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太原 030401)
1995年,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他的代表作《譯者的隱形》中提出了異化和歸化的概念。在韋努蒂的學術成果問世之前,譯學界影響最為深遠的指導性翻譯策略當屬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論,他指出,譯者尋求文字轉換的目的,應當是在目標語中找到最貼近原意的最自然的對等,而這種尋求動態(tài)對等的目的,則是力爭把源語文本用最自然的目標語呈現(xiàn)出來,“用目標語讀者的文化框架來涵蓋源語行為模式,而不是將讀者置身于一個陌生的異域文化模式中”。韋努蒂對于這種使譯文“無限通順”的趨勢提出了質(zhì)疑,在他看來,這些譯文的創(chuàng)造者們仿佛隱身(invisible)了一樣,為此目標語讀者們不是在讀譯文,而如同在閱讀地地道道的原文。他還注意到,當時的英美翻譯評論界傾向于以譯文的流暢性為重要甚至決定性衡量標準,為此罔顧原作題材、風格和文本的多樣性。為此,他撰寫了《譯者的隱身》一書,旨在向這種時興的翻譯理論與實踐“規(guī)范”發(fā)起挑戰(zhàn)。他的“反翻譯”觀點認為,兩種語言和文化間存在的差異不可避免,譯者在翻譯中不可一味地“息事寧人”,消解差異,而恰恰要在譯文中表現(xiàn)出這種差異,讓目標語讀者感受源語言和異域文化的獨到之處,使這些差異在目標語環(huán)境中“獨善其身”而不被同化。
勞倫斯·韋努蒂是異化翻譯法的代表人物,他主張譯文應該以文化為歸宿,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韋努蒂認為讀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夠理解異國文化的特異之處,譯文有必要讓讀者了解異國文化。例如crocodile’s tears,一種譯文為鱷魚的眼淚,另一種為貓哭耗子假慈悲。很顯然第二種是地道的漢語表達方式,屬于歸化翻譯。而第一種則使用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傳達出了源語言的文化特點,并且豐富了漢語的表達方式。使用異化翻譯的好處就是可以讀者可以閱讀到原汁原味的作品,體會到源語言文字,源語言國家文化風俗的獨特魅力,同時還能夠豐富本民族的語言。許多異化翻譯的外來詞已成為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使用的高頻詞,如coffee(咖啡)、aspirin(阿司匹林)、sofa(沙發(fā))。
歸化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他認為譯文應在交際功能上與源語文本實現(xiàn)等值,其優(yōu)點是可以使目的語讀者輕而易舉的讀懂并接受譯文,以盡可能快捷簡易的方式最大化地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例如once bitten,twice shy.譯文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也可譯為一次被咬,下次膽小。不過相比較而言,第一種譯文是母語為漢語的讀者十分熟悉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被讀者所理解和接受。
雖然有部分學者認為異化與歸化是格格不入的兩種翻譯方法,但在實際中是沒有這么絕對的。這兩種翻譯方法有各自的缺陷和優(yōu)勢。異化翻譯法保留了原文的語言文化特點卻忽略了讀者是否能理解和接受。歸化翻譯法使讀者的閱讀過程更加的順暢,理解起來更加的簡單,卻不利于吸收外來語言和文化的營養(yǎng)。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對這二者進行取舍就顯得至關重要了。而如何進行取舍則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翻譯目的、文本形式以及譯文目標受眾群體。
首先是以翻譯目的對翻譯策略進行選取。簡單說來就是譯者根據(jù)翻譯的目的選擇翻譯方法。如果翻譯目的是展現(xiàn)外來文化和語言的特征,傳遞不一樣的文化風情,譯者就應該選取異化的翻譯方法,喚起讀者對異域文化的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安妮·海瑟薇主演的電影《The Devil Wears Prada》被譯為“穿普拉達的惡魔”,也有人把它譯作“時尚女魔頭”。不過,第一種譯名除了更具獨特性以外,也能讓普拉達這一世界名牌為更多人所知。因此,雖然第一種翻譯帶著觀眾不太熟悉的詞匯,但卻更能激起觀眾的興趣。如果翻譯的目的是使讀者在不具備相關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就能流暢閱讀,快速理解原文的話,則應該采取歸化的翻譯方法。例如“不在一棵樹上吊死”這句中國俗語,如果翻譯為“don’t hang to die under a tree”,外國讀者肯定會不知所云。因此,采用歸化的翻譯方法,將其翻譯為他們熟悉的“don’t 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他們很輕松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要根據(jù)文本形式選取翻譯策略。文本題材不同時,翻譯策略也有所不同。既要考慮到原文與譯文的形式、內(nèi)涵,也要考慮到它們的影響。為了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廣告語一般都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語言特征。在翻譯廣告語時,需要把廣告語的特征表現(xiàn)出來,以激發(fā)觀眾的興趣。許多經(jīng)典的廣告語都有精彩的漢語翻譯,如:A diamond is forever(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濃,意猶未盡)。
最后,要根據(jù)譯文受眾目標來選擇翻譯策略。譯文讀者的理解能力和興趣愛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譯文是采取異化還是歸化的翻譯方法,因為只有目標讀者接受的譯文才有市場。假如目標讀者對源語的背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就可以采用異化的翻譯方法,盡量保留原文的風格。只有采用讀者更容易理解的本族語的詞匯和表達方式,這樣他們才更容易接受。
