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學教育集團 劉詩漫
中華民族在其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為中華兒女提供了充足的精神滋養(yǎng)和豐富的智慧啟迪。民族音樂既凝聚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代表著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精神標識,所以傳承與發(fā)展民族音樂具有現(xiàn)實意義。中小學基礎教育要將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音樂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幫助學生開闊音樂視野,拓展音樂思維,升華音樂情感,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更要注重解讀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在民族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指導學生充分認識民族音樂文化內涵,使學生切實得到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
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高效開展音樂教學的前提。小學音樂教師可以設計有層次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情感,再以“講故事”的方式講述民族音樂背后相關的故事,收獲心得體會和智慧啟發(fā),增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
以《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一課教學為例,筆者考慮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的認識情況,結合多個小問題挖掘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并依托多媒體技術手段構建教學情境,鋪墊本課教學的情感基調,促使學生以最佳的狀態(tài)學習本課知識,感受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如正課開始前,筆者提出“中國有多少個少數(shù)民族?”“你最喜歡哪個少數(shù)民族?該民族有哪些風俗習慣?”“你們知道哪些少數(shù)民族的歌曲?”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入思考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此之后,筆者利用音頻技術完整地播放《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配合圖片展示彝族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使學生在聽和看中感受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與情緒變化,對本首歌曲描繪的歡快愉悅的場景展開想象。為了保證想象的合理性,在聆聽音樂后,筆者講述火把節(jié)等撒尼民間傳說和故事,再用視頻播放撒尼族人月下篝火,載歌載舞等熱鬧場景,對彝族文化進行解釋說明,刺激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為了充分挖掘學生的音樂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筆者結合先前創(chuàng)設的熱鬧情境,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撒尼人的風俗習慣進行唱歌跳舞表演,學生根據(jù)音樂旋律和節(jié)奏進行律動,體會《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的歌曲內涵,進而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知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上,達到滲透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目的。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學生找到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與價值感,教師要找尋課堂教學的切入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導入方式,將民族音樂與地方文化相結合,構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觀看、聆聽與思考中提煉民族音樂內涵,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對于正處于思維發(fā)展和智力發(fā)育黃金期的小學生來說,僅僅依靠課本教材展開教學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選取課本教材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的基礎上,還要對該作品蘊涵的民族文化進行拓展補充,讓學生全面了解民族音樂[1]。
以《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一課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采用導入詩歌的方式鋪墊課堂的情感基調?!栋⒃姮敗肥侨瞿崛丝陬^流傳的魅力而富有特色的長篇敘事詩,被撒尼人親切稱為“我們民族的歌”。該詩主要塑造了一位美麗、勇敢、堅貞的撒尼姑娘的形象,凸顯了撒尼人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熱愛之情??紤]到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筆者選取《阿詩瑪》精彩片段,結合“十二崖子上,站著一個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愛的阿詩瑪……”等唱詞,引導學生深入研究阿詩瑪?shù)男蜗?,從中了解撒尼人的思想情感。筆者相繼利用多媒體出示中國地圖、云南省地圖、云南自然風光、彝族生活習慣、撒尼人聚集地、撒尼人日常生活等圖片,出示一段介紹撒尼音樂文化的文字,加強民族音樂與地方文化的結合,使學生在想象撒尼文化中收獲更多的心得體會和智慧啟發(fā)。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力,筆者將《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的歌詞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要求學生有情感地大聲朗讀。再提出“你會選擇什么類型的音樂為這段文字配樂?”等問題,并出示歡快活潑或沉郁憂傷等音樂片段,引導學生根據(jù)歌詞大意和情感選擇合適的音樂旋律。當然,學生依據(jù)所學知識和已有經(jīng)驗,能夠認識到歡快活潑的音樂節(jié)奏更適合做此歌詞的背景音樂。隨后播放整首歌曲,說明此首歌曲是彝族歌曲,具有濃郁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色彩,讓學生結合先前對阿詩瑪?shù)睦斫?,深刻體會歌曲背后蘊含的民族文化,增進民族情感。在熟悉歌詞階段,考慮到學生對音樂節(jié)奏的把握和音樂情緒的理解,筆者先利用手勢指揮學生跟著音樂做律動,通過肢體動作幅度和速度變化感受歌曲的感情色彩。再利用科爾文手勢歌指導學生進行發(fā)聲練習,指導學生提煉視唱技巧和方法。在此之后,筆者深情地彈唱歌曲,學生跟著歌聲和琴聲哼唱旋律,從中挖掘歌詞的韻感,挖掘音色、音調、音響、節(jié)奏等知識,深刻感受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為了方便學生學唱和欣賞本首歌曲,筆者又從網(wǎng)上搜尋其他的撒尼民歌,如《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撒尼情感》等[2],讓學生在對比、鑒別和欣賞中體會民族音樂的藝術美感。依托哼唱、做律動等方式講授民族音樂文化,由此避免音樂課變成枯燥乏味的理論課,影響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每個時代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獨特的審美觀念。