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譚嘯
“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代貢品‘安化千兩茶’,今天在黑茶博物館舉行啟程回京儀式。”在學校少先隊特色茶藝課程“黑茶韻道”上播報著“安化千兩茶”啟程回京儀式的新聞。隊員們聽了議論紛紛,大隊輔導員建議隊員們可以開展尋訪安化黑茶的校外實踐活動。于是,隊員們分成“千兩”“茯磚”“天尖”三個小隊,前往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白沙溪茶廠,開啟了“美蓉‘紅領巾’尋訪‘安化黑’”之旅。
探尋“安化黑”的奧秘
隊員們來到白沙溪黑茶文化博物館,了解到白沙溪茶廠的歷史地位、發(fā)展歷程以及安化黑茶的種類、制作工藝等,知道了中國的第一片黑磚茶和花磚茶、湖南的第一片茯磚茶都誕生在白沙溪茶廠。
在千兩茶踩制廠,隊員們觀看了踩制過程,千兩茶生產(chǎn)工藝復雜,技巧要求高,七人一組分工合作,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其壓制成形。大家紛紛感嘆于踩制過程所需要的默契和協(xié)作能力,感悟到這是它成為非遺的一大亮點。
在非遺技藝體驗館,隊員們見到了安化天尖茶制作技藝縣級代表第六代傳承人梁叔叔,他也是隊員梁凡的爸爸。粱叔叔帶領隊員們觀察切開的茯磚茶,發(fā)現(xiàn)了密布磚身內(nèi)的黃色顆粒——金花,學名冠突散囊菌,他說:“正是因為發(fā)花干燥產(chǎn)生了神奇的金花,用牛皮袋包裝則不容易霉變,這是茯磚制作技藝被列為非遺最主要的原因。”隊員們體驗了茯磚茶的壓筑過程,把茶葉壓制成茶磚,領悟了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
之后,粱叔叔講解了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藝,隊員們和他進行了長時間的探討,最終匯總成小組報告,為隊課上的分享做著積極的準備。
分享“安化黑”的魅力
“千兩”小隊分享道:“我們了解到千兩茶包裝的兩大特點:一是將千兩茶制作成1.5米,方便馬匹運輸;二是采用安化三年以上的楠竹編織成的花格篾簍、粽片(防潮防塵)、粽葉(保住獨特的香味)三層包裝;最獨特的還是它的踩制方式,也是工藝上的一大創(chuàng)新,每年在端午后寒露前才能進行千兩茶的踩制。正因為這幾大亮點,成就了千兩茶被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茯磚”小隊分享道:“我們了解到茯磚茶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古時候在三伏天所壓制。金花的產(chǎn)生源于在古時候的一次運輸中,茯磚茶被雨水淋濕,就產(chǎn)生了一種神奇的金色小花,經(jīng)過我們安化幾代人的研究,才創(chuàng)造了發(fā)花干燥這個神奇的技藝?!?/p>
“天尖”小隊分享道:“天尖采摘的是茶樹上一芽兩葉,在古代是供給天子喝的。它被列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因為制作工藝中的渥堆發(fā)酵,還有松柴明火干燥的烘焙方式,常用到七星灶,有獨特的松煙香。”
安化黑茶的獨特韻味在三個小隊的分享中愈發(fā)濃郁起來。
傳承“安化黑”的精神
為了傳播本土非遺文化,學校少工委給隊員們頒發(fā)傳承章,隊員們將在紅領巾廣播電視臺進行尋訪安化黑茶的分享,并邀請?zhí)旒夥沁z傳承人進行講解宣傳,對各中隊發(fā)出參與尋訪和傳承本土非遺的倡議。
學校將“安化黑茶”這一非遺項目融入到校園綜合實踐課程“黑茶韻道”之中,不斷深入了解和挖掘“安化黑茶”文化,讓這一非遺項目在生活中綻放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