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家鄉(xiāng)的認知,是從學會畫地圖開始的;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從認識到地球是圓的開始的;葡萄牙人斐迪南·麥哲倫第一個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從此,全世界的各個民族連成了一體。
家鄉(xiāng)的地圖很好畫,只要學會辨認北極星,就可以依靠步點丈量法畫出一張很實用的地圖了。但因為步點丈量法的誤差很大,描繪距離太遠的地方比例很不精確。比如在古老的世界地圖上,日本和歐洲之間的距離要比實際距離遠得多,因為日本的具體方位是由馬可·波羅在旅行過程中估算出來的,他顯然夸大了自己的腳力。
雖然舊世界的地圖早就被畫出來了,但歐亞兩地居民的交流卻非常少,因為中間隔著沙漠和高山,沿途還有很多“妖怪”攔路搶劫。當然了,“妖怪”是《西游記》里的說法,他們其實就是居住在中亞地區(qū)的原住民,這些人扮演了絲綢之路中間商的角色,所以東西方的物質(zhì)交換一直沒停,但人員和文化的交流時斷時續(xù),最終導致亞洲和歐洲漸行漸遠。
自伊斯蘭教于7世紀在中東地區(qū)崛起以來,絲綢之路一直被穆斯林商人控制,錢都被他們賺走了。于是,一位名叫哥倫布的熱那亞航海家試圖穿越大西洋,從反方向到達富庶的亞洲。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全球化”努力就這樣開始了。
早年的《讀者文摘》雜志上曾經(jīng)刊登過一篇文章,說哥倫布之所以敢于向西航行,是因為他推斷出地球是圓的。這個說法的本意是好的,卻與事實不符,因為古希臘人早就知道地球是圓的了。希臘位于地中海的中央,古希臘水手很早就注意到從遠處駛來的帆船一定是帆先露面,然后才露出船體,這一現(xiàn)象只能用地球是圓的來解釋。不但如此,古希臘數(shù)學家埃拉托色尼還用一個簡單的方法計算出地球的周長約為40000千米,和真實數(shù)據(jù)極為接近。
到了中世紀時,古希臘人積累的科學知識有很多已經(jīng)丟失了,再加上宗教的影響,所以中世紀的歐洲人普遍相信地球是平的。他們根據(jù)當時已有的地理知識畫出了一幅圓形的世界地圖:圣城耶路撒冷位于地圖的中心,亞洲位于上方,占據(jù)了整個半圓,而下方則由歐洲和非洲平分。這幅地圖被稱為“TO地圖”,是當時普通歐洲人的地理圣經(jīng)。不過,歐洲海員們是不認TO地圖的,他們只認航海圖,因為航海圖準確性相當高,而凡是帶著不準的地圖出海的水手都死光啦!
作為一名經(jīng)驗還算豐富的水手,哥倫布肯定知道地球是圓的,他唯一不確定的就是地球的大小。當時,大部分古希臘文獻已丟失,哥倫布從一本阿拉伯文獻中找到了古希臘學者計算的地球周長,但他沒有意識到阿拉伯人所用的距離單位要比歐洲人常用的距離單位短,因此他計算出的地球周長比實際距離短了三分之一。再加上馬可·波羅的計算誤差,導致哥倫布高估了亞洲大陸的實際大小,所以他相信如果從大西洋上的加納利群島出發(fā)的話,最多只需向西航行4000千米就可以到達日本了。但實際上兩者之間的直線距離有20000千米之多,當年的歐洲遠洋帆船是不可能完成這段航行的,原路返航就更別想了。
后來發(fā)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哥倫布沒有到達亞洲,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美洲。幸虧這個新發(fā)現(xiàn)攔了他一道,否則哥倫布必死無疑。
哥倫布是代表西班牙王室向西航行的,而當時葡萄牙水手也試圖繞過非洲大陸,打通一條經(jīng)過印度洋直通亞洲的新航道。為了避免海上沖突,西葡兩國決定找羅馬教皇分配新發(fā)現(xiàn)土地的管轄權(quán)。當時的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大筆一揮,于1494年6月7日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以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1里格約等于5.5千米)處的經(jīng)度線為界,將世界一分為二,東邊歸葡萄牙,西邊歸西班牙。
條約簽署3年后,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成功繞過了好望角,航行到了印度西海岸。為了給葡萄牙水手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西葡兩國開始了新一輪談判,同意將這條分界線往西移270里格。當時大家都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因為誰也不知道這條線到底在哪里,沿途會經(jīng)過哪些國家。最終還是葡萄牙運氣好,因為這條分界線正好把南美洲東海岸突出來的那個海角劃了進來,于是今天,南美洲的大部分國家說西班牙語,這個海角所在的國家(巴西)說葡萄牙語。
