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家齊
體育電影《奪冠》真實還原了奧運會的比賽場景
近年來,國內外涌現出許多優(yōu)秀的體育電影,逐漸開拓出一條體育電影的類型化創(chuàng)作之路。盡管影片取材的體育項目各異,但在沖突社區(qū)、常見情節(jié)和視覺圖景三個方面,體育電影表現出了固定的創(chuàng)作程式和慣例,類型化的敘事模式變得清晰起來,并被觀眾逐漸熟悉和認同。體育電影的類型化創(chuàng)作滿足了觀眾的期待,接受著觀眾的反饋,形成了完善的創(chuàng)作體系。它是一種集體文化的表達,更是一把打開市場的“鑰匙”。
體育電影有時不被認為是一種主流的電影類型,早在經典好萊塢時期,電影制片廠雖然生產和制作了不少以體育為題材或者以運動員為主角的電影,但并未形成一定的創(chuàng)作規(guī)模,也從未被納入關于類型的研究和討論中。這與該時期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水平較低有關,體育比賽主要是區(qū)域性的活動,觀眾了解和關注體育賽事的方式僅限于現場觀賽,觀眾與運動員保持一定的距離。現如今我們在電視和電影中欣賞到的比賽時的慢鏡頭、特寫鏡頭等視聽效果,在當時是難以完成的,甚至可能不被觀眾習慣和接受。這使得以體育比賽作為創(chuàng)作內容的體育電影,在影響力和視聽表現力上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此外,當時還有不少影片選擇以體育人物或體育故事為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把表現體育比賽的內容放到次要地位,例如影片《洋基的驕傲》,就以真實人物盧·格里克為原型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這部影片成了不錯的體育電影案例,但該題材影片無法真正與傳記片、紀錄片等進行區(qū)分。這可能是體育電影不被認為是一種類型電影的原因之一。此外,體育電影被視覺文化專家,尤其是電影研究專家邊緣化,可能的原因是,體育電影在進行識別和分類的方面存在困難……體育電影作為一種類型很難被證實和斷言,特別是考慮到缺乏公式、慣例和集體認同。①
經典好萊塢時期,我們不能將電影制作和電影本身的發(fā)展從經濟、技術和工業(yè)背景中拿出來孤立地看待,而新好萊塢時期這些力量的影響在很多方面更為復雜。②這種復雜性一部分源于電視的影響,體育電影則在這個“復雜”的時期,逐漸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特色。電視轉播為體育賽事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并開始輻射到體育電影的創(chuàng)作之中。多機位、大特寫、超慢動作回放以及大屏幕高清彩色電視的報道給人們帶來了良好觀賞體驗,使得體育電影得以流行開來。③體育比賽活動不再受限于小范圍的場館內,通過電視的轉播和報道,上億的觀眾獲得了全新的觀看方式,也降低了體育電影的觀影門檻,讓觀眾更易于了解體育比賽的規(guī)則。同時,電視直播手段和技術的進步,還打破了現場固定觀看距離的束縛,出現了慢動作、運動、多角度、特寫等鏡頭,為體育電影表現比賽內容提供了有益的技術參照。
全新的比賽呈現方式為電影內容的創(chuàng)作打開了一扇門,創(chuàng)作者可以毫無保留地將體育比賽中激烈對抗的段落用于電影敘事的鋪陳,體育電影的創(chuàng)作開始朝類型化的方向發(fā)展。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相繼出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體育電影,如《洛奇》《烈火戰(zhàn)車》等。同時期的中國也涌現出許多經典的體育電影,如《沙鷗》《女足九號》等,這些影片展現的拼搏精神,感染了一代人。這一時期的體育電影通常帶有一定的宣傳和教育意義,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體育承載了過多非體育的功能,“但其實這些東西也是一種責任,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前,這些影片給予大家一種精神的鼓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雹艿搅?1世紀,隨著體育產業(yè)影響力的擴大,更多的優(yōu)秀體育電影涌現出來,從林超賢導演的《激戰(zhàn)》《破風》到陳可辛導演的《奪冠》,體育電影雖未獲得超額的市場收益,卻俘獲了不少體育觀眾的心,收獲了一定體量的固定受眾。
電影《洛奇》劇照
