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良慶區(qū)良慶鎮(zhèn)中心學校 包曉麗
音樂具有特殊的魅力,經常聆聽音樂,能夠接受精神文化方面的洗禮,教師借助音樂教育對學生展開心理施教,無疑是最為明智的選擇?!耙魳方逃⒉皇且魳芳业慕逃?,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初中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很容易出現心理波動,教師利用音樂撫慰、交流、激勵、啟示等特點展開具體教育,能夠對學生心理帶來強力沖擊,讓學生在音樂感知中建立健康心理、健康意識、健康思想。
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教師借助音樂撫慰功能,引導學生進入音樂欣賞環(huán)節(jié),能夠快速平復心情,也能夠讓學生生發(fā)更多正面思想,積極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表現出更多朝氣和生機。學生有負面心理是正常的表現,教師需要有學情掌控的主觀意識,洞察學生異常舉動,及時作出教育應對,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教育奇跡。
學生隨時可能出現情緒問題,教師對此需要有到位觀察,針對學生心理變化展開教育設計,這樣能夠帶來直接有效的教育。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音樂下冊《渴望春天》,這首歌曲是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歌曲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活潑,語言更是靈動形象,表達了對春色的渴望。教師組織學生學唱歌曲,要求學生進入小組輪流演唱,小組成員進行互動評價。學生學唱歌曲時,教師做歌曲內涵解讀,指導學生調整情緒展開演唱行動。歌曲本身充滿正能量,帶有鮮明的主題,學生演唱歌曲需要賦予濃重的情感,這無疑帶有更多的治愈意味。學生進入小組之中輪流演唱,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引吭高歌,這本身就是一種正面教育,讓學生在歌唱體驗中建立健康心理。音樂帶有撫慰屬性,教師有意識推出歌唱學習任務,學生積極響應,利用歌曲進行自我教育,實現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音樂無國界”,恰如其分地展現音樂強大的傳播性和感染力。音樂超越國界和種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對音樂沒有抵抗力,音樂早已成為重要的交流語言。在音樂學科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組織一些音樂交流活動,要求學生聆聽音樂、演繹音樂、創(chuàng)編音樂、展評音樂,都能夠創(chuàng)造教育契機,也有利于學生團隊互助精神的建立。學生對音樂互助學習比較有感覺,教師不妨推出歌曲演唱、音樂舞蹈、樂器應用、樂理討論、勁歌競賽等學習活動,對學生感官形成觸動。
學生對課堂演繹活動比較有感覺,特別是歌唱演唱、舞蹈展示、對歌比賽等活動最為歡迎,教師不妨根據歌曲特點設計一些演繹方案,為學生放飛自我創(chuàng)造條件。如學唱《小鳥,小鳥》這首歌曲,教師先播放視頻演唱,要求學生模仿學唱,自行設計律動方案,然后設計演繹任務:自行成立演繹團隊,可以改編歌曲,設計嶄新演繹方案,組織演唱訓練,在班級內展開演繹展示,看哪一個小組表演更為精彩。學生接受任務后,回饋更為主動,演繹團隊組建順利,在演繹方案設計、彩排訓練等環(huán)節(jié),教師深度介入,為學生帶來一些技術支持,特別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面對這樣的演繹活動,大多會存在一些畏懼心理,不愿意主動參與。教師與這些學生進行多重交流,了解其心理,做具體的疏導和激勵,讓這些學生建立表演信心。經過教師的不懈努力,學生大多表現突出,在演繹參與過程中建立學科核心能力,同時也接受了心靈的洗禮,實現團隊協作精神的成長。教師利用演繹機會展開音樂教育,為更多學生帶來最直接最鮮活的體驗機會,學生由冷漠對待到熱情參與,其間發(fā)生的變化是心靈的覺醒,見證了音樂教育的巨大影響力。
音樂有強大的滲透力,能夠激發(fā)學生多重情緒,形成更多情感共鳴,教師借助音樂鑒賞機會,讓學生在音樂研學中獲得啟示和靈感,在延伸訓練中建立良好情操。音樂資源豐富多樣,學生對音樂有選擇性,教師有學情分析,精選音樂資源,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音樂研討活動,有利于學生情操品質的培養(yǎng)。話題討論、音樂鑒賞、學法交流、演繹評價等,都能夠為學生帶來音樂啟示,教師需要做好理性設計。
