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狂
“局部性”是生成語法的一個重要概念,指成分X 與Y 之間的句法依存關系距離最近或最?。–homsky,1995:296;Aboh et al.,2014:1-31)。如果X與Y 之間出現(xiàn)了Z,且Z 與X 是同一類型,那么X 與Y 的局部性關系就會被阻斷。由于局部性是自然語言的普遍特征,生成語法各類句法關系的建立都涉及局部性限制,如格特征的核查、題元特征核查等。
但是,語言中有不少不遵守或超越局部性的情況,本文稱為“超局部性”現(xiàn)象。如跨板wh 提問(across-the-board wh-questions)(見例1a)、右節(jié)點提升(right node raising)(見例1b)。
例1
并列結構是孤島,其內(nèi)部成分是不能提取的,但跨板操作卻把what 從兩個小句中移出,生成例1a。例1b 同理,pictures of Fred 從兩個并列小句的賓語位置提升到了句末。
這些超局部性現(xiàn)象激起了學界極大的興趣,也引發(fā)了廣泛爭議。本文旨在介紹一個能更合理解釋這些現(xiàn)象的新理論。本文將首先介紹平行合并的主要內(nèi)涵以及生成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接著討論平行合并對跨語言超局部性現(xiàn)象的解釋力,隨后討論此類研究對漢語研究的啟示。
生成語法自20 世紀50 年代興起以來,一直堅持句法自主的原則,但在句法生成方式上卻經(jīng)歷了多次更新?lián)Q代:從最初的深層—表層結構發(fā)展到管轄與約束時代的X’結構,再發(fā)展到最簡方案時代的光桿結構。句法的任務變得越來越單一,生成方式也越來越簡潔。在最新的生成模式中,句法工作坊里的核心操作只剩下“合并”,其余工作如加標(labeling)等都交給接口處理①Chomsky(2013/2015)認為,加標算法(labeling algorithm)不屬于狹義句法,是運行于句法與語義和語音接口處的操作。,如圖1所示。
圖1 語言生成模式(de Vries,2013:151)
Chomsky(1995)指出,合并就是把兩個實體結合起來,輸出一個新的實體,合并是二分的,具有遞歸性,通過反復操作,最終生成需要的結構,然后經(jīng)接口階段處理,生成實際聽到的句子。Chomsky(2013/2015)把合并定義為例2。
例2
合并(X, Y) = {X, Y}
(X, Y 是詞項Li,或者是由合并生成的句法體SO)
({}表示合并的結果是一個無序集合)
由這個定義可以推出如下合并方式:
(X 是合并形成的句法體,Y 是合并形成的句法體,同時Y 包含X)
外合并、內(nèi)合并都生成無序集合,因此可以統(tǒng)稱為集合合并(Set Merge)(張連文,2019)。
Citko(2005/2011)認為,根據(jù)合并的定義,必然可以推導出另一種合并:平行合并(Parallel Merge),即把一個詞匯項(或根)與一個根結構的一部分結合起來。如例3 所示,a、b 兩個圖沒有本質區(qū)別。具體來講,外合并α 和β 后,如果再拿β 與δ 合并,那么這一合并既涉及內(nèi)合并(β 合并過一次),又涉及外合并(δ 第一次合并),是二者的糅合。
例3
平行合并{X=Li, Y=Part of SO}
從例3 可以看出,平行合并產(chǎn)生的結構是多統(tǒng)轄(multi-dominance)結構。在管轄與約束理論時期,這種結構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為其中有共享成分且結構交叉。但在最簡方案下卻沒有問題,因為最簡方案的基本操作只有合并,對結構沒有規(guī)定。實際上,平行合并是把合并操作從非對稱推廣到對稱,從二維推廣到三維。從三維觀察,例3 中的結構并沒有交叉。Citko(2011:43)用兩個平面(plane)來形象地描繪平行合并,如圖2 所示:K 在平面A 外合并而成,L 在平面B 平行合并而成,參與兩次合并的共享成分γ 是中樞(pivot)。
圖2 平行合并(Citko,2011:43)
Carnie(2010:193-194)用圖3 來描繪通過平行合并生成的句子。
圖3 平行合并生成的句子(Carnie,2010:194)
