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迎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影響織物導濕性能的因素包括液態(tài)水、纖維、紗線和織物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固液接觸角、纖維的截面形狀和直徑以及紗線捻度,這些因素對織物的導濕性和透濕性具有不同的影響[1]。
影響織物透濕性的因素有面料本身的因素及測試條件。面料本身的因素包括織物結構的松散性、織物厚度及纖維的成分等??椢锉旧淼慕Y構越松散,厚度越小,構成織物的纖維吸濕性好,那么其透濕性能越好;反之其透濕性越差。環(huán)境溫濕度、風速等測試條件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織物的透濕性,其中,溫度對織物透濕性的影響較大,溫度越高,透濕率越大。
影響織物剛柔性的因素包括纖維種類、紗線形狀、織物結構及后整理等。其中,纖維的成分對織物的剛柔度具有重要作用。
用異型截面纖維制作的織物雖然導濕性較好,但其抗彎彈性模量大[2],手感普遍較硬,接觸舒適性差。
為了滿足人體小運動量或休閑狀態(tài)下散發(fā)出部分液、氣態(tài)汗對導濕透濕柔軟功能織物的需要,本研究選擇導濕透濕柔軟功能針織物,采用被廣泛應用的棉纖維和H型截面Coolbst纖維混紡而成的紗線并編織成針織物。用棉纖維提高織物的吸濕性和柔軟度,用H型截面Coolbst纖維提高織物的導濕性,同時采用多孔的珠地網(wǎng)眼組織結構面料提高織物的透濕性,使織物同時具有良好的導濕性、透濕性與柔軟度,便于人體低強度運動或休閑時使用。
采用0.167 tex×38 mm國產(chǎn)H型截面Coolbst滌綸纖維,分別紡成純滌綸紗以及與棉混紡制成混紡紗線,并進行編織染色,紗線和織物試樣如表1所示。
表1 紗線和織物試樣
采用ZBW04019毛效測試儀,測試各試樣的毛細效應高度,時間為5 min,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不同織物試樣毛細效應高度
由圖1可見,在5 min內(nèi),1號試樣的導濕性最好,6號試樣次之,4號試樣最差。分析原因,1號試樣之所以導濕性最好,是根據(jù)毛細管中液態(tài)水上升高度公式計算的[1],并對比6號和5號試樣,可能是因為其毛細管當量半徑較??;而4號試樣為異型截面纖維織成,導濕性本應最好,但由于紡紗時紗線捻度過大,毛細管不暢通以及固液接觸角較大,導致導濕性最差。
采用蒸發(fā)法對織物進行透濕實驗,溫度為44 ℃,時間為3 h,透濕面積為44.16 cm2, 相對濕度為27%,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織物試樣的透濕量
由圖2可知,5號試樣為珠地網(wǎng)眼織物,由于其獨特的疏孔狀結構,且具有吸濕性較好的棉纖維,加上其厚度相對較小,透濕性最強,2號和3號試樣接近,4號試樣透濕性最差。4號織物試樣雖然為H型截面,但其不含親水性纖維,吸濕性較差[3-4],加上捻度較大,所以其透濕性最差。此外,1號和2號試樣由于混入了棉纖維,與純Coolbst纖維針織物相比透濕性有了一定的改善。單純考慮休閑狀態(tài)下人體出氣態(tài)汗穿著需要時,5號試樣的透濕性在所有試樣中最好,可作為最佳織物。
為了滿足人體小運動量和休閑狀態(tài)下發(fā)出部分液、氣態(tài)汗對導濕透濕柔軟功能織物的需要,必須同時考慮織物的導濕性、透濕性。因此,根據(jù)兩項指標對織物的導濕性、透濕性進行綜合計算。為了體現(xiàn)出兩項指標對舒適性和功能性的影響程度相等,兩項參數(shù)按照同一數(shù)量級進行運算。綜合指標計算如公式(1)所示[1]。
式中:Z為指標綜合值;A為毛細效應高度值;B為透濕量;10為透濕量的數(shù)量級修正系數(shù),即將B值修正為兩位數(shù);90°為A、B兩指標間的選用夾角。A用5 min毛細效應高度值計算,綜合指標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試樣的綜合指標
由圖3可知,5號試樣和1號試樣綜合指標值接近,但5號試樣更大,可選作最佳方案。分析原因可知,5號試樣為混紡紗線,含有吸濕性好的棉纖維,且結構為珠地網(wǎng)眼,厚度較小,透濕性在所有試樣中最好,導濕性僅次于1號試樣,所以6號織物可選作最佳方案。
用異型截面纖維制作的織物雖然導濕性較好,但抗彎彈性模量大。為了改善純合纖織物的柔軟度,提高織物的接觸舒適度,利用棉纖維較柔軟的性能[2],將棉纖維與Coolbst纖維混合紡紗,并織成針織物試樣作為對比;利用純Coolbst纖維紗線織成針織物試樣,各參數(shù)如表2所示。為了與前面的試樣區(qū)分開來,這里新增加兩種Coolbst纖維紗線與織物,代號為7和8。其中,7號試樣為Coolbst短纖紗,8號試樣為Coolbst長絲紗。
表2 紗線和織物試樣
抗彎剛度常用來評價織物的柔軟度,而彎曲剛度是單位寬度的織物所具有的抗彎剛度[5]。對上述4種試樣進行抗彎實驗,實驗儀器為織物自動硬挺度測試儀,利用斜面法測試試樣的彎曲性能,其原理是將一定尺寸的織物狹長試樣作為懸臂梁,根據(jù)其可撓性,計算其彎曲時的長度與彎曲剛度并作為織物剛柔性的指標。試樣長度為20 cm、寬度為2 cm,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織物剛柔度指標數(shù)值
通過比較表2和表3數(shù)值發(fā)現(xiàn),1號和7號織物試樣厚度基本一致,但1號織物試樣的抗彎彈性模量在克重較大的情況下反而小于7號織物試樣;2號和8號織物試樣厚度基本一致,2號克重與8號相比較小,但2號的抗彎彈性模量遠遠小于8號,說明1號和2號試樣由于較柔軟的棉纖維的混入,明顯提高了織物的柔軟度,增強了接觸舒適性。
為了滿足人體低強度運動或休閑狀態(tài)下散發(fā)出部分液、氣態(tài)汗對導濕透濕柔軟功能織物的需要,采用棉纖維和H型截面Coolbst纖維混紡而成的紗線編織導濕、透濕織物,并進行導濕、透濕及抗彎實驗。結果表明,棉纖維的加入提高了織物的吸濕性和柔軟度;H型截面滌綸的加入則提高了織物的導濕性;而珠地網(wǎng)眼織物提高了織物的透濕性,使織物具有較好的導濕透濕性和柔軟舒適度,可以滿足人體低強度運動和休閑時的衣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