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春華
我今年已近八旬,一不抽煙,二不喝酒,三不打牌,就是喜愛寫作,近年來有一二百篇文章在全國各級報刊上發(fā)表,筆耕成了我退休后樂此不疲的生活內容。
有句俗語說得好,“若要人不老,每天樂陶陶?!惫P隨思緒走,情在字間飛。我覺得,筆耕成為我文化養(yǎng)老一部分,給我退休生活帶來了“三樂”。
一曰健心樂。采訪交友乃是筆耕之外的功夫。在采訪中,我逐漸克服了以往接觸面不廣的缺點,有幸結識了不同層面、不同行業(yè)的精英人士及先進人物,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豐富經驗、處世之道及閃光思想,為寫作提供了廣泛的素材。值得高興的是,我不但結識了不少年輕朋友,年輕人的朝氣感染了我,堪稱“忘年交,樂陶陶”;也結識了一些公益達人和社區(qū)志愿者,為他們扶老助困的奉獻精神所感染;還結識了一些“非遺”傳承人,分享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樂趣。同時還結交了一些文友,不僅常在一起交流切磋寫作技巧,提高了寫作水平,而且拓展了寫作文體及取材領域。文友間有什么大事、急事、難事,大家都樂意伸手相幫,加深了文友間的情誼。通過廣交朋友,感受到怡情、怡心、怡志,可謂健心樂。
二曰健身樂。因為尋覓搜集作品素材,就得騎車穿街串巷,往返鄉(xiāng)間村組,深入基層社區(qū),奔波企業(yè)單位,察看古跡遺址,捕捉有用信息,采訪典型事跡,拍攝圖片資料,即使酷暑寒冬也持之以恒,創(chuàng)作熱情不減。這樣,既活絡了全身筋骨,強身健體,又觀賞了城市美景、社會風情,品味了人生百態(tài)、喜怒哀樂,親身感受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農村建設、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社會生活所發(fā)生的巨變,以及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脈絡、古韻遺風及人文軼事,探尋了城市記憶及傳統文化魅力。因為要寫好文章,必須讀書看報,查閱文史資料,不斷學習,汲取各種“營養(yǎng)”,增加知識的儲備和素材的積累。這樣,便遠離了紅塵紛擾,可謂動靜結合,修身養(yǎng)性,舒心神爽,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可謂健身樂。
三曰成功樂。每當自己撰寫的文稿,經報刊編輯們采納變成一份份樣報樣刊時,或被媒體評為優(yōu)秀通訊員、優(yōu)秀特約記者、優(yōu)秀撰稿人時,獲得新聞作品獎、征文競賽獎甚或遇到被批準為市級、省級作家協會會員,入選中國作家?guī)斓认彩聲r,心中便產生一種成就感,猶如足球大賽進球那樣興奮和愉悅,像吃了蜜似的甜。2018 年,應鎮(zhèn)江市政協文史委邀請,合作編寫出版了反映鎮(zhèn)江飲食文化的書籍《鎮(zhèn)江味道》。2019 年恰逢偉大祖國七十華誕,我便將退休以來散見于全國各級報刊敘述家鄉(xiāng)鎮(zhèn)江的古與今、人與事、景與情的200 余篇作品,匯編成40 萬字的故土作品集,取書名為《京江流年》,獻給生我養(yǎng)我的這片美麗故土,獻給偉大的祖國成立七十周年。2020 年又匯編了50 余萬字的文史作品集《懷攬山河》,皆被鎮(zhèn)江市圖書館、江蘇科技大學等多家單位收藏。盡管是小小的成功,是那么微不足道,卻有一絲努力后的成就感,陶冶了情操,愉悅了身心,可謂成功樂。
想我這輩子,筆耕了五十年,雖未“耕”出金銀滿缽,但卻“耕”出了“三樂”,“耕”出了幸福,成了晚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筆耕不輟,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