平行合并思想最早萌芽于Wilder(1999)。de Vries(2005)、van Riemsdijk(2006a/2006b)、Wilder(2008)都有類似主張(de Vries,2009a:348),但他們使用的術語不同,van Riemsdijk(2006a)用“嫁接”(grafting),Wilder(1999/2008)用“共享”(sharing),de Vries(2005/2009a/2009b)用“外部再合并”。支持并運用平行合并的還有Carnie(2010)、Chung(2011)、Heringa(2011/2012)、de Vries(2013)、Hiraiwa & Bodomo(2008)等。
Chomsky 本人似乎對平行合并持保留看法。Chomsky(2013:40)指出,“合并只有兩種情況:外合并和內(nèi)合并。多統(tǒng)轄、遲合并(late Merge)等都是對合并的進一步擴展(extension of Merge)”。Chomsky(2015:6)又指出,“應該對多重維度、遲合并、側向移位等持謹慎態(tài)度,包括把各種節(jié)點連接起來的復雜樹形圖,這些不是合并的特別情形,而是新的操作,需要更多證據(jù)”。Chomsky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平行合并、多統(tǒng)轄結構一方面會導致句法工作坊的操作復雜化,另一方面還有可能導致生成力過強,加大接口的工作量。但Chomsky的意見并沒有影響學界對平行合并的認可和運用,新近涌現(xiàn)的研究有Kim(2014)、You(2016)、Bacharach & Katzir(2017)、Citko(2018)等。尤其是You(2016)一文發(fā)表在生成語法的代表性期刊Linguistic Inquiry上,該文研究了西班牙語的描述類次述謂結構,所用的方法就是平行合并。這也證明平行合并有語言事實的支持,有存在的必要。
在句法生成中,平行合并涉及3 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格特征核查、題元特征核查和線性化。
(1)格特征核查
在最簡方案中,格特征核查是通過探針與目標之間一對一操作完成的。平行合并有共享成分,如何核查格呢?Citko(2005/2011)認為,根據(jù)Hiraiwa(2001/2005)的一對多一致理論,如果共享成分是賓語DP,有一個未賦值的格特征(用uC;_表示),那么它就可以接受兩個探針v的賦格(賓格);同時,DP 具有φ 特征(用φ: val 表示),可以給兩個v的φ 特征賦值(如數(shù)、性等),稱為多重探針核查。如圖4a 所示。如果共享成分是探針(如T),如圖4b 所示,T 可以同時給兩個未賦格的DP 賦主格,稱為多重目標核查。Citko(2011:47-50)認為,一個DP接受兩個探針賦格,通常情況下所賦的格是相同的。如果不同,該結構會在形態(tài)層被淘汰。但是,如果兩種格是一種形式(syncretism),也不會有問題,如:波蘭語的賓格和領屬格標記都是Kogo,兩個探針核查,一個賦賓格,一個賦領屬格,但形態(tài)結果相同,也不會出問題。
圖4 多重探針與多重目標的特征核查
(2)題元特征核查
共享論元的題元特征如何核查?de Vries(2013:160)在討論右結點提升結構時,認為題元準則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及物動詞的內(nèi)論元提升到主語位置,這樣它既是受事又是施事,生成就會崩潰。但就目前所討論的多統(tǒng)轄結構而言,他認為,可以假定一個論元能參與多個事件并與多個述謂發(fā)生聯(lián)系是有益無害的。我們認為,如果能排除施事兼受事的情形,那么按照Hornstein(1999)的觀點,一個論元帶兩個題元特征也是可行的。當然,這一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線性化
線性化是多統(tǒng)轄結構面臨的最大難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共享成分應該在哪一個位置輸出,能不能在兩個結構中都輸出?具體來講,如果共享成分在進入語音層前從中樞位置移出,打破了對稱性,形成非對稱結構,那么,線性化時就不會出現(xiàn)問題,如Hiraiwa & Bodomo(2008)對Dàgááé 語連動式(serial verb construction)的研究就是最有力的證據(jù);但如果留在原位,就會出現(xiàn)問題,因為按照Kayne(1994)的線性對應公理,只有非對稱的成分才能在語音層線性化輸出,如圖5 所示。
