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蕓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jīng)濟人文學院,上海 200080)
《孝經(jīng)》一書,闡述了“孝道”和“孝治”的思想,為歷代儒客潛心研究之作。在古代日本的宮廷中舉行的“讀書始(皇太子和親王的啟蒙儀式)”“釋典(公卿官員等參加的講學活動)”等儀式中,都可以看到《孝經(jīng)》在必講書目之列①[1]。另外在一些公卿日記里,也可以看到宣講《孝經(jīng)》的記錄②[2][3]。
成書于平安時代的《源氏物語》是第一部完整的長篇物語作品。受漢學家父親藤原為時的影響,作者紫式部有著深厚的漢學素養(yǎng)?!对词衔镎Z》中就大量地引用、借鑒了《史記》《白氏文集》等中國古代典籍的內容。
作品中有一位貴公子,叫做柏木。柏木一心求娶朱雀院的三公主,卻終未能如愿。最后,在三公主下嫁給光源氏之后,柏木與其私通生下了薰。因為擔心光源氏知道真相,柏木惶惶不可終日,纏臥病榻,一命嗚呼。在臨終之前,柏木向好友夕霧托付身后之事:
親にも仕うまつりさして、今さらに御心どもを悩まし、君に仕うまつることもなかばのほどにて、身をかへりみる方、はた、ましてはかばかしからぬ恨みをとどめつる/事親未能盡孝,反叫他們?yōu)槲也傩摹J戮茨鼙M忠到底。(自己)未能立身,以至抱恨而終③。(阿部秋生等校注,1996:315[4])
柏木的這段發(fā)言,出自《孝經(jīng)》?!缎⒔?jīng)》的《開宗明義篇》中說道,“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胡平生,陳美蘭譯注,2016:256[5])”。這是儒家對于“孝”的定義。柏木是致仕大臣的兒子。致仕大臣在還是頭中將時是光源氏的摯友,曾冒著天下之大不韙去須磨看望光源氏。但是之后光源氏的威勢日漸強盛,而致仕大臣一支勢衰,兩人也就不再親密。柏木作為長男,是有義務為了家族在朝廷上建功立業(yè)的,結果卻糾纏于兒女之情,并因此送命,不可不謂“不孝”。柏木的這段臨終遺言,既符合富有漢學素養(yǎng)的貴族的形象,也反映了“孝”是當時平安貴族之間公認的道德標準。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學問家中院通勝(1982:598)在《岷江入楚》中,對這段評論道,“這是世人的立身之道,這三段的描寫著實有趣[6]”。
柏木死后,致仕大臣終日沉浸在悲傷之中。夕霧去看望時,只見致仕大臣“いと痩せおとろへて、御髭などもとりつくろひたまはねばしげりて、親の孝よりもけにやつれたまへり/形容消瘦,目無神采,任由胡須長得很長,(悲傷之意)更勝父母之喪(阿部秋生等校注,1996:333[4])”?!坝Hの孝”是來自《孝經(jīng)》的“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胡平生,陳美蘭譯注,2016:319[5])”。致仕大臣在失去了寄予厚望的兒子之后,形容枯槁,更勝“孝子喪親”。悲傷之情,躍然紙上。日本學者藤本勝義(2012:154)曾對此指出,“可以說作者對《孝經(jīng)》的內容非常熟悉并加以引用[7]”。
從以上的兩處例子可以看出,紫式部在故事發(fā)展中適時地直接引用了《孝經(jīng)》的內容,對人物形象起到恰好的加成的作用。
薰是光源氏名義上的兒子,大約20歲的時候,升任了中納言。這一年,當今天皇的二公主14歲。二公主是藤壺女御的女兒。不幸的是藤壺女御突然去世,外祖父左大臣也撒手人寰。當今天皇覺得失去母親和外祖父的二公主,“女は心苦しきこと多かりぬべきこそいとほしけれなど/身為女兒之身,前途實在是令人擔心(阿部秋生等校注,1997:375-376[4])”。
在古代日本,“皇女下嫁”的情況非常少見的④。一般,皇女終身不嫁來維持皇族的威儀。物語中,當今天皇要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臣子,是受其父親朱雀院當年為三公主選婿之事影響的。