在不斷與觀眾“交流”的過程中,體育電影逐漸形成了固定的創(chuàng)作程式和系統(tǒng),體育電影類型化創(chuàng)作的方法也逐漸清晰起來。在反復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從沖突社區(qū)、常見情節(jié)和視覺圖景三個維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創(chuàng)作經驗和認識,體現著其對體育題材的理解,這些體育電影也在觀眾不斷的觀影反饋中獲得改進和成長的機會,創(chuàng)作者們日益開拓出了一套完整的體育電影類型化創(chuàng)作方法。
類型電影通常有固定的敘事程式,這些程式對創(chuàng)作者進行引導,為他們劃出了創(chuàng)作的邊界,也在相同的范圍內給予觀眾一定的預想界限,為觀眾建立起熟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創(chuàng)作像一場體育比賽,遵循著特定的規(guī)則,在相同的框架內,演變出千萬種不同的內容形態(tài),不斷滿足著觀眾的期待。
類型電影敘事過程一般可被描述為:某一事件在有限的視覺行動空間內發(fā)生,沿著時間的橫軸不斷向前,沖突不斷強化,集中圍繞著中心人物來體現沖突,中心人物是一個從感知上為觀眾組織和闡釋事件的溝通工具,觀眾必須能夠認同中心人物為解決某一戲劇性沖突所作的努力。⑤體育電影中,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場景是比賽場景,視覺行動的空間主要集中于體育活動的區(qū)域,即比賽和訓練的場地。圍繞著整個比賽周期的時間軸線,主人公們不斷訓練和提升自我,在終極較量中,與對手比拼,爭奪比賽的勝利。這構成了影片的核心矛盾,形成了在比賽場館內,運動員間的對立系統(tǒng),建立起求勝的沖突社區(qū)。具體體現為:
在體育電影中,視覺行動的空間分為賽場和訓練場。賽場一般會模擬或還原真實的比賽場景,特別是注重還原或展現觀眾席專注熱烈的情緒,以營造真實的比賽現場氛圍。不同于電視轉播,電影更傾向于表現細節(jié),而非全過程,所以,鏡頭會較少展現賽場的整體環(huán)境,而更側重于表現局部更富有表現力的場面。在一些真實體育事件改編的電影中,會根據影像資料,還原比賽的真實場景,例如電影《奪冠》中,完全復刻了當時奧運會的比賽場地,甚至聘請運動員本人出演,以實現最真實的賽場效果。
電影《烈火戰(zhàn)車》中運動員們在海邊訓練
訓練場的選擇則是多樣的,雖然現實中體育訓練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同一動作同一個技術需要千錘百煉,但影片為了避免視覺疲勞和情節(jié)乏味,會選擇更多元化的訓練內容,并把這些訓練放置在更具視覺美感的場景中。例如,最常見的跑步訓練,《烈火戰(zhàn)車》《一球成名》等影片,就把訓練場地放在了海邊,運動員踩著沙礫、踏著海水,沿著海岸線奔跑。從專業(yè)角度來看,這種訓練方式是不科學的,但在電影中,卻可以讓畫面更富有美感。
體育電影一般選擇運動員或者教練員作為主人公,有時也使用二者的雙視點。這組師徒關系是體育影片中獨有的設定,是其他任何類型影片所不具備的。運動員是直接的比賽參與者,是賽場上鏡頭和目光的焦點,帶著觀眾的期許投身于競賽之中;教練員是間接的參與者,通過調整戰(zhàn)術、制定策略、安撫心態(tài)等方式,參與到比賽之中,間接影響著比賽的走勢。
平日里,運動員需要在教練的幫助下,持續(xù)的訓練,才能在體育項目中得到突破。即便像短跑等非常需要天賦的運動項目,成績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運動員夜以繼日地重復練習,完善和掌握基礎的運動技巧,逐步提升水平。
師徒關系為體育影片提供了最基礎的敘事邏輯,即由“訓練”到“比賽”的內容,還原出比賽的取勝之道——通過教練員的指導,運動員的反復訓練,一點點提升成績,承載著觀眾的期待,全身心投入比賽,并最終帶給觀眾滿意的答案。例如,在電影《麥克法蘭》中,中年教練懷特來到小鎮(zhèn),帶領著一群具有天賦卻找不到方向的孩子們,組建了一支越野跑隊伍。他帶領七名小隊員,不斷訓練,通過一系列的磨礪,最終收獲了理想的成績。
體育電影中,主人公的核心訴求和動機,是在終極決戰(zhàn)中戰(zhàn)勝對手,戰(zhàn)勝自己,贏得比賽的勝利,這也是影片從始至終最重要的和待解決的矛盾沖突。它體現著體育不斷超越、不斷突破的人文主義精神。根據不同的運動項目,體育影片的核心矛盾沖突一般分為三種表現形式:
第一種呈現為挑戰(zhàn)和突破身體極限,適用于追求速度、力量、體能的項目,例如田徑類、游泳類、舉重類等,這類項目需要運動員具備一定的比賽技巧,但更看重其身體天賦,以及通過刻苦訓練所能達到的身體極限,這蘊含著人類對于突破自我極限的渴望。
第二種為單人的技巧性比賽項目,比如拳擊、網球、乒乓球等,這些項目不僅對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提出要求,同時也依賴運動員的戰(zhàn)術水平。這種項目的體育影片在比賽呈現上更加豐富,不同于徑賽類項目的短時間決勝負,它具備更長的比賽時間,可以展現更豐富的比賽過程和更多細節(jié)上的變化。
