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森,王鶴成,楊鈺杰,李喜春,趙明宇,張?zhí)m莉
1.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三醫(yī)院血管外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2.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三醫(yī)院教務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3.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三醫(yī)院超聲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血管外科中有多種常見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為其中之一,其病因與高凝血液存在相關性,以疼痛、腫脹等為疾病癥狀,若未予以及時治療,會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繼而發(fā)生栓子脫落,引起肺栓塞并發(fā)癥,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截止目前,臨床以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藥物實施溶栓治療,并配合華法林實施抗凝療法,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療效,但存在藥效起效慢、效果不理想弊端[2]。介入治療即經導管于患處注射抗凝藥物的療法,起效迅速、溶栓效果顯著[3]。鑒于此,本研究選取2021 年3月—2022 年3 月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三醫(yī)院收治的70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討論評價介入治療早期干預的臨床效果,及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70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將患者分成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35 例。對比組中男21 例,女14 例;年齡39~75 歲,平均(53.54±2.38)歲;病程2~39 d,平均(14.78±1.62)d;病灶位置分布即左側下肢22 例、右側下肢13 例;疾病類型:混合型14 例、中央型12例、周圍型9 例。研究組中男23 例,女12 例;年齡39~75 歲,平均(53.59±2.41)歲;病程2~40 d,平均(14.93±1.62)d;病灶位置分布即左側下肢21 例、右側下肢14 例;疾病類型:混合型13 例、中央型11例、周圍型11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由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該研究,結果顯示與審批標準相符。
納入標準:①符合介入治療指征患者;②無意識障礙、認知功能異?;颊?;③患者了解研究詳情后表示同意參加并配合簽訂研究議書;④可以和醫(yī)務人員正常交流與溝通患者。
排除標準:①有藥物過敏病史患者;②其他血管病患者;③癌癥、傳染病、血液病、免疫病患者;④腎肝心肺等有嚴重病變患者;⑤研究依從性低患者;⑥中途退出或者轉入其他醫(yī)院患者。
對比組采取低分子肝素鈉、華法林片聯(lián)合療法,患者入院之后,以12 h/次頻率使用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 184042;規(guī)格:0.5 mL)5 000 IU,皮下注射5 000 U/d,2 次/d;用藥7 d 后,指導患者口服華法林片(國藥準字H20 103600;規(guī)格:2.5 mg/片),2.5 mg/d,1 次/d;后續(xù)藥物劑量調整需以國際標準化比值為根據(jù)。治療時間為4 周。
研究組以對比組治療方法為基礎,再行介入治療早期干預,包括深靜脈置管溶栓療法、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實施深靜脈置管溶栓手術之前,先采用下腔靜脈濾器植入手術,可以降低肺栓塞發(fā)生率;臨時濾器置入通路即頸靜脈或者股靜脈,溶解血栓后取出濾器;小隱靜脈或胭靜脈溶栓治療即患者保持俯臥,按照常規(guī)模式實施消毒鋪巾之后,行局部麻醉操作,切開患者外踝下方皮膚,以直視角度對小隱靜脈行分離、穿刺處理,或者借助超聲技術對胭靜脈行穿刺操作,應用經皮穿刺方法向血管中置入血管鞘,分段造影,探查病灶于下肢所在范圍、具體位置及大小等數(shù)據(jù),經血管鞘置入溶栓導管,沿導管為患者連續(xù)24 h 注射尿激酶(國藥準字H11 021256;規(guī)格:10 萬單位)30 萬單位,完成注射后,監(jiān)測纖維蛋白原,間隔48 h 之后,經導管鞘進行二次分段造影檢查,了解溶栓效果,如有必要,可對導管位置進行調整,而后實施溶栓療法。直至造影檢查血栓完全溶解后停止治療。
對比組、研究組均采取1 年隨訪,了解其預后情況。
比較兩組腿周徑差:分別在治療前、治療4 周后測量患者患側大膝周徑、小腿周徑,與健側大腿、小腿周徑差相減即周徑差,整理并計算均值后比較。
比較兩組凝血功能: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4 周后清晨空腹狀態(tài)的靜脈血液,經全自動血凝分析檢測儀獲取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整理并計算平均值后比較。
比較兩組身體恢復情況:記錄兩組恢復下床活動時間、疼痛程度、住院時間,其中,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估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進行評定,量表包括無痛:0 分、輕度:1~<4 分、中度:4~<7 分、重度:7~10 分4 個等級,評價時間即治療4 周后,評分高,疼痛劇烈。
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隨訪1 年期間,發(fā)生肺栓塞、血栓反復發(fā)作、血栓綜合征等并發(fā)癥情況,總發(fā)生率=肺栓塞發(fā)生率+血栓反復發(fā)作發(fā)生率+血栓綜合征發(fā)生率。
比較兩組臨床有效性:以患者治療6 個月后復查情況為療效評價標準。痊愈:患肢疼痛、腫脹等癥狀完全消失,超聲顯示有不足30%殘留管腔狹窄情況,所有血管通暢;顯著:患肢疼痛、腫脹等癥狀消失,超聲顯示有30%~70%殘留管腔狹窄情況,大部分血管通暢;改善:患肢疼痛、腫脹等癥狀減輕,超聲顯示只有少部分血管通暢;無效:病情無緩解,血管堵塞、患肢疼痛、腫脹等癥狀加重??傊委熡行?痊愈率+顯著率+改善率。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和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腿周徑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大腿和小腿的腿周徑差小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腿周徑差比較[(±s),cm]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腿周徑差比較[(±s),cm]
?
