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櫓
二十多年前,經(jīng)莊曉明介紹,我認識了曹利民。當時,她還像是一個滿臉稚氣的小姑娘。歲月匆匆流逝,如今的她大概也到了知命之年。以前她寫的詩雖不失優(yōu)美,但總感到缺少點生活的滄桑感,現(xiàn)在讀到她近幾年寫的詩歌,不禁令我產(chǎn)生一種刮目相看的感受。
我閱讀詩歌,最怕讀到那種矯情的詩,不管是故作豪邁壯美,還是假意憂愁感傷,只要讀到這類詩,我都會棄之而去。在曹利民的新詩中,我讀出了一種內(nèi)在的心靈感受,它們看似平靜淡泊,卻深藏著一種對生活內(nèi)在的相當深切的領悟。
都說生活會改變?nèi)松?,而我從曹利民近幾年詩歌中所讀出的,卻是生活在培育她的詩性。從我最近讀到的曹利民詩歌來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說是旅游詩,可是,恰恰是這種“旅游”,暗含著曹利民在人生的旅途上的種種感受,這也是她內(nèi)心的詩性得以抒發(fā)的時機。
比如,《黃金大道的構成》所寫的“黃金大道”,是我們都欣賞過的一種場景。秋末冬初,兩旁的銀杏樹的金黃樹葉鋪滿道路,形成了獨特的景觀。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曹利民居然從中感受和體驗到那么復雜又豐富的人生意味。她一會兒體會“在這些草木間的紛爭,風一吹,就散了/風一吹,就讓我/感到羞愧:越到中年,越放不下心中/那點明月”;一會兒又感到,“就像生活,有喜悅與愛還遠遠不夠/還有悲哀與憂傷,紛紛擾擾地灑落/像突然涌起的種種卑微/像光,也像暗影”。諸如此類的“明月”“光”和“暗影”,正是寫詩者所不可或缺的詩性感受。
是的,“黃金大道的構成”不會因為表象呈現(xiàn)金黃而呈現(xiàn)單一的色彩,能夠從單一的色彩中窺視到內(nèi)部的復雜和豐富,才能夠從現(xiàn)象中觸及內(nèi)在的本質。
每一個寫詩的人都是從對生活現(xiàn)象的不斷接觸和觀察中受到啟發(fā)并進而深化思考的。我之所以從曹利民這些表面上看來是“旅游詩”的詩中,讀出了她的觀察和思考,必定是因為她寫下的許多感觸和意象,啟發(fā)了我的聯(lián)想與思考。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不必指望什么奇跡出現(xiàn)才寫詩。詩人的智慧和才華,不在于她能夠洞察一切,而恰恰在于她的“難得糊涂”。我從曹利民的詩中,讀出的并不是一種真正的醒悟,恰恰是一種有點令人難以捉摸的糊涂。不妨試讀這首《夜讀〈微暗的火〉》:
我承認,第一次讀《微暗的火》時
翻譯過的詩句,不按常理出牌的文字
讓我特別陌生
特別糾結
半月后,艱難讀至15頁
依然在黑黢黢的
冬夜
無法平靜
走出門外,那些不可見的梅花正在開
雪亂飛
這是一首寫讀后感受的詩嗎?好像是,又不像是。究竟她讀了哪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文字”,好像也沒有交待。反而是看到了“那些不可見的梅花還在開/雪亂飛”。這就是曹利民清醒中的糊涂,糊涂中的清醒。
有一句話叫作“人在旅途”,但是這個“旅途”卻是因人而異的。作為眾生中的一員,你可能大體上與眾人“共命運”,而這“共命運”中卻總會因你個人的獨特感受而成為“異類”。就寫詩的角度而言,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異類”,曹利民作為普通人,也許并不是什么“異類”,但是因為寫下了這些詩歌,或許就顯現(xiàn)出了她某種程度上的“異類”。我在讀她的《河西走廊日記》《新疆散記》《江南以南》等詩篇時,就不時地從她的詩句中讀出一些新鮮感和奇妙感。
當我讀到她筆下的蘭州人說出“這有什么呢,不過是把碗里的水倒回鍋里”時,不禁為這種對水災習以為常的平靜產(chǎn)生了新鮮感。而在讀到《在喀納斯遇雪》中眾人的驚喜時,就深深地體驗到因時因地而異的奇妙感。人生時時會產(chǎn)生一種新鮮感和奇妙感,或許就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生活得以延續(xù)的一種精神支撐吧。
詩人是能夠帶給人們以新鮮感和奇妙感的人,也是賦予生活以新鮮感和奇妙感的人。在一首詩中,我們或許讀不出什么深文大義,但卻可以獲得一種神秘的新鮮感和奇妙感。不妨再讀一下她的《雙門樓之夜》:
我詫異這樣的雨點:細密的
犀利的火苗,就像一張破碎的臉,喘著粗氣挨近我
冬至未至。它的成長
與流逝?;秀?,縹緲,但不像纏綿
也不像恐懼。在無人的地下室舔舐我,溫暖我
發(fā)于幽暗,起于偏執(zhí)?!匚魃綁ο蛏?/p>
狂奔。長成爬行植物的瘦影
一種長滿皺褶的,蒼茫的,落地即化的淺笑
一個斷句
昨天,接連五次返回,在那幢建筑物的尾聲
只找到一點遺忘
這種詩,乍讀猶如聽了一連串的廢話。它的不按常理出牌的語言方式,帶給讀者的好像是一堆凌亂的印象。但是你如果仔細思索一下,它好像又隱藏著某種對生活細節(jié)的凝視,蘊涵著若干對生存的默然無語。作為一個生活中存在的思者,我們是不是經(jīng)常會在看似凌亂的現(xiàn)實中,因生活印象的積累而形成無奈之感,詩人是不是應該成為這樣的思者,并且把這種思緒表達和呈現(xiàn)出來,以達到給人以啟悟的目的呢?