第三種為團隊比賽項目,也是最常見的。主要包括一些大球項目和團體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等。這類項目主要考驗隊友之間的團結合作,電影則熱衷于表現比賽過程中的協(xié)作、配合與互助,但它并非孤立地考驗著集體主義精神,前兩種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也作用其中,為形成人物們的人格魅力和光輝形象而創(chuàng)造價值。特別是在這種團體比賽中,人物們?yōu)楂@得勝利而付出的一系列努力,有時不僅為了成就自我,更為了集體和國家的榮譽,這也是對于個人“問題”的最高級解法。
體育影片的常見情節(jié)取材于現實的比賽狀況和運動員們的切身經歷,這類情節(jié)通過影響比賽的結果,從而改變劇情的走勢。遭遇傷病是運動員爭勝過程中面對的最直接的阻力。傷病是所有運動項目都繞不過的話題,日復一日的機械性訓練令運動員飽受傷病的困擾。這其中既包括了運動造成的生理性傷病,還包括了長期緊張、壓抑等情緒所造成的心理疾病。體育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常利用遭遇傷病的情節(jié)來制造人物的困境,通常分為可逆與不可逆的兩種形態(tài),并分別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形成了兩套情節(jié)創(chuàng)作系統(tǒng):
第一套是最常見的形態(tài),即運動員遭遇了可逆的運動損傷或心理問題,通過休養(yǎng)、治療,來治愈傷情,完成自我恢復。如果是心理的問題,一般需要影片中其他主要人物進行幫助、開導,帶著運動員走出內心困境。然后,運動員重新復出、恢復訓練,最終重整旗鼓,再回巔峰。
以運動員為主角的影片通常使用第一套創(chuàng)作系統(tǒng)。生理上遭遇傷病的情節(jié),是體育影片中人物不可避免的困境和需要克服的外界阻力,它代表了精神與肉體之間的角力,個人力量與自然規(guī)律的比拼。最終戰(zhàn)勝傷病的結果,是在用一種戲劇化的表現效果,為人類超越極限的精神獻上贊歌。
心理問題的出現和解決,為主要人物之間的溝通搭建起了橋梁。賽前,人物之間需要解開內心深處的困擾和芥蒂,彼此之間心靈的溝通,意味著人物關系的拉近,彼此建立了信任。例如,在電影《卡特教練》中,卡特教練不僅扮演著籃球隊教練的身份,更是這群高中生球員的人生導師,他要帶領球隊獲得勝利,更需要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走上正途,不少學生最終通過籃球特長認定考入了大學,獲得了獎學金。
第二套是特殊的形態(tài),即運動員遭遇了不可逆的運動損傷,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下降逐漸淡出高水平的競賽,不得不選擇退役,然后以教練員的身份復出,最終帶領自己的弟子再獲佳績。電影《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就以教練戴敏佳為主要人物,講述他帶領著自己的弟子們,用兩年時間打出翻身仗,率領中國隊重回巔峰。
電影《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中教練的形象
這種特殊的形態(tài)下,一些體育電影將傷病和年齡問題設定在教練員的人物前史里,隱藏于教練帶隊訓練和比賽的過程之中,以此來闡釋教練員們的執(zhí)著,表現他們面對現實的坦然。
這兩種傷病的情節(jié)共同推進劇情的發(fā)展,通過影響運動員參與的每一場比賽,來實現劇情節(jié)奏的變化。它常以偶然的形態(tài)出現,卻揭示著運動員們命運中的必然,這既是他們不能回避、無法逃脫的磨礪,又是他們突破自我、挑戰(zhàn)自我的契機,在毀滅與重生的命題下,散發(fā)著理想與信仰的人文光彩。
體育影片的劇作結構常以比賽進程為線索,而對比賽的電影化呈現,是體育影片特有的視覺圖景,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比賽的視覺體驗離不開觀眾的觀看經驗。隨著轉播技術的發(fā)展,觀眾對比賽中的各種鏡頭,從大全景的觀看視角,到慢動作和多角度的回放,都習以為常。這些鏡頭足夠滿足體育影片呈現比賽的基本需求,但相比電視賽事轉播,體育影片在三個方向進行了升級:
體育影片對比賽進行了電影化的效果升級,通過設計視聽語言、運用蒙太奇手法等,強化了對抗的激烈程度,突出地表現了運動員的動作、情緒和狀態(tài)。