治療前,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均長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s),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s),s]
?
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對比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身體恢復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身體恢復情況比較(±s)
?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有效率為97.14%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性比較
分析近些年來的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骨折疾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疾病等發(fā)生率逐漸提升,罹患上述疾病的患者需要長期臥床休養(yǎng),較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分析可知,高凝血液狀態(tài)、靜脈內膜損傷、靜脈血液黏稠等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該病對下肢靜脈功能有很強損傷性,能夠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4]。分析近幾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疾病并發(fā)癥相關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30%以上患者并發(fā)栓塞綜合征,且伴有該并發(fā)癥的患者,其預后效果不佳,生活質量降低,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5]。因此,臨床確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疾病后,需要及時采取高效治療方案,以阻止病情發(fā)展,減少栓子脫落可能性。觀察發(fā)現(xiàn),疾病早期時,血管壁、血栓之間無粘連現(xiàn)象,且無膠原沉積形成,因此,溶栓療法于早期實施的效果更突出[6]。
臨床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疾病時多采取溶栓療法、抗凝療法,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在該病患者中常用,有溶栓功效;華法林片屬于抗凝藥物,其抗凝效果顯著,但是,該藥物的藥效需要2~3 d 時間發(fā)揮。與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聯(lián)合使用之后,能夠改善此弊端,但是,該治療方案仍存在不足,即病灶覆蓋面小情況下,常規(guī)藥物療法能夠取得優(yōu)質溶栓療效,但是,對于陳舊性血栓、覆蓋面大的血栓,該治療方法將無法發(fā)揮作用[7]。介入治療是在超聲技術輔助下,經導管將藥物直接注射至血栓處,使血栓溶解的方案,該治療方法中使用的尿激酶藥物為常用溶栓藥,該藥經可與血栓接觸,藥物濃度提高,血栓硬度降低,體積減小,相較于常規(guī)藥物治療方案,介入療法對任何病灶均有作用,療效確切[8]。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的腿周徑差、身體恢復相關指標等均小于對比組,凝血功能指標長于對比組(P<0.05)。說明介入療法可以于臨床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中廣泛推行,分析原因可知,介入治療能夠使藥效于患處直接產生作用,繼而取得理想療效。王海波[9]研究中,納入76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實施對比研究,結果顯示,行介入療法的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10.53%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本研究中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71%,低于對比組,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P<0.05)的結果一致。提示介入治療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中有可行性,于疾病早期實施該療法之后,臨床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凝血功能等改善[10-12]。對原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疾病發(fā)生之后,靜脈血流受阻,靜脈壓力增加,造成血管中液體滲透入附近組織,繼而誘發(fā)腫脹;小隱靜脈管腔的特征即內壁不光滑,易黏附微小血栓,通過介入導管溶栓療法為患者使用尿激酶藥物后,藥效可穿透血栓表層,進入內部,從而發(fā)揮溶解療效,血管中沉積血栓的可能性降低,利于降低血栓反復性[13-15]。
綜上所述,介入治療方案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中使用時,可以取得優(yōu)質療效,其凝血功能、下肢腫脹疼痛等改善,住院治療時間減少,安全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