《二泉映月》屬于經典名曲,其傳播性更高,而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教師引導學生欣賞這首樂曲時,要求學生結合語文課文閱讀進行對接思考和討論。學生對這首曲子比較熟悉,但對其誕生背景,以及深刻內涵還不是很了解,教師先組織學生聆聽樂曲,鼓勵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學生開始聆聽樂曲,閱讀相關課文內容,思考教師設計問題,自發(fā)展開互動交流活動,課堂研學氣氛逐漸形成。在交流匯報環(huán)節(jié),學生學習體驗比較到位,對樂曲內涵的解讀、對音樂啟示的介紹、對音樂文化的體悟都比較到位,教師對學生學習表現做點評。教師利用問題展開教學調度,要求學生仔細聆聽、對接閱讀、互動討論,全方位研究樂曲內涵,進而形成學習啟示,這對陶冶學生高尚情操有積極助力作用。
學生心理不成熟,不僅會出現情緒波動,其意志品質也常常會動搖,甚至產生一些負面心理,喪失斗志。教師及時掌控學情,對學生心理表現有清晰把握,利用音樂作品深刻內涵進行感化教育,組織學生深入音樂展開演繹和鑒賞行動,在潛移默化學習中糾正心態(tài),建立恒心和意志。音樂故事蘊含哲理、音樂人物有榜樣作用、音樂實踐讓人感同身受,教師利用音樂作為激勵手段,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意志的建立。
音樂教育沒有固定模式,教師從學生心理健康塑造角度出發(fā)展開設計,其教育效果更為突出,學生響應積極主動,音樂滲透融合順利,教與學達成更多默契。如教學“打擊樂合奏”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準備了多種打擊樂器。在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媒體播放《龍騰虎躍》樂曲,要求學生在聆聽中分辨打擊樂器的使用,感受作品的情感。學生對打擊樂器比較熟悉,大多能夠做出準確判斷,教師鼓勵學生跟隨模仿打擊操作,利用現有打擊樂器展開模仿表演。學生積極響應教師建議,在主動參與過程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在學習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感受,學生大多能夠從情感、自信心、自豪感等角度展開思考,其感知體驗帶有更多啟示作用。教師利用打擊樂器助力教學,組織學生模仿操作,讓學生進行鑒賞討論,從音樂內涵、音樂風格,以及打擊樂器應用體驗等角度展開思考,自然建立音樂感知體驗。教師選擇樂曲比較適合,能夠給人帶來更多激勵,其教育作用更為突出。
音樂教育為音樂學科教學提出更高目標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音樂知識的積累、樂感的培養(yǎng)、音樂應用能力的塑造,還要注重學生心理、思想、意志的健康成長。音樂本身有強大感染力,教師科學設計教學方案,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訓練活動,能夠為學生思想觀念轉變創(chuàng)造條件。學生對音樂有不同期待,教師科學分析學生學習心理,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設計,組織多種音樂訓練活動,都能夠形成強大內驅動力。
音樂教育不是教師的一味說教,而是讓學生進入音樂研學環(huán)節(jié),在聆聽、學唱、演繹、討論、應用中建立音樂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讓學生盡快完成音樂認知內化,促進其心理的健康成長。如學唱《鳳陽花鼓》,教師示范演唱之后,學生模仿歌唱,利用多種打擊樂展開伴奏行動,課堂學習氣氛活躍起來。教師解讀這首民歌的內涵:這是一首安徽民歌,歌曲展現舊社會百姓痛苦生活場景,演唱這首歌曲,要注意情感的調整。學生進入歌曲學唱演繹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學習表現進行重點評價,要求學生集體座談,說說學唱歌曲的心得。學生有演唱學習經歷,能夠從情感表現、內涵解讀、伴奏體驗等角度展開討論和交流,教師適時參與集體研討活動,與學生展開多重對話,逐漸滲透一些社會政治教育內容,促使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
“音樂無國界”,展示音樂具有更高的傳播功能,其感染力、滲透力、教育力都是十分強大的,教師借助音樂教育對學生展開心理輔導和教育,無疑能夠帶來豐富教育效果,對矯正學生心理有特殊作用。學生對音樂有更高認同感,說明音樂有更廣泛的受眾群體,教師對音樂內涵、音樂形式、音樂教育展開深入研究,引導學生學習音樂、感知音樂、內化音樂,為心理健康成長汲取更多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