電影與電視轉播呈現比賽的目的和效果是不同的,電視轉播的基本要求是準確地傳遞比賽內容,導播有限制地切換鏡頭,盡可能讓觀眾連貫和完整地欣賞比賽。近些年的賽事轉播向電影“偷師”了不少技法,無論是現場觀眾反應的比較、運動員神情的特寫鏡頭,還是比賽停頓的間隙插入多角度的回放和慢鏡頭,都在嘗試打破線性的比賽節(jié)奏,在保證直播流暢的前提下,選擇性地為觀眾補充重要的比賽信息和細節(jié)。但從整體上看,基本思路仍然是沿著賽事的時間軸線來進行。
體育影片的比賽段落有著不同的時間邏輯,劇中的時間和現實觀影中的時間是不一致的。這為單一鏡頭的升降格、多個鏡頭間的剪輯節(jié)奏,留足了創(chuàng)作的空間。再輔以其他的視聽效果,如不同的景別、有象征意義的構圖、鏡頭的運動、特殊音效、情緒音樂等,不僅傳遞出比賽信息,還在完成劇本內容的前提下,著力渲染了比賽的效果,充分調動了觀影者的情緒。
如今的電視轉播,大部分時間是基于一個固定的機位進行拍攝,少數時候,觀眾也可以欣賞到其他角度鏡頭,比如捕捉賽場外觀眾和教練的表情和神態(tài),結合比賽的情況感知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這都屬于觀眾的視角,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看比賽的進程。
體育影片則讓觀眾完全代入了不同的人物,跟隨著不同人物的視點,比賽的過程被賦予了更深刻的情感價值。包括運動員、教練員和其他參與敘事的主要人物,都提供了可跟隨和代入的視點。觀眾與他們一道訓練,一同克服重重困難,與之建立起了信任,懷揣著對過往的理解和認可,共同奮戰(zhàn)到了關鍵比賽的關鍵時刻。
體育影片不可能展現比賽的全貌,它只會從比賽中挑選重要和精彩的部分,不同于比賽精彩片段的集錦,體育影片對比賽段落的篩選具有明確的劇作要求,這些段落不一定是最精彩的部分,但一定是具有戲劇性和戲劇張力的,可以配合電影情節(jié)的要求,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將矛盾沖突逐步推向高潮。體育影片篩選和使用的部分比賽內容,著重需要考慮內容蘊含的情緒,需要與劇作要求相符,把運動參與者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觀影觀眾的心理期待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賽的內容劃分出不同劇情的節(jié)點,對于比賽中可能出現的情形和狀態(tài),如相持焦灼、反敗為勝、旗開得勝、穩(wěn)操勝券、兵敗如山倒等內容,創(chuàng)作者會選擇合適的比賽節(jié)點,通常使用比賽中的比分、不同回合、不同的競賽距離等來進行控制,以剪輯出不同的節(jié)奏,直接和清晰地反映出比賽的走勢。
體育電影擁有巨大的創(chuàng)作潛力,不僅是因為體育產業(yè)在國內擁有很高的熱度和影響力,更是因為其展現出的勵志奮斗、民族精神、中國夢等特定情懷,符合當下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趨勢。甚至可以說,體育電影探索著個人與理想之間的距離,贊頌著團結協(xié)作的普世價值,承載了人類對于超越自我和超越極限的渴望。
體育題材像是一座深埋地下的寶藏,等待著更多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繼續(xù)向前探索和挖掘。而體育電影的類型化創(chuàng)作則是一條開采隧道,通過固定的程式、慣例和集體認同,形成標準化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手段,在創(chuàng)作、觀影、反饋到再生產的循環(huán)機制下,不斷升級和完善,極大地降低了投資風險,為電影工業(yè)化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注釋:
①Emma Poulton &Martin Roderick (2008) Introducing sport in films,Sport in Society:Cultures,Commerce,Media,Politics,11:2-3,107-116.
②托馬斯·沙茨、王方:《“新好萊塢”簡史:溯源、發(fā)展進程、經濟學及美學意義》,《都市文化研究》,2013 年第2 期,第211 頁。
③布魯斯·巴賓頓:《體育電影——亦賽亦人生》,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年第1 版,第49 頁。
④ 張冀、趙衛(wèi)防、孟琪:《中國體育題材電影及編劇創(chuàng)作——從〈奪冠〉談起》,《當代電影》,2020 年第11 期,第46 頁。
⑤吳瓊:《中國電影的類型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年第1 版,第11-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