對于什么是兒童文學,中外學者似平都沒有給出一個嚴格的定義。魯兵從教育的角度,認為“兒童文學是教育兒童的文學”。朱自強認為兒童文學要“解放兒童”,從兒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發(fā)去解放和發(fā)展兒童。國外的學者也沒有找到一個統(tǒng)一的兒童文學的定義,甚至有學者提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兒童文學”。Riita Oittinen把兒童文學定義為“為兒童創(chuàng)作或者是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瑞典作家Hellsing則認為兒童文學和兒童所讀所聽到的所有東西,包括報紙、電視、演講、書籍等。綜上所述,雖然對于兒童文學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是兒童文學一定有一些有別于成人文學的特點,這是我們在創(chuàng)作和翻譯兒童文學的時候需要注意的。
兒童文學的目標讀者是少年兒童,他們的認知水平、語言能力等方面與成人有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兒童文學的語言與一般文學作品不同。通常來講,兒童文學的語言具有形象、簡潔、矛盾性、不對稱性等特點。
形象的語言使兒童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如親身經(jīng)歷一般,使兒童對陌生的事物能很快熟悉起來。因此在兒童文學作品中,形象的語言顯得至關重要。如《海的女兒》譯文開頭部分對大海的描繪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優(yōu)美。不僅讓讀者抓住了大海清澈、神秘的特征,也激發(fā)了他們的想象。
由于兒童文學目標讀者的特殊性——語言能力有限的少年兒童,兒童文學一般都采用簡潔的語言。如兒童詩《大海睡覺了》:“風兒不鬧了/浪兒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覺了。”這首詩沒有復雜的語言,深奧的詞匯,只由簡單的意象和簡潔的語言組成,卻能讓天真爛漫的兒童體會到里面蘊含的詩意。
兒童文學文本還具有“矛盾性”(ambivalent),兒童文學文本的讀者可能不僅僅是兒童,還有成人?!豆ㄌ亍肪褪莻€很好的例子。
此外,兒童文學具有“不對稱性”(asymmetry),作者是成年人,而讀者是兒童。作為作者的成人和作為讀者的孩子有著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經(jīng)驗經(jīng)歷。而決定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出版、售賣的卻都是成人,根本沒有考慮兒童的意見。從教育的角度來說,與成年人的文學作品不同,兒童文學還肩負著教育孩子的責任。既有知識、文化、價值觀情感方面的潛移默化,也教會孩子們?nèi)绾握_地使用語言,幫助孩子們的語言發(fā)展。
在翻譯兒童文學時,需要同時兼顧兒童自身的特點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兒童文學翻譯所運用的語言要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運用翻譯最常用的兩種策略——異化和歸化來翻譯兒童文學,使得譯文具有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和審美情趣,最終為兒童所接受。
異化翻譯保留了源語的語言風格和文化特點,可以使兒童讀者領略到異國文化的風采,擴大他們的視野。雖然兒童的閱讀能力相對較低,但并不意味著原文中任何陌生的詞匯都要被改造成他們熟知的詞匯。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采取異化加注釋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
例1:
原文:From across the road a bird sang “Whippoorwill,whippoorwill!”
譯文:小路那邊有一只夜鴟(Whippoorwill)在唱:“威普威噢,威普威噢!”(注釋:夜鴟,一種北美東部所產(chǎn)的夜間出沒的怪鴟。)
這句話的譯文采取的就是異化加注釋的翻譯方法,bird被翻譯為夜鴟,它的叫聲直接音譯為威普威噢。在中國長大的兒童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夜鴟這種動物,并且對它的叫聲也一無所知。但通過音譯加注釋后,兒童讀者不僅認識了這種鳥,也知道的它的叫聲大致是哪種。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了解了更多的外國文化知識。
例2:
原文:As he trudged on the boy’s mind was full of the wonder of what he had seen.
譯文:薩姆這么一路跋涉,心里一個勁兒琢磨著他看到奇跡。
例2中,原文中的be full of創(chuàng)造性地譯為“一個勁兒”,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兒化音也非常口語化。采用口語、童趣化的語言不意味著沒有四字詞語的使用。作者采用了兒童淺顯、容易理解的四字詞語,在不影響讀者理解的基礎上使譯文精煉又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上述兩例譯文運用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保留了原文的風格和表達方式。并且選用簡單、形象的詞匯,采用簡單的句型,使得譯文更加符合兒童文學的語言特點。兒童讀者不僅可以輕松理解譯文,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語言中的童趣。
歸化翻譯法是以目的語文化為出發(fā)點,地道生動,使兒童讀者沒有理解上的障礙。
例3:
原文:“What are you crying for?”asked he.“You look so ugly!There’s nothing the matter with me.Ah,”said he at once.
譯文:“你為什么要哭呢?”他問。“這把你的樣子弄得真難看!我一點也不像這個樣子。呸!”他忽然叫了一聲。
譯文采取的是歸化的翻譯方法,沒有保留原文的表達方式。將“You look so ugly!There’s nothing the matter with me”譯為了“這把你的樣子弄得真難看!我一點也不像這個樣子”而不是“你看起來真丑!這里的事與我無關”。在譯文的語言風格上比較符合兒童文學的語言特點,簡單并且比較口語化,兒童理解起來沒有困難。
不論是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兒童文學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們是兒童的精神食糧。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英美兒童文學作品被引進到中國,對兒童文學的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異化和歸化作為最常用的兩種翻譯方法可以運用在兒童文學的翻譯中。但是在對這兩種翻譯策略進行取舍的時候要三個因素:即翻譯目的、文本形式、受眾目標。并且在翻譯過程中要兼顧兒童文學生動形象,簡潔的語言特點,這樣才能吸引兒童讀者的注意力,使譯文獲得他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