朱雀院是當今天皇的父親。當時,朱雀院膝下有一位三公主,是他最為珍愛的女兒。由于朱雀院對三公主超乎尋常的喜愛,所以有很多貴公子來向三公主求婚。柏木就是其中最為熱情的一位。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已經(jīng)年過二十的柏木一直都沒有婚娶。但是在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朱雀院終于下定決心將三公主嫁給了光源氏。這個決定,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從年齡來看,當時的三公主14歲還沒到,而光源氏已經(jīng)40歲。并且光源氏有過正妻,身邊還有一位被大家認為是正妻的紫夫人陪伴多年。與此相對,正值青年的柏木,既是大臣的嫡子又沒有任何妻妾,看上去更為合適。其實,朱雀院并不是沒有過這樣的考慮。朱雀院一開始曾經(jīng)有過很強烈的想法,要將三公主嫁給光源氏的長子夕霧。夕霧當時19歲,因為是光源氏的長子的關系,已經(jīng)是中納言兼右大將了。因娶了云居雁為妻,朱雀院才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由此可見,朱雀院是考慮過將三公主下嫁給年紀相仿又有前途的貴公子。但是,三公主看起來“あやしくものはかなき心ざまにやと/性情未定,不懂分辨(阿部秋生等校注,1996:34[4])”的樣子,朱雀院擔心她會和一些貴族小姐一樣被登徒子所騙,“亡き親の面を伏せ、影を辱づかしむる/使亡親蒙羞,不安于九泉之下(阿部秋生等校注,1996:33[4])”。與其如此,還不如和父兄選定的人結婚,這樣將來出了差錯也不是三公主自己的錯了。也可避免因為私定終身,“親に知られず、さるべき人もゆるさぬに、心づからの忍びわざし出でたるなん、女の身にはますことなき疵とおぼゆるわざなる/沒有稟告父母、親人,這便是身為女子最大的瑕疵了(阿部秋生等校注,1996:33[4])”。
朱雀院的這番考慮,出自《孟子?滕文公篇》的“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方勇譯注,2010:111[8])”,以及《禮記?內則》的“聘則為妻奔則為妾(李學勤主編,1999:871[9])”。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源氏物語》在婚姻問題上是遵從中國的儒家思想的。非常強調“親(父母)”在兒女婚姻中的重要性。
與上述引文相似的表述,在《源氏物語》中的其他的段落中也可以看見。明石入道原本是大臣之子,他全力撮合女兒和光源氏結合,生下之后的明石中宮。明石入道說到自己的一生時,有一句話,“親の御亡き影を辱めむことのいみじさになむ/使得亡親之名蒙羞(阿部秋生等校注,1995:405[4])”。《源氏物語》的古注釋書《河海抄》,引用了《孝經(jīng)》的旁注,“詩云,夙興夜寐,亡忝爾所生[10]”。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孝經(jīng)》對《源氏物語》的作者是有很深的影響的。朱雀院在考慮“皇女下嫁”的問題上也用到過這句話,并且多次提到令父母蒙羞這個問題。說明《孝經(jīng)》中,作為子女的“孝”在“皇女下嫁”這個問題上應該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在二公主的婚姻問題上,當今天皇“朱雀院の姫宮を六條院に譲りきこえたまひしをりの定めどもなど思しめし出づるに、しばしは、いでや飽かずもあるかな、さらでもおはしなましと聞こゆる事どもありしかど、/便想起朱雀院將三公主嫁給光源氏的事情來了,當時,有人說皇女下嫁,實在有損體面(阿部秋生等校注,1997:376[4])”,但是,“源中納言の人よりことなるありさまにてかくよろづを後見たてまつるにこそ、その昔の御おぼえ衰へず、やんごとなきさまにてはながらへたまふめれ、さらずは、御心より外なることどもも出で來て、おのづから人に軽められたまふこともやあらまし、/現(xiàn)如今正是因為有了源中納言(指薰)這樣出眾的兒子照顧,才使得三公主昔日威儀依舊,依然過著高貴的生活。如果當初沒有下嫁,難保不生意外之事,至令世人輕看(阿部秋生等校注,1997:377[4])”。正因為得到光源氏的庇護,又有薰這樣一個兒子,三公主才能一直維持作為公主該有的尊貴,沒有使父親朱雀院在死后蒙羞。
與光源氏不同的是,薰的政治地位并不崇高。名義上的父親光源氏早已去世,一直給予政治支持的冷泉帝已經(jīng)退位。現(xiàn)在掌握政權的是光源氏的長子夕霧。夕霧聽聞當今天皇有意將皇女下嫁之后,也積極地為自己的兒子求娶公主。但是,當今天皇沒有像自己的父親一樣,選擇將女兒嫁給政治前途無量的夕霧的兒子。正如之前所述,《源氏物語》中的“皇女下嫁”這個問題,和“孝”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不過,在薰和二公主下嫁的問題上,筆者認為“孝”這個因素不是和二公主有關,而是和薰本人有關。