下一個出場的人就是麥哲倫,這位受雇于西班牙王室的葡萄牙水手決定沿著美洲東海岸一路向南,尋找一條通往亞洲的新航線。他知道哥倫布找到的這塊大陸不是亞洲,必須繞過這塊新大陸才能到達傳說中的“香料群島”。
1519年8月10日,麥哲倫率領大約260名船員,分乘5艘帆船從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出發(fā),開始了這次史詩級遠航。他之所以敢于冒險,原因就是他從葡萄牙偷出的一張航海圖在南美洲下面的某個地方標記了一條寬闊的海峽。麥哲倫相信,自己可以像當年的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那樣,通過這條海峽繞過美洲大陸,然后就可以一路向西,航行至“香料群島”了。
他沒有想到的是,當船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這個海峽時,卻發(fā)現(xiàn)這只是一條大河的河口。這條后來被命名為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呈喇叭形,長度僅有290千米,但入??诘淖顚捥幱?20千米,難怪當一支葡萄牙探險隊于1513年首次航行到這個河口時,會以為這是南美大陸的最南端。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哥倫布、達·伽馬還是麥哲倫,都是被錯誤信息誤導而踏上征途的,但他們最終都獲得了成功。人類的歷史就是被一次又一次這樣的“錯誤”改寫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不必害怕犯錯,而要鼓勵少數(shù)人去勇敢地探索未知的原因。
事已至此,麥哲倫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向南航行,另找一條海峽繞過南美洲。事后想來,這個舉動完全是拿生命做賭注,因為麥哲倫沒有理由相信南美洲下面一定會出現(xiàn)一個海峽。好在他賭對了,船隊成功地穿越了麥哲倫海峽,進入了太平洋。
此時的麥哲倫覺得自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大半。當年的航海圖上根本就沒有太平洋的位置,歐洲海員們普遍認為日本緊挨著美洲大陸,所以只要順利繞過南美洲,就能很容易地航行到亞洲了。
麥哲倫沒想到,橫亙在他眼前的這個太平洋幾乎占了地球周長的一半。更糟的是,船隊不幸進入了太平洋上的無風帶,很多時候連一絲風力都借不到,這就是為什么麥哲倫將這片大海稱為“平靜之?!保∕ar Pacífico)的原因,也就是太平洋(Pacific Ocean)名字的由來。
接下來的旅程是人類航海史上最慘烈的旅程之一。麥哲倫船隊依靠發(fā)霉變質(zhì)的餅干、死老鼠的肉和用海水泡軟的牛皮帶在太平洋上航行了15000千米,直到第100天時才終于看到陸地。當年的水手不知道維生素C的功效,船隊一共有29人死于壞血病,另有幾十人病得根本沒辦法工作,如果再遲幾天的話,他們肯定也都活不成了。
麥哲倫靠他隨身攜帶的幾罐用榅桲(又名木梨)制作的果醬活了下來,因為這種果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當然他是不明白個中原因的,還以為是上天在眷顧他。這讓他產(chǎn)生了一絲驕傲情緒,主動介入了菲律賓當?shù)氐牟柯錄_突,結(jié)果死于非命。船隊的4艘帆船也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堅持到最后,只有維多利亞號于1522年9月6日成功返回西班牙,用實際行動證明地球確實是圓的。
事后想來,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最大功績并不是證明了地球是圓的,而是證明了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而且所有的大洋相互連通。如果沒有這樣一張準確的世界地圖,全球化是無從談起的。
自那之后,大航海時代進入了高潮。這個持續(xù)了200多年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因為它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類部落串聯(lián)在了一起,從此,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便和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相連了。這就是全球化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