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
據(jù)說,在錯綜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里,真誠才是必殺技,但,有時候和很親密的人——比如,父母,如果你始終保持真誠、坦蕩,那日子真是沒法過了。
比如, 晚上8 點多爸媽打視頻過來,問你吃的啥?你說,準備吃了,剛點的外賣,牛肉蓋澆飯加奶茶。
這個回答相當于你將爸媽空降到了TED 的大舞臺上,他們立馬能給你即興整一篇又一篇的演講:《外賣是如何毀了你的身體的》《奶茶,你健康的隱形“殺手”》(與科學無關(guān),我瞎編的)。
可是,在工作了八九小時+ 通勤兩小時+ 和客戶“戰(zhàn)斗”一小時+ 出演辦公室“宮心計”N小時后,回到家的那一刻,你真的毫無勇氣踏入廚房。你只希望有個田螺姑娘能把香噴噴的飯菜擺在眼前。在真實世界里,外賣小哥就是你的田螺姑娘。
因為爸媽沒有參與你這難熬的一天,他們不了解其中的細節(jié)和感受,所以當聽聞你點外賣時,自然要化身成科普專家+ 養(yǎng)生大師。而你,也實在沒有力氣和他們解釋這一天十幾小時中的點點滴滴是如何蠶食自己的精氣神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糊弄一下他們吧:吃過了,自己做的番茄雞蛋面+ 周末做的牛肉+ 一盤新鮮水果。
糊弄的意義在于:放過自己、慰藉爸媽。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父母是最常糊弄我們的人。在美劇里,爹媽糊弄孩子的慣用伎倆是甩出“It’s complicated” 結(jié)束孩子的好奇和追問。在中國家庭里,爸媽一句“你還小,不懂”,直接從生物學意義上把你踢出局。
長大后,當你在滾滾紅塵中奮力廝殺時,理解了父母的糊弄,無論是“It’s complicated”還是“你還小,不懂”,都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容易一點的小智慧。一方面,一些問題解釋起來確實復(fù)雜,比如,“奶奶為什么和媽媽吵架”“爸爸為什么總不回家”;另一方面,一些問題又實在沒必要費力和一個孩子解釋,“為什么我們今晚要吃面條”“為什么我今天要練琴”。
成年人的世界里,要操心、周全的事情太多了,糊弄無非是卸掉一點不重要的冗余。
所以,當我們長大后,也從長輩那里傳承了糊弄這個小智慧。
只要爹媽問起的目標對象是自己時,糊弄原則:報喜不報憂。
吃飯, 按時吃的;睡覺,早睡早起;工作,不累;錢,夠花;身體,挺好,體檢一切正?!?/p>
當然,有些超綱題目,在我們爐火純青的糊弄技巧下也能輕松化解。
比如,有人在午夜時分還在玩手機,此時媽媽來電話了,怎么辦?你不能不接,大半夜打來萬一有要緊事呢?但也不能馬上接,萬一媽媽只是打發(fā)時間來“騷擾”一下你呢?你一秒接通這樣她就知道你大晚上不睡覺在玩手機了。
正確的糊弄方法是:等10秒接起來,而且不要先開口,等對方先開口,你再迷迷糊糊應(yīng)答。既不耽誤要緊事,也能逃避被教育的“陷阱”,完美!
送給父母的東西,你必須要糊弄,報價要秉持“低于100 元”“打?qū)φ邸薄皢挝话l(fā)的”“朋友送的”這些原則,他們才肯接受。不過,這種糊弄方法也不是萬全之策。
有一次,我給爸媽買了一套運動裝,我媽問多少錢,我糊弄說打折200 元(其實上千元了),我爸媽知道這個品牌的衣服不便宜,遛彎的時候就去專賣店看了價錢,然后念叨了我很久。
從那以后我長記性了,買稍貴一點的品牌做禮物時,我不報價了,只說“不貴”“還行”“你女兒發(fā)財了”,爹媽心里明白也就不問了。
父母雖然嘴上怪你花錢,但接到兒女送來的禮物時,心里還是美滋滋的。他們又有了和隔壁王叔、李嬸炫耀的“資本”啦。
其實,與其說我們是糊弄爸媽,不如說我們是在用這種方法保持一種平衡——讓他們安心的同時,也保留住我們自己生活的自主權(quán)。
作家李娟在《記一忘三二》里寫道:“我覺得,只要付出努力,我就能洞悉世上的一切秘密,但除了我媽的心和她的記憶。她所記得的永遠和我記得的不一樣。她的心永遠在我的追逐和猜測之外。她是這個世界上我最無能為力的人?!?/p>
幾行字,將兩代人之間的溝壑展現(xiàn)無余。
大概我們也是父母“最無能為力”的人吧。就像某位作家說的那樣:父母對20 歲出頭的子女來說,就像一棟舊房子,老房子為我們遮風擋雨、給我們溫暖和安全,但是我們不會和房子去溝通、去體貼。也許要等20 年以后,子女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深深地注視著它。而父母也只能做那個“不斷對著子女的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這就是最親密的人之間的羈絆吧,我們會目光炙熱地望向彼此,但中間始終隔著一段距離。而“糊弄”,就是這段距離當中的緩沖墊。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豆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