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爰葓(江蘇省連云港市班莊中心小學)
針對小學語言教學要求推動教學改革工作,除了強調教學方法、教學任務等育人目標的調整之外,還要關注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問題,建立基于語言素質發(fā)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以情感、文化解讀語文教材,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優(yōu)化。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語言作為一種傳輸信息的材料被廣泛應用,但教師本身并不關注語言的引導性與傳播性特點,導致學生難以感悟語言中的文化與情感,對于語言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可嘗試開發(fā)多元語言互動機制,基于語言的交互性特點實施教學活動,在呈現(xiàn)語言感染力的同時優(yōu)化教學。
語言是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展開交流活動的重要媒介,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工作中,學生的語言積累水平與語言應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學質量。重視基礎語言技能的開發(fā)與培養(yǎng),基于語言認知、語言應用、語言交際的視角實施教學,才能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獲取更為寶貴的學習經驗。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單純圍繞著教材任務發(fā)力,教學要求單一,學生的語言應用效率與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為增強語言感染力,可以基于語言交流視角實施教學活動,針對語言的基本規(guī)則、用法、語態(tài)及語言環(huán)境展開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應用原則。如“在這等我,我去開車”與“等我一下,我去開車”的對比,雖然句子的結構相似,但二者表達出的情感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前者代表命令,后者代表囑托,容易讓聽者產生不同的感想。增強語言感染力,有助于學生認知語言中的感情,理解情感與語言表達、環(huán)境與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習效率。
無論是從語言結構還是從表達方法來看,漢語都具有極為出色的美學價值。一方面,其關注語言本身的表達之美,從語言結構、詞韻特征等角度展現(xiàn)語言當中的音律與情感之美,促使學習者對語言知識進行深度解讀。另一方面,其將人文情感融入語言素材當中,通過語言的直觀化表述、隱喻化表達實施教學工作,對學習者的各項語言技能展開強化訓練,借由古詩、古文等材料完成語言教學任務。詳略得當、對仗工整,是語言素材的獨特特征。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夠接觸到現(xiàn)代文學作品,還能夠從古詩、古文等素材當中學習文言知識,解讀語言的審美價值與教學功能,對語文知識展開新一輪的學習、探討。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審美素養(yǎng),從語言的對賬、韻腳等角度入手,感受語言之美的獨特表現(xiàn)。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解讀語言當中的文化要素與基本表達技巧,可以挖掘學生審美、感知、探究的基礎技能,深度優(yōu)化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帶動語言教學活動創(chuàng)新實施。
為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教師要基于語言的表達特點展開教學交流工作,挖掘語言中的情感與表達技巧,促使小學生形成表達、感知、模仿的欲望,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習熱情,使其嘗試主動挖掘語言知識。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嘗試圍繞著教材對語篇進行創(chuàng)新加工,在挖掘語言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促使學習者掌握語言表達的相關技巧,加深學生對于語言知識的認知。解讀語言,嘗試對語言交流活動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加工,可以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對教學資源進行創(chuàng)新加工,以更為精簡的語言展開表達,可以讓小學生認識到多種語言表達技巧,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以部編版一年級上冊教材《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教學為例,圍繞著“下雪了,小動物們在雪地上作畫”這一主題,可以嘗試借由更為精簡的語言展開表達活動:白雪鋪地,禽畜盡出,觀其印跡,百般不同。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語言是難以理解的,此時,教師可圍繞著文本《雪地里的小畫家》展開教學活動,將文章中的情節(jié)與語言表達素材聯(lián)系起來:白雪鋪地:代表著下雪了;禽畜盡出:雪地里走來了一群“小畫家”;觀其足跡,百般不同:小雞在地上畫竹葉,小馬在地上畫月牙。在與原文進行對照之后,學生可以從全新的角度理解文本,并對教師所給出的語言素材進行深度解讀,挖掘語言素材中所包含的相關信息,進行更為高效的語言學習活動。提升語言的感染力要讓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解讀,感受語言的不同表達特點與魅力,在課堂上進行深度交流。
畫面是增強語言感染力的有效元素,要借由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使其主動對語文知識、教學內容與語言資源展開探究,必須關注多元化畫面的呈現(xiàn),在實施教學活動的同時與學生展開語言交流:利用語言描述畫面,在解讀教材中的相關場景的同時實現(xiàn)高效教學,啟發(fā)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作為教師,要關注畫面在語文交流中的重要育人價值,依靠語言構建畫面,結合文本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對語言知識與教學內容展開探究。
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教材《司馬光》的教學為例,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可嘗試對文學故事進行重新加工,將其以語言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課堂上。教師依靠語言呈現(xiàn)故事,如下所示:
幾個小朋友在院子里玩,一個小孩子十分頑皮,竟然爬到假山上去了,這個小朋友大笑著:“你們誰能爬得這么高?。 苯Y果一不小心從假山上滑了下來,一下子摔進了假山旁邊的水缸里,其他的小朋友嚇壞了,哭喊著“有人掉進水里了!”“救人?。 迸荛_了。這時,一個叫司馬光的孩子站了出來……
在利用直白的語言展示故事之后,學生的腦海中將形成直觀的畫面,語文探究興趣將被進一步調動起來:這個叫作司馬光的孩子是如何幫助別人的?他身上有著怎樣的品質?在提出問題之后,基于互動交流視角與學生進行討論,結合教師利用語言所構建的畫面來解讀語文文本。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課文《司馬光》中的表述與教師所給出的語言材料聯(lián)系起來,對文本知識進行解讀,嘗試自主翻譯古文素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利用腦海中的畫面去感知語文知識,嘗試獨立解讀文本。在增強語言感染力的過程中,直觀的畫面往往能夠發(fā)揮出更為出色的教學功能,賦予學生感知、閱讀、理解的基本語文學習能力。依靠語言構建畫面,能夠讓學生深度挖掘語文知識,感受語言中的畫面美與表達美,接納語文教學活動。
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要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進行調整:除了建立基于學生認知的語文教學模式之外,還要嘗試積極拓展教學范圍,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優(yōu)化開發(fā),鼓勵學生開口進行表達,以此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在組織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建立更為完善的互動交流模塊,依靠學生的語言表達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展現(xiàn)語言傳遞信息、分享情感的教育功能,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應用語言的同時形成更為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
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教材《白鵝》的教學為例,為了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可以要求學生開展課前交流活動。教師以“白鵝”為關鍵詞,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互動:想象一下,你所看見的白鵝都是什么樣子的?在豐子愷先生筆下,白鵝又有著怎樣的特征?在提出互動問題之后,基于語言交流視角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修飾白鵝的特征,依靠生活經驗與語文知識的搭配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如下所示:
1.白鵝可以說是村子里的“惡霸”了,它啪嗒啪嗒走在路上,哪怕是來了車也不會躲。有時候不僅不躲,還要伸長了脖子來咬你一口,非得把你趕到很遠的地方去才行。
2.白鵝的脖子真柔軟啊,它浮在水上,將脖子扭來扭去,時不時地低下頭,是在尋找水里的蟲子?還是在欣賞自己美麗的倒影?
