各類魚作主題紋樣,以水藻或魚藻做配飾紋樣,其裝飾特征有些類似于中國畫,具有形意相生、形色相印的藝術效果,裝飾效果非常明顯,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黑與白構成的世界是簡潔淳樸、明朗且充滿力量的美,在元代磁州窯白地黑繪劃花的器物中不難看出,[5]當時的裝飾繪畫風格以黑白藝術為主,線條粗細靈活運用。魚身外輪廓的線條會比內(nèi)部魚頭、魚尾及一些紋理更粗,讓人們在視覺上更加直接看到魚兒的體積,毛筆所繪的線條也粗細合理;魚紋處劃花力度較輕,露出最底部刷的化妝土顏色,漁網(wǎng)紋線條的出現(xiàn)使魚兒的體態(tài)顯得更加豐滿,形象更加逼真。元代磁州窯魚藻紋的這一裝飾特征加上劃花技法,使得魚兒活靈活現(xiàn),整體黑白相間,色彩對比強烈,這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北方磁州窯豪放粗曠、簡約質(zhì)樸的藝術風格。
中國傳統(tǒng)畫家多是注重畫面意境,認為意境是藝術中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客觀因素的有機統(tǒng)一。因此,在作畫的時候將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悟寄情于其中。魚藻這一繪畫題材的作品較為鮮明地表達了畫家的真實心境狀態(tài)和生活情趣,著重于刻畫真實事物形態(tài)的一些外在形式特征,但也不希求它們與自己所取參考材料實物性質(zhì)完全一樣。就好比晚元四家子之一的倪瓚,自謂是“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和“余之竹聊寫胸中逸氣耳”那樣[6]。在如此獨特的傳統(tǒng)文人思想及其影響熏陶下,元代首創(chuàng)了所謂中國的文人瓷一派,深受中國廣大封建社會中下層人士群眾的熱烈推崇和衷心喜愛。元代后期磁州窯的畫匠們在選取繪畫裝飾題材方面自然也變得更加大膽,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善于觀察。元代磁州窯魚藻紋用筆行云流水又具有虛實相間的效果,直觀地表現(xiàn)出其中悠然自得的意境,也更好地反映了普通民眾的心里憧憬。
磁州窯作為北方最大的民用窯系,產(chǎn)品類型主要是民用瓷,即平常百姓所使用的如盆、盤這類的生活器皿,瓷器的裝飾也圍繞百姓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在平時使用的生活器具上進行書畫,記錄日常生活以及對幸福美滿的憧憬和向往。魚藻紋便是很好的例子,“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之樂豈。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魚何在,在乎藻。”這首描繪魚藻的詩篇,源于《詩經(jīng)》句,詩詞中描繪出魚兒悠游于藻類蒲草叢中時的種種悠然動態(tài)。它作為生活題材繪制在日常使用的瓷器上,使瓷器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既提升了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觀賞價值,又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在元代磁州窯魚藻紋中,不同的魚,所代表的寓意也不同。常用類型魚有“鰱魚、鯰魚、鯽魚、鱖魚”,在諧音里表達“連年有余”、“富貴有余”的美好愿望。不同的魚紋也代表著人們不同的期許,如雙魚紋時常和魚藻結合繪制在盤中,表示夫妻恩愛和睦、生活幸福;漁網(wǎng)紋在魚身上會畫得更加夸張,畫面更加生動,表示捕魚順利,連連得利;鯉魚紋,鯉寓意利益、好處,魚寓意富余,因此鯉魚紋寄予人們得利都有余的愿望;過墻魚紋,魚頭和魚尾都布置在盆的內(nèi)壁,魚身比較大,充滿了整個盆身,非常有氣勢,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寓意魚過龍門[5]。陶瓷魚藻紋不僅是人民大眾風俗習慣之美,亦是人類精神文化現(xiàn)象之美。
元代磁州窯魚藻紋是有形式、有內(nèi)容、有工藝、有審美的藝術,它吸收中國畫的精華,借鑒巧妙的構思,加之獨特的裝飾技法,使繪畫風格獨樹一幟,使磁州窯在元代乃至今日的地位都變得更加重要。與此同時,推動了磁州窯瓷器繪畫的發(fā)展,開拓了中國傳統(tǒng)陶瓷紋飾的廣度,為審美多樣性鋪墊了前進道路。它也是我們民族心理上和諧、美好、自由、幸福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實踐活動的升華,具有深遠的藝術魅力。另外,隨著時代的進步,魚藻紋將在更多領域被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