我之所以一再地用這種非正規(guī)的方式來解讀曹利民的這些詩,正是因為我從中讀出了她不同于以往的一種詩的表達方式。我認為這正是她從生活吸取到的養(yǎng)分,從而深化了自身的生存感受,因此才形成了她現(xiàn)在這種寫作狀態(tài)。我以為,這是她的一大進步和詩藝上的改觀。作為讀者,我是欣賞她的,并且也從中獲得了一種新鮮的閱讀感受。
從形式上看,曹利民的這些類似旅游詩的詩篇,好像是片斷零星式的浮光掠影般的感受,但是當這種零星感受積累成一種經(jīng)歷時,它們便具有了整體意義上的涵蘊。多年前我就注意并評點過她的一首《這樣的紅》,我非常欣賞其中的詩句:“再紅下去。就像血了”;“再紅下去的話,我擔心/她不單要耗盡心血,還將丟光原有的綠/找不回春天的路”。這樣的有感而發(fā),固然是指向某種偏頗的生活現(xiàn)象的,但也不失為她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
現(xiàn)在的曹利民呢?她好像又沉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寫下別一種感受了?!赌媪鞯睦嘶ā肥沁@樣表述的:
離水越近,越能感受光芒
站在江心的那些字句,高過
潮頭的尖叫
……
比如現(xiàn)在,我只想再次讀一條江
再次興奮、驚嘆、濕潤
回到年輕歲月
是不是曹利民又有了什么新的領悟,想再次回到年輕的歲月,甚至再紅下去?當然不是那么簡單、絕對化。詩人的寫作情緒,往往會因時因地而變,所以我們可以舉出許多詩人在寫作上自相矛盾之處。我這樣評曹利民的詩,正是為了證實我對她的一種判斷。我覺得她是一個在生活的進程中不斷受到啟迪而培育出新的詩性思考的人。作為已經(jīng)人到中年的詩思者,我欣賞她的深思與自省。一個人擺脫了青年時代的熱情與浮躁,并不意味著就失卻了對生命熱情的關注。我從她的《大海像暴風雨》這組詩中,依然讀出了許許多多復雜而深邃的思考。這正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種詩的品格。只要讀一讀這些詩篇的命名——《黃海就是我的故鄉(xiāng)》《海風拿什么來喂養(yǎng)遼闊》《海風養(yǎng)大的女兒》,我們便可以揣測到她內(nèi)心世界在涌動著什么。且看她的《一個字的洶涌澎湃》:
他指著黃土上的一塊指示牌說:
看到巨變了沒?
我有點發(fā)愣
這里離最近的村子也有二十幾里路
本地人不來,外地人更少
不過是把“濱海新區(qū)”變成“黃海新區(qū)”
不過是一個字的變化
在他眼里已經(jīng)翻天覆地
在他心里,已經(jīng)洶涌澎湃,將一個安靜的名詞
變成了汪洋大海
不知道讀者會怎樣看待這首詩,在我的眼里和心里,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詩句,不但呈現(xiàn)出曹利民在寫詩時的靜中之動,表現(xiàn)了她詩歌表達方式的練達,更勾起我許多對詩語的聯(lián)想與感嘆。我真的非常欣賞這種平淡的姿態(tài)中內(nèi)蘊的心潮的澎湃。我們在生活中,不就是這樣平淡地目睹著一切的洶涌澎湃的嗎?
一個詩人日漸走向成熟和深刻,不是靠他發(fā)表了什么樣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詩作之中所呈現(xiàn)的。至少在我看來,曹利民正走在這樣日趨成熟、深化的路上。
讓我們繼續(xù)期待吧!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