圖5 “C”為共享成分
如果從A 節(jié)點觀察,a 統(tǒng)制(C-command)b、c、d;從B 節(jié)點觀察,b 又統(tǒng)制a、c、d,因為A、B 是對稱的。因此,在線性化時,就會出現(xiàn)矛盾。有3種線性化可能,但應該排除例4a、例4c。
例4
a.acdb (將C 節(jié)點下的c、d 線性化為A 下的成分)
b.abcd (將C 節(jié)點下的c、d 線性化為B 下的成分)
c.acdbcd (將C 節(jié)點下的c、d 同時線性化為A、B 下的成分)
Wilder(1999/2008)、Gracanin-Yuksek(2007/2013)、de Vries(2009a)、Citko(2011)都討論了多統(tǒng)轄結構的線性化。Citko(2011)認為,Wilder(1999)引入的新概念“完全統(tǒng)轄”(full dominance)較有解釋力。完全統(tǒng)轄的定義見例5;在此概念下,統(tǒng)制也有所修訂,見例6。
例5
a.X 完全統(tǒng)轄α 當且僅當X 統(tǒng)轄α 而且X 不共享α。
b.α 被X 和Y 共享當且僅當(i)X 和Y 不互相統(tǒng)轄,(ii)X 和Y 都統(tǒng)轄α。
例6
a.X 統(tǒng)制Y,只有當X 不完全統(tǒng)轄Y。
b.終點的集合都被A 完全統(tǒng)轄。
(Wilder,1999:590-591;Citko,2011:53)
簡言之,如圖5 所示,這一重新定義的目的就是讓A 不完全統(tǒng)轄C 下的節(jié)點,去掉了
跨語言的研究表明,語言中存在很多超局部性的句法表現(xiàn)。限于篇幅,本文只討論4 類:右節(jié)點提升結構、雜糅句(amalgamated sentences)、連動式以及同位語結構。
右節(jié)點提升結構最早由Ross(1967)發(fā)現(xiàn),特點是整個句子最右端的一部分要解讀為兩個并列句的右端部分。右節(jié)點提升結構是跨語言現(xiàn)象,英語、德語、俄語、日語、韓語和Tagalog 語等都有。如例7 所示。
例7
傳統(tǒng)分析認為,例7a 中兩個動詞后的“a new movie by Woody Allen”會同時作右向提升,即右向的跨板移位,如例7b 所示。但這一分析不能解釋為什么右向提升有時會不遵守局部條件,如例8a,甚至最右的結構不是一個句法成分,如例8b。
例8
a.Anne knows someone that loves __ and Jules knows someone that hates__,this man.
b.I borrowed __ and my sister stole __a total of $3000 from the bank.
(Citko,2011:71)①from the bank 是和動詞borrowed、stole 相聯(lián)系的,位置高;不和a total of $3000 構成一個成分。
有人因此提出這不是移位而是省略,即在PF 層刪去了動詞后的一些內(nèi)容。但是,這一分析與語言事實不符,因為英語及物動詞的賓語不能自由省略,如果省略可能會形成動詞懸空(de Vries,2013:150),如例9 所示。
例9
*Anne loves this man, and Jules hates__.
de Vries(2013)、Citko(2011/2017)都主張右節(jié)點提升結構實際上是平行合并生成的多統(tǒng)轄結構,既不涉及移位也不涉及省略。例7a 中的賓語a new movie by Woody Allen 先與前一分句的動詞合并生成,同時與后一分句的動詞平行合并。這一分析的優(yōu)勢是它不但避免了前人的問題,也去掉了提升或省略等額外操作,符合最簡精神。
Layoff(1974)對雜糅句作了全面研究,隨后,學者們陸續(xù)發(fā)現(xiàn)英語、荷蘭語等語言中都存在類似句法現(xiàn)象(van Riemsdijk,2006a;Kluck,2011)。雜糅句分為兩種:荷恩句(如例10a)和安德魯句(如例10b)(de Vries,2013:163)①根據(jù)Layoff(1974:321,324),之所以稱為安德魯句、荷恩句,是因為這兩種句法現(xiàn)象分別由語言學家Avery Andrews 和Larry Horn 發(fā)現(xiàn)。。