為了使學生體會到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采用誘導式的方式進行啟發(fā)教學,依托多樣化的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民族音樂文化。在課內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有機結合,以老歌新唱,老曲新彈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如依托聆聽旋律和重新填詞的方式,帶領學生體會民族音樂的情感基調及其演唱技巧,便于學生理解和學唱。如依托多聲部合唱、獨奏、齊奏及演奏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演奏時感受民族音樂的藝術韻味,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意識。在課外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旅游、采風、調研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tǒng)文化氛圍,在社會的民族音樂大環(huán)境中體會民族音樂。此外,教師還可以加強與其他教師的合作,舉辦民族音樂知識講座、民族音樂演唱比賽、民族音樂鑒賞等活動[3],將民族音樂滲透到日常學習,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堅定民族文化信心,樹立學習民族音樂意識,在學和練中加強對民族音樂的理解與感受。
以《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一課教學為例,本課歌曲是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風味的少數(shù)民族歌曲,具有極高的文化情感和藝術審美價值。本首歌曲的音調以“Do、Mi、Sol”為主,歌詞僅三句加上襯詞“賽洛里賽姆哎歐”,依托優(yōu)美的歌詞、動聽的旋律和豐富的情感描繪了一幅地處紅河兩岸的撒尼人,在月光下點起篝火,歡快舞蹈的情景。為了使學生感知音樂情感,準確演唱歌曲,筆者以構建情境的方式帶領學生聆聽歌曲,進行范唱學習,引導學生體會歌曲蘊含的文化意境。在教唱階段,筆者把歌曲分為兩部分開展教學,第一部分,設計3/4,2/4 邊拍子的節(jié)奏,將這些節(jié)奏加入歌詞,采用邊拍節(jié)奏邊唱襯詞的方式學習。第二部分,帶領學生視唱歌譜,采用看譜填詞和看詞想譜的方式,指導學生背唱歌詞。在此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為樂譜上的音符做“專屬動作”,將這些動作串聯(lián)在一起,以加強對樂譜的記憶。如用拳頭表示全音符,用兩根手指表示二分音符,用彎曲的手指表示四分音符,以及用空心拳頭表示休止符等,通過手型的不斷變化展示樂譜內容,以此達到加強樂理知識理解和背誦歌詞的目的。為了熏陶學生的民族文化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音樂學習興趣,筆者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開展以“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為主題的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社會調研活動。通過深入校外音樂教育機構、社區(qū)文化館等場所,讓學生依托查找資料、詢問采訪、做記錄報告等方式,全方位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情況,進而在思考如何推動民族文化發(fā)展中堅定學習民族音樂的信心。再如在學習《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這首歌曲后,筆者又組織開展民族音樂文化座談會,要求學生在活動準備階段收集與彝族音樂相關的資料,包括彝族的發(fā)展歷史、音樂、美術、詩歌等,盡可能多地認識彝族文化。座談會以“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為主題,首先引導學生回歸所學知識,總結經(jīng)驗,發(fā)表對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看法,在相互交流的思維碰撞中使學生收獲啟發(fā)[4]。
民族音樂源自民族生活,提煉于民族思想精神。要想讓學生正確認識民族音樂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準確理解民族音樂的價值意義,教師就必須加強民族音樂鑒賞教學??紤]到學生音樂基礎知識不扎實,音樂情感經(jīng)驗匱乏,音樂理解能力薄弱,教師可以從感受文化氛圍、了解相關文化、體驗音樂文化、提高綜合表現(xiàn)四個方向加強民族音樂鑒賞教學。在感受文化氛圍上,可以結合民族音樂中蘊含的特色,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這些特色,讓學生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在了解相關文化上,可以系統(tǒng)地了解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風格,通過帶領學生收集歷史地理、風俗民情、文學藝術等相關民族文化資料,為學生鑒賞民族音樂做鋪墊。在體驗音樂文化上,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肢體動作感知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與情緒,從演唱、歌詞和樂器等方面提煉審美音樂的技巧,從中感知民族音樂的藝術美。在提高綜合表現(xiàn)上,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構建演唱音樂的情境,讓學生以“歌手”或“演員”的身份在實踐中理解歌曲,對歌詞意境、思想內涵及演唱技法等進行理解與把握。
以《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一課教學為例,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音樂情感,提高學生對音樂藝術的鑒賞能力,筆者在《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的鑒賞課中,首先利用圖片技術展示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從衣食住行等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彝族文化的特色,并使之與漢族、傣族、藏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做對比,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本首歌曲的思想內涵。而后筆者利用視頻技術播放彝族的歷史地理、風俗民情、文學藝術概況,進一步帶領學生解讀彝族文化,加強對彝族音樂風格的認識。再站在民族文化視域上,引領學生分析《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等角度理解本首音樂,進而為后續(xù)的審美鑒賞做鋪墊。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少數(shù)民族音樂,筆者帶領學生想象本首歌曲描繪的情景,基于先前對彝族文化的介紹,指導學生利用符合彝族藝術文化特點的肢體語言來表達歌曲的美感形象,如模仿鷹、熊等動物,使用直腳、甩腳、墊腳及翻身等動作。為了提高學生理解彝族音樂藝術特點,筆者從選取多個民族音樂作品片段,將其編輯整合成“串燒曲”,讓學生在聆聽中辨別音樂風格、旋律、節(jié)奏、和聲及情緒變化,進而形成對音樂的直接感知和深層理解。而后筆者設計了一個“舞會”環(huán)節(jié),開展“他說、你做、我唱”的音樂表演活動,筆者按照課堂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分組,一個小組負責講解彝族音樂文化,鋪墊活動情感基調。一個小組負責跟著音樂做律動,用肢體語言展示音樂節(jié)奏與音樂情緒。一個小組負責演唱,用歌聲表達音樂情感。為了讓學生收獲更多的樂趣和啟發(fā),筆者又組織開展《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的演唱活動,讓學生扮演歌手、評委、觀眾等角色,深刻體會民族音樂表演藝術。扮演歌手的學生,通過模仿歌手的神態(tài)、表情及動作,以其所學的演唱技巧演唱歌曲。扮演評委的學生,依托“打分”的方式評價歌手演唱的好壞。扮演觀眾的學生,結合歌手的演唱和評委的點評,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
綜上所述,文化視域下的