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城誠
時光如流水。彈指一揮間,新的一年又來了。在我的老家東陽,過年的習(xí)俗非常多,但最熱鬧、最具代表性的一定是“迎龍燈”。
“迎龍燈”是東陽正月里最盛大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之一。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zāi)降福,象征祥瑞,民間就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東陽方言“燈”與“丁”同音,迎龍燈時,要求每家出壯丁一名,攜帶板凳一條、燈籠一只,然后將各家的板凳連接起來,安上燈籠,加上龍頭和龍尾,便合成了一條長長的“板凳龍”,又稱“橋燈”。橋燈通常有數(shù)百橋,多者可達上千橋,綿延四五里,蔚為壯觀。
正月里,有多處“迎龍燈”的地點。這天我們來到一個叫“里塢”的村子,龍燈還未出場,村里的文化廣場上早已人山人海,通往廣場的岔路、周圍房子的陽臺、大門臺階上都站滿了人,大家都來迎燈接福。我們費盡周折,總算找到一個能看得見龍燈的位置。大家歡呼著、雀躍著,老人們滿臉笑意,年輕人早早舉著手機,小孩們更是直接就騎在大人的肩膀上,觀眾眼中盡是期待,等待著龍燈出場。
沒過一會兒,一陣鑼鼓聲傳來,龍燈來了。龍頭一搖一擺率先出場,一個個壯小伙或手舉或肩扛一橋橋的燈,緊緊跟著龍頭,向廣場中央走去。很快,他們在廣場轉(zhuǎn)成一個圈,當(dāng)龍頭矗立在中間昂首而起時,四周鑼鼓喧天、煙花齊放,圍觀的人群爆發(fā)出震耳欲聾的喝彩聲。之后,龍頭要想辦法從中間繞出來,帶著所有的橋燈去各家各戶拜年,所有的人都跟著跑動起來。鄉(xiāng)村大道上,龍頭所經(jīng)之處,一支支煙花猶如穿云箭射向天空,隨即炸開成花,鞭炮“噼噼啪啪”地響成一片。龍燈到了家門口,主人要行祈福祭拜儀式,并給抬龍頭的小伙們包紅包,以表達心意。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大家都提著燈籠穿梭于鄰里之間,好似進行著一場盛大的馬拉松比賽。
就這樣,在陣陣煙花爆竹聲中,在人們的歡聲笑語里,一場熱鬧的“迎龍燈”結(jié)束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年正式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