例10
在例10 中,主句都含有一個“闖入”的小句(方括號內(nèi)),其特別的地方是在主句與闖入句共享一個成分,稱為“內(nèi)核”(下畫線成分),因此,這類句子會出現(xiàn)結構難題:實義動詞get 只選擇一個名詞性成分作補足語,如Anne got a didgeridoo for her birthday,不能選擇小句,而例10a 括號中的成分卻是一個句子,但是例10a 卻是合法的句子,因此闖入句并不是get 的真正賓語,get的真正賓語是a didgeridoo。同理,例10b 中的闖入句也不是get 的真正賓語,真正的賓語是instruments。荷恩句的內(nèi)核是闖入句的最末成分,安德魯句的內(nèi)核instruments 不是最末成分,它是一個截?。╯luice)成分。如果還原,闖入句本來為how many instruments Anne got。
雜糅句對生成語法一直是個難題,平行合并提出后,這一難題得以解決:內(nèi)核是平行合并的中樞;在PF 層,該中樞在闖入句中線性化輸出。這一解釋既簡潔又貼近事實。當然,這種平行合并還受其他因素制約,此處不作贅述。但Kluck(2011)持不同看法,他認為雜糅句不是多統(tǒng)轄句,而是省略句,如例11a 是由例11b 省略而成的。
例11
按照這一分析,動詞后有一個無定代詞,其指稱解讀來自闖入句;同時,闖入句涉及截省,且內(nèi)核短語a zither 要先焦點化。這一分析的好處是解釋了動詞的賓語選擇,同時也避免了闖入句與主句形成結構難題:主句動詞get 與闖入句中的a zither 沒有直接的依存關系,因此還可以預測它能否往更深的位置內(nèi)嵌。但de Vries(2013:164)指出這一分析存在問題,因為在復雜的主句結構中,省略會遇到困難,如例12 所示。
例12
按照Kluck 的分析,例12a 就應該分析為例12b;但是例12c 顯示,例12b中的從句是不合格的,即孤島中的賓語不能焦點化出去,因此,Kluck 的分析不正確。但例12a 在平行合并理論下可以得到合理解釋:“最早合并策略”會讓合并對孤島不敏感——孤島的形成是在平行合并后才形成的。
連動式是指一種同時有幾個動詞且沒有顯性并列或主從標記的句法結構,也表現(xiàn)出超局部性的句法特點。這種結構連動式也是跨語言現(xiàn)象,在非洲、東南亞、巴布亞新幾亞和南太平洋群島、美洲、澳洲等很多地方的語言中都存在(Haspelmath,2016)。Hiraiwa & Bodomo(2008)研究了尼日爾—剛果語族中Dàgááé 語的連動式,如例13 所示①縮略語:Nml=nominalization 名詞化;F=focus 焦點;C=complement 標句詞;3Sg=third person singular 第三人稱單數(shù);Pst=past 過去時;FEM=feminine 陰性;Sg=singular 單數(shù)。。
例13
例13 中Dàgááé 語連動式中有兩個動詞roast、eat,共用一個賓語meat。這是跨語言中常見的一類連動式。Hiraiwa & Bodomo(2008)認為該結構就是平行合并生成的,其中賓語是中樞,如圖6 所示。
圖6 Dàgááé 語連動式的生成結構
賓語meat 受兩個動詞的對稱統(tǒng)制。支持這一分析的獨立證據(jù)就是移位。Hiraiwa & Bodomo(2008)發(fā)現(xiàn)該語言中的兩個動賓結構V1P、V2P 都能與賓語meat 一道,構成一個成分,并前置到句首,如例14 所示。
例14
這一研究不但證明前人曾經(jīng)提出的三叉結構分析、有pro 的分析都是錯誤的(因為在這些分析中,V2與賓語都不構成一個成分),也為平行合并理論提供了獨立支持。
同位結構的特點是一個名詞短語(即錨定語,anchor)帶一個同位語(apposition)成分,二者之間以及同位語后常有一個停頓,同位語的語調(diào)也要略次于錨定語(Heringa,2012)。同位語結構也是一種跨語言現(xiàn)象,英語、荷蘭語、俄語、捷克語和朝鮮語等都有這種結構①英語的同位結構有緊同位,如my friend John;也有松同位,如“my friend, a linguist”。本文只介紹松同位。。如:
例15
a.Mike is watching a movie, a thriller.
b.John, my neighbor, is a nice guy.