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基于生活經驗的引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畫面,能夠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交流的機會,進一步延伸語文教學課堂。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文本資源進行解讀,依靠語文交流活動描繪畫面。針對文章中提到的“白鵝的高傲”的有關表述,可嘗試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重新加工,展現(xiàn)文章細節(jié),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與語言學習能力,使其形成更為優(yōu)秀的語言學習技能,促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主動整合語文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啟發(fā)學生的靈感,讓學習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表達,可以有效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情感是點綴語文知識的關鍵性教學元素,也是提升語言的感染力的重要教學資源。要激發(fā)學生的語言交流熱情,利用語言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必須強調學生之間的“共情”。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結合情感展示語言,在語言素材中調動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其主動解讀語文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感受語文知識的獨特表達特點。以情感吸引學生,在解讀文本的同時進行閱讀交流,對關鍵性角色進行剖析,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快速“共情”,理解語文教學要求。教師要嘗試將感情融入文本資源當中,對文本中的有關角色進行解讀,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
以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教材《示兒》的教學為例,可以結合朗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感,在渲染教學氛圍的同時與學生進行互動,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古詩中的句子、情感進行深度解讀,展現(xiàn)語言知識的獨特魅力?!八廊ピf事空”,人之將死,萬事皆空,作者的內心是平靜的,世界上已經沒有什么值得掛念;“但悲不見九州同”,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悟詩人的不甘與悲涼:我之將死卻看不見天下一統(tǒng),實在惋惜;“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若是有朝一日天下一統(tǒng),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前告訴我,讓我得知這個消息。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基于情感培養(yǎng)視角理解文本資源,讓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解讀、開發(fā)。在完成古詩詞文本的鑒賞任務之后,引入對作者的點評活動:陸游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其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感,在你的眼中,陸游是怎樣的創(chuàng)作者?教師依靠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從愛國與才華兩個角度入手,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習榜樣,解讀有關角色身上的人文魅力。確定相應的互動對象,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開發(fā)語文知識,才能使語言表現(xiàn)出更強的感染力。
信息技術提升了資源的交換速度,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施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強調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基于語言交流視角開發(fā)信息技術教學平臺,在信息化教學模塊的支撐下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與理解能力。為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教師可結合信息技術導入畫面、視頻、音頻等資源,實現(xiàn)文字與畫面的結合,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借由信息技術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要對教學活動進行深度創(chuàng)新,挖掘課程中的相關信息技術資源,實現(xiàn)高效教學活動。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精衛(wèi)填海》的教學為例,如果單純依靠語言進行教學,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語言認知熱情無法被調動起來。在實施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可利用視頻材料導入教學任務。教師要為學生準備有關精衛(wèi)填海的短視頻,開展語言交流活動:
浩瀚的東海之上,炎帝的女兒女娃乘船出游,突然海面上狂風大作,掀翻了女娃的小船。海洋浩蕩,女娃最終淹沒在萬頃波濤之下。在閉上眼睛的最后一刻,她發(fā)現(xiàn),海底白骨橫陳:這些都是海上的漁夫、船夫,在大海的魔爪下丟掉了性命。女娃心有不甘,最終化作精衛(wèi),銜石取草,誓要填平東海。
直觀的短視頻將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資源。學生的表達熱情被同步調動。教師可基于語言交流視角與學生進行互動:以短視頻故事《精衛(wèi)填?!窞閷ο螅瑖L試借由語言描繪《精衛(wèi)填?!返挠嘘P故事,在課堂上展開語言交流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認知與語言分析能力。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基于不同的視角描繪“精衛(wèi)”這一角色,賦予角色情感:從行為上看,她是一個敢于抗爭的英雄;從精神上分析,她是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精神的化身。在表達的同時,引導學生對有關角色進行評價,在互動的同時掌握語言表達技巧。選定教學主題,依靠現(xiàn)代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造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利用觀察、思考、交流的過程進行互動,可以進一步提升語言的感染力。
綜上所述,提升語言的感染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教學意義:在利用語言與學生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在語言交流環(huán)節(jié)導入更多的情感與文化知識,則學生進行互動的欲望也會進一步提升。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要深度挖掘語言知識的構成要素,理解語言的教學價值與育人功能,深度挖掘語言知識。在交流中感知,在表達中互動,讓語言發(fā)揮出優(yōu)秀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