薰被選中,應該是基于“資于事父以事母”這個原因。《孝經(jīng)?士人章》有,“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胡平生,陳美蘭譯注,2016:271[5])”。也就是,用侍奉父親的態(tài)度去侍奉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親的心情去侍奉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有孝行的人必定能忠于國君,維持自己的俸祿和官位,從而守住祭祀香火不斷。對于已經(jīng)沒有父親的薰來說,“事母”就是他的“孝”,也是世人對他認可的標準。當今天皇也認為,三公主能夠在失去丈夫之后還依然維持公主的威儀,是因為兒子薰。
實際上,薰在處理自己與二公主的婚姻問題,以及自己出生問題上的表現(xiàn)也印證了“資于事父以事母”這一點。薰因為一直愛戀宇治的八親王的女兒們,并不愿意迎娶二公主。母親三公主訓誡道,“幾世しもあらじを、見たてまつらむほどは、なほかひあるさまにて見えたまへ。/我已經(jīng)是風燭殘年,希望至死都可以維持公主的威儀。(阿部秋生等校注,1997:400)[4]”薰聽后,知道是自己對婚事的消極態(tài)度使母親不安。雖然即使不情愿也順從母親的意思,答應了和二公主的婚事?;楹蟛痪棉箤⒍鹘拥搅四赣H三公主的三條院。這件事情讓三公主非常高興。由此可見,薰在“事母”上是盡心盡力。
另外,薰曾經(jīng)從宇治的老侍女那里拿到了柏木寫給女三宮的和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薰決定,“心に籠めてよろづに思ひゐたまへり(阿部秋生等校注,1997:165[4])”,將這個秘密永遠藏在心底,不增添母親的煩憂。之后也是一如既往地侍奉母親??梢?,薰在“事母”這件事上,是做得非常到位的。這是他在世人眼里最大的優(yōu)點。這個優(yōu)點也彌補了他在政治地位上的不足。當今天皇也是看到了這一點,認為他是一個忠君并且能守住家業(yè)恩蔭子孫之人。所以堅定地選擇了當時只是中納言并且心有所屬的薰,作為自己的愛女的夫婿。在選擇薰作為“皇女下嫁”的對象這件事上,《孝經(jīng)》的“資于事父以事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源氏物語》一直有著因果循環(huán)的邏輯。比如,光源氏和藤壺中宮私會,生下了冷泉帝。柏木和光源氏的正妻三公主私會,生下薰。而作者往往會在這些關系上做一些“小記號”來暗示人物之間的關系。正如之前所述,薰的生父柏木的臨終遺言中直接引用了《孝經(jīng)》。所以,作為其子的薰,在人物造型上參考了《孝經(jīng)》的思想也是合情合理的。曹順慶(2006:147)指出,文學的他國化是“異國文學在傳播到他國后,經(jīng)過文化過濾、譯介、接受之后發(fā)生的一種更為深層次的變異[11]”?!对词衔镎Z》在薰這個人物的塑造中并沒有直接引用《孝經(jīng)》的內容,而是將“資于事父以事母”的思想間接地融入薰的人物造型之中,并通過“皇女下嫁”這個事件“顯化”出來。
注釋:
①《學令》中有,“孝経、論語は學者兼ねて習へ”(井上光貞等校注,1977:263),將《孝經(jīng)》和《論語》規(guī)定為大學寮本科的必修書籍。
②《菅家文草》中有,“仲春釈奠、聴講孝経、同賦資事父事君并序”的記載(川口久雄校注,1966:127)。記錄貞觀年間舉行的釋典儀式上,《孝經(jīng)》被宣講的情況。同樣是《菅家文草》中,還可以看到在關白太政大臣藤原基經(jīng)的書齋中舉行《孝經(jīng)》講讀的記錄(川口久雄校注,1966:230)。《九歷》的天歷四年五月二十四日條,有“紀在昌孝経天子章ヲ読ム”的記錄?!毒艢v》是藤原師輔的日記。藤原師輔是村上天皇時期的右大臣,娶了醍醐天皇的三位皇女。被認為是《宇津保物語》中藤原雅兼的原型。
③本文所引《源氏物語》中相關的中文譯文均為筆者自譯。
④雖然,在村上天皇時期藤原師輔娶了醍醐天皇的三位皇女(見注②),但這是非常少見的情況。大部分的皇女都是嫁給皇族或者終身不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