Heringa(2012)認為,英語的同位結構是由平行合并生成的,因為錨定語與同位語之間既存在并列關系也存在主從關系。她給出的相關證據(jù)如下:
例16
如例16 所示,在錨定語與同位語之間可以插入并列詞and、or,證明錨定語與同位語涉及并列關系。例17 顯示錨定語與同位語之間可以插入副詞once、currently 等,這些副詞的主要功能是修飾述謂成分,證明同位語a drug addict、my subject 都作謂語成分。加上其他一些相關證據(jù),Heringa(2012:572)認為同位語結構如例15a 的生成結構為圖7??梢钥吹?,同位語a thriller 是平行合并的中樞。
圖7 同位語結構(Heringa,2012: 572)
以上簡要介紹了4 類超局部性句法現(xiàn)象。實際上,語言中的此類現(xiàn)象還有很多,如Citko(2005/2011)研究了跨板wh 疑問句(例18a)、缺空句(gapping)(例18b)、自由關系從句(free relative)(例18c);Gracanin-Yuksek(2007/2013)研究了多重疑問句(multiple wh-questions)(例18d);de Vries(2013)研究了荷蘭語的次從屬句(insubordination)(例18e)、You(2016)研究了西班牙語的次述謂結構(例18f)等。在平行合并理論下,這些句法現(xiàn)象都能得到更合理的解釋。
例18
就漢語研究而言,學界雖然對局部性研究較多(胡建華,2010),但對超局部性現(xiàn)象卻關注較少。但漢語中的確有很多超局部性現(xiàn)象可以用平行合并來分析,如Cheng(2011)研究的右節(jié)點提升結構(如:張三喜歡但李四討厭句法)、趙元任(1979)提及的兼語句(如:我們派他做代表)和連動句(如:買一份報看)、沈家煊先生(2019a/2019b)指出漢語的驢子句(如:瑪麗介紹誰,我們雇傭誰)和話題句(如:這個男人,安娜知道有人恨,裘莉知道有人愛)等。
下面以學界關注較多的同位語結構(李勁榮,2013)為例作一簡單分析。在例19 中,“我”與“一個小小的鎮(zhèn)委書記”、“她”與“一個孤身女人”分別構成同位結構。
例19
李勁榮(2013)認為,同位結構中的同位語“一個NP”表示類指,李文浩(2016)進一步指出,相對于光桿NP 這種常規(guī)類指形式,“一個NP”是一種有標記的類指形式。既然是類指成分,“一個NP”就可以單獨做主語、賓語。如例20 所示。
例20
a.一個小小的鎮(zhèn)委書記,怎么請得動人?
b.張玲本事可大著呢,你可不要小瞧一個孤身女人。
我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一個NP”具有述謂性,至少有兩條證據(jù)。
第一,同位結構的兩個成分之間可以插入副詞狀語,如例21 所示。副詞狀語是修飾述謂成分的,不修飾指稱性成分,證明“一個NP”是做謂語的。
例21
第二,“一個NP”允許結構內(nèi)外同標(英語用i-within-i 表示)。按照Heringa(2012:557),述謂結構允許結構內(nèi)外同標,而論元成分不允許。如例22 所示,英語的同位結構允許這種同標,說明同位語具有述謂性。
例22
a.[Hisiown worst enemy]*ilost the elections again.
b.Johni, [hisiown worst enemy]i, lost the elections again.
例22a 顯示,在主語位置時,his 不能與his own worst enemy 同標,也就是說,這二者不能指同一個人。而在例22b 的同位結構中,John、his、his own worst enemy 都指John 這一個人,因此,同位語his own worst enemy 有述謂性,不是指稱性論元。我們認為“一量名”也具備這一特點。為了更自然和維持語義對應,這里用“本人的”來譯own。在例23a 中,“他”不能與“他本人的最大的敵人”同標,而在例23b 中可以,這證明同位結構有述謂性。
例23
a.[他i 本人的最大的敵人]*i又一次敗選了。
b.約翰i[一個他i 本人的最大的敵人]i,又一次敗選了。
這樣看來,人稱代詞是雙層主語身份;“一個NP”既是述謂,也是主語,也具有雙重身份,這在經(jīng)典的合并操作中是無法生成的,只有通過平行合并(都是合并中樞)才能圓滿生成。①沈家煊先生在給筆者的電子郵件中指出,“一個NP”也可能是主語。沈先生還在多處引用本文初稿,認為“平行處理的設想十分重要,對漢語尤為重要”(沈家煊,2019b:314)。他甚至認為,Citko 提出的只有一個中樞的對稱結構可能還不夠,就漢語而言,有很多句子有兩個以上的中樞,比如四言回文格式“你來我往”,“你來”與“我往”互為中樞,這樣才能解釋出該句還有“你往我來”的回文語義?!爸魅讼埋R客在船”表示的是主人與客人一起下馬一起來到船上,這也需要平行合并和兩個中樞。筆者對此非常贊同,下面兩個圖可以進一步支持這一觀點,兩個結構的線性化必然涉及三維對稱視角。
超局部性結構是常見的跨語言現(xiàn)象,如何解釋這一現(xiàn)象學界一直爭議不斷。Ciko(2005/2011)提出了平行合并理論,為更合理地解釋這些現(xiàn)象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首先介紹了平行合并的主要內(nèi)涵、句法生成涉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后重點討論了平行合并對4 類跨語言超局部性現(xiàn)象的新解釋,最后討論了該理論給漢語超局部性現(xiàn)象尤其是同位語結構研究帶來的啟示。總的來看,平行合并理論在超局部性研究上具有一定優(yōu)勢,但其理論潛力還需要更多語言現(xiàn)象來檢驗。
(本文初稿曾得到沈家煊先生的點評和指教,致以最誠摯的謝意!感謝《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編輯部以及匿名審稿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