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向東 朱艷 陶菊紅 王小虎 王雪剛 柯璦 唐樂堯 馬剛 陳天曄
(江蘇省常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常熟 215500)
‘常農粳14號’是常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武0175’/‘常粳13-9’為父母本,通過多代雜交選育而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種,于2020 年11 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稻20200272),適合在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湖北省等粳稻區(qū)且稻瘟病發(fā)病較輕的地區(qū)進行種植。為進一步促進‘常農粳14號’的推廣應用,現筆者擬對其特征特性及其配套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要點進行總結介紹,以供廣大種植戶參考借鑒。
‘常農粳14 號’屬粳型常規(guī)水稻品種,其全生育期為153 d,株型緊湊,葉色為中綠色;在常熟市種植,其株高約為98 cm,結實率為87%,千粒質量達25 g。經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2017 年—2018 年鑒定,‘常農粳14 號’的稻瘟病抗性指數分別為6.1、4.4,高感褐飛虱,中感白葉枯病和條紋葉枯病。‘常農粳14 號’的米粒呈橢圓形、腹白少,蒸煮后米飯口感好,稻米整精米率為75%、直鏈淀粉含量為16%、堊白度為0.90%、長寬比為1.9、米質達國標一級,深受廣大農戶和稻米企業(yè)的青睞。
2022 年,‘常農粳14號’在常熟市支塘鎮(zhèn)、常福街道、尚湖鎮(zhèn)、海虞鎮(zhèn)、辛莊鎮(zhèn)、梅李鎮(zhèn)等地進行了示范種植,每667 m2有效穗數平均為24.42萬穗、每穗總粒數平均為131.37 粒、結實率平均為92.64%、千粒質量平均為25.78 g、每667 m2實際產量平均為648.17 kg,見表1。
表1 2022 年‘常農粳14 號’在常熟市的種植表現
‘常農粳14 號’在常熟市宜進行綠色無公害種植,即在選種時,應選擇正規(guī)的水稻種子供應商,禁止使用散裝種子;在選地時,應選擇耕層土壤深厚、肥沃、中性偏酸、有較好的保肥和保水能力、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進行種植;在種植過程中,應采用科學、無公害、綠色的栽培技術,以有效促進植株光合作用,擴大綠葉面積,提高能源利用率,促進有效穗的形成,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具體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常農粳14 號’在常熟市采用水育秧種植模式的,一般于5 月中下旬播種,每667 m2秧田播種量為25~30 kg;采用機插秧種植模式的,一般于5月21 日左右播種,每667 m2大田用種量在3 kg左右。
播種前,選晴天曬種2~3 d,以增強種皮的透性、提高酶的活性、殺死種子表面的病原菌。曬種后稻種進行浸種消毒,以預防水稻惡苗病,浸種水溫一般控制在16 ℃左右。浸種后進行催芽,以大大縮短出苗時間和促進出苗整齊。
培育壯秧是確保高產穩(wěn)產的基礎,壯秧移栽后秧苗根系爆發(fā)力強、緩苗期短,且分蘗能按期早發(fā),有利于對高產群體進行培育和按計劃進行調控。培育壯秧的具體措施為:播種前,須進行種子發(fā)芽試驗,選用種子發(fā)芽率在92%以上的種子進行播種。播種前,施足基肥;當秧苗長至2 葉1 心期時,施斷奶肥;秧苗栽插前,施起身肥。
‘常農粳14號’宜移栽適齡秧,適齡秧是指適合移栽的低限葉齡與上限葉齡之間的葉齡范圍,如果在這個范圍內移栽,不論葉齡大小,只要秧苗素質較好,再配合相應的肥、密、水調控技術,就能獲得高產。‘常農粳14號’的適齡秧為:當總葉數為15葉、伸長節(jié)間為5 節(jié)時,移栽起始葉齡為4.0 葉,移栽上限葉齡為9.0 葉,最適葉齡為5.0~6.0 葉;當總葉數為16葉、伸長節(jié)間為5~6節(jié)時,移栽起始葉齡為4.0 葉,移栽上限葉齡為9.0~10.0 葉,最適葉齡為5.0~6.0 葉。同時,適宜的基本苗數是‘常農粳14號’獲得高產的前提條件,若基本苗數過多,不利于有效分蘗;若基本苗數過少,則高位分蘗數和次生分蘗數就會大量發(fā)生,不利于理想群體的協(xié)調發(fā)展[1];只有基本苗數合理,才能保證高產所需要的有效穗數。
‘常農粳14 號’在常熟市種植,一般于6月中旬進行栽插,采用水育秧人工栽插模式,秧齡在30 d左右,每667 m2插1.6 萬穴左右,每穴栽2~3 苗;采用機插秧人工栽插模式,秧齡為16~18 d,每667 m2插1.6 萬~2.0 萬穴,每穴栽4~5 苗。
‘常農粳14 號’在常熟市進行綠色無公害種植,基肥于5 月下旬施入,每667 m2施復合肥25 kg、尿素10 kg;穗肥于8 月初施入,每667 m2施尿素5 kg。全生育期每667 m2純氮施用量為16~20 kg,氮肥(N)∶磷肥(P2O5)∶鉀肥(K2O)宜為1.00∶0.45∶1.20(質量比)。其中,分蘗肥在移栽后5~7 d 施用,每667 m2施尿素10 kg,7 d 后再每667 m2施尿素8 kg。
‘常農粳14 號’在常熟市進行綠色無公害種植,具體水分管理措施為:大田薄水栽秧、淺水分蘗、適當露田;待秧苗移栽后長出1 張葉片、發(fā)根活棵后,大田進行斷水露田,以促進發(fā)根;待秧苗移栽后長出第2 張葉片時,大田采用淺水灌溉和斷水露田的方式進行水分管理;當田間總莖蘗數達到目標穗數的80%~90%時,大田開始脫水擱田,以控制無效分蘗發(fā)生;在水稻拔節(jié)期至成熟期,大田保持干濕交替,以滿足水稻生理需水、增強根系活力、提升水稻光合生產積累能力、提高結實率和千粒質量;大田在水稻收割前7 d斷水[2]。
‘常農粳14 號’在常熟市進行綠色無公害種植,播種前需進行藥劑浸種,以預防惡苗病等種傳病害;在此基礎上,通過采用“健身栽培+生物防控+精準測報+物理防控+科學用藥”的病蟲草害防控模式,以有效防治水稻整個生育期的病蟲草害,實現減災保產的目標[3]。其中,水稻秧田期要重點防治灰飛虱;秧苗移栽后5~7 d 要重點除草;水稻大田期要重點防治稻薊馬;水稻生長中后期要重點防治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
10 月下旬,待田間95%以上種子黃熟后,搶晴天收割并及時機械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