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君偉,現(xiàn)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姚君偉教授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高訪學者,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美比較文化研究分會副會長,江蘇省外國文學學會常務(wù)副會長,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科研成果豐碩?!渡K駛鳎喝松c作品》是他獨立譯出的第十本桑塔格作品或傳記。4月22日,這本書榮獲十一屆春風悅讀榜的金翻譯家獎。
今年是蘇珊·桑塔格誕辰90周年,同時也是桑塔格第一次到訪中國50周年。
作為20世紀美國文化的象征,桑塔格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她的一生與美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
在很多文學研究者看來,桑塔格是一位很難用標簽去界定的人,名氣很大,身份很多元,以至于大眾對她人生的興趣,超過了她的作品。這位美國作家、藝術(shù)評論家,著作主要有《反對闡釋》《激進意志的風格》《論攝影》等。
因為她名氣大,有爭議,寫她的傳記的人自然也多。生前就有人為其立傳,去世后也出現(xiàn)了好幾個版本的傳記,但無論是傳主及親屬的認可度,還是內(nèi)容的涵蓋度和事件的還原度,都無法與這部最新的傳記相比。
這本書的英文作者本杰明·莫澤,是桑塔格之子戴維·里夫親自選定的傳記作家,他不負重托,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這部厚達800多頁的皇皇巨著。
而經(jīng)過資深翻譯家姚君偉的翻譯,這本傳記才有了中文版。這應(yīng)該是桑塔格樂于見到的。
桑塔格的父母曾經(jīng)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天津經(jīng)商,桑塔格認為自己生命的起點就在中國這片神秘而博大的土地上,甚至在幼時還以此為資本,炫耀她異于同齡人的孕育之地。
1973年1月,桑塔格受邀訪問中國,成行之前就激動地寫下了《中國旅行計劃》,并把“學習漢語”列為她有生之年要實現(xiàn)的三件事之一。
莫澤認為中國是桑塔格“這位最具世界主義情懷的美國作家第一個念念不忘的地方”,因此,把自己一生的點點滴滴和思想成果以中文的形式呈現(xiàn)給中國讀者,應(yīng)該符合桑塔格的心意。
有評論說,《桑塔格傳:人生與作品》可以說是傳主的個人魅力、作者和譯者的才華三方交相輝映的絢麗之作。
姚君偉為什么會翻譯這本傳記?
其實,他從2003年起就開始向國內(nèi)讀者譯介桑塔格的作品了,可以說是桑塔格資深研究專家和翻譯家。
近20年來,他共翻譯了10部桑塔格的原作和相關(guān)著作。
作為桑塔格家乃至其親友最為信賴的中文翻譯專家,《桑塔格傳:人生與作品》的中文翻譯任務(wù),也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姚君偉的肩上。
在翻譯過程中,姚君偉與作者保持了密切聯(lián)系,前前后后就200多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核校文本、反復(fù)修改,力求在中文世界呈現(xiàn)出這本書的最佳樣貌。
“這是一部厚重的桑塔格傳記,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桑塔格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特別是它們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并因而更好地繼承她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特別是她那勇于探索、不斷重塑自我的精神?!币齻ミ@樣說。
“看著校對、潤色時打印出來的50多萬字的稿子……很難想象自己是怎么譯出來,又是如何校對、潤色好的”,他感嘆這部傳記實際上當稱《桑塔格大傳》。
那么,在姚君偉看來,桑塔格是什么樣的人?
首先她是一位“學霸 ”。她從六七歲開始寫作,16歲進入大學學習;在素以嚴格著稱的芝加哥大學,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原本四年的課程。19歲生下孩子后,先后求學于康涅狄格大學、牛津大學與哈佛大學。享受了一段時間法國文化寬松的環(huán)境后,她回到美國,成為當時紐約知識分子圈內(nèi)地位最高的兩大雜志之一——《評論》雜志的編輯。除文學外,在電影、繪畫、舞蹈、歌劇等其他藝術(shù)門類,桑塔格都發(fā)表了精彩的藝術(shù)評論。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桑塔格又是一位極具批判性的作家和評論家。她在《反對闡釋》一文中以革命性的姿態(tài)提出 “新感受力”的概念,倡導(dǎo)一種更加直接的、不加偽裝地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主張在欣賞藝術(shù)作品的時候,以直接的感覺代替理論的分析。在名著《伊甸園之門——六十年代美國文化》里,作者將桑塔格視為美國“ 現(xiàn)有的目光最敏銳的文論家 ”之一,足以看出桑塔格在美國文化史上的影響。
讓姚君偉更為欽佩的是,桑塔格是一位走出書齋的作家和學者,深具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她曾因參加美國 “反越戰(zhàn) ”游行被捕,也曾 11 次前往被圍困的薩拉熱窩,在炸彈的襲擊中排練《等待戈多》,以聲援這座炮火中的城市,身體力行地捍衛(wèi)了文學與藝術(shù)的尊嚴。
基于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學術(shù)涵養(yǎng),姚君偉的第一部譯作《恩主》便精準把握了桑塔格的文風特色,出版后給桑塔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打動了其子戴維。
2004年,姚君偉在美國訪學期間,受桑塔格的邀請,前往其家中做客。桑塔格表達了對他翻譯工作的感謝,希望通過他的翻譯,可以讓更多中國讀者了解她的著作和思想。
那年,她已經(jīng)71歲,但仍充滿風度和氣場。姚君偉說,偶爾有人在街頭上碰到桑塔納,向她表示尊敬和喜愛,但沒有讀過她的作品時,桑塔格也會非常惱火,“作者寫《桑塔格傳》的初衷也是希望讀者通過了解她的人生故事,哪怕是八卦,能夠走向桑塔格的作品”。
當時,桑塔格表示希望他能夠?qū)⒏嘧约旱淖髌纷g介到中國,姚君偉當即答應(yīng)了桑塔格。
因為這份承諾,也出于對桑塔格文風的喜愛,只要有出版社約稿,姚君偉便欣然答應(yīng),陸續(xù)翻譯了桑塔格的長篇小說、評論集、日記以及桑塔格之子戴維的關(guān)于母親的回憶錄。
桑塔格在世時,姚君偉還曾通過郵件向她本人請教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一直與其子戴維保持著聯(lián)系。
2009年,戴維還專程來南京探望姚君偉及家人,不為別的,特意感謝他多年來精心翻譯他母親的作品。對這些,姚君偉均視為一種囑托,也是一種緣分。
這次,這本傳記榮獲春風悅讀榜金翻譯家獎,在獲獎感言里,姚君偉這樣說:“我深知翻譯是一門令人遺憾的藝術(shù),無法百分百地譯出原作的原汁原味、字里行間的意蘊,讓所有人滿意,但因為桑塔格的信任和托付,我花了20年的時間來履行自己當初的承諾……也許,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繼續(xù)履行這一承諾,但我無怨無悔?!?/p>
(選自《錢江晚報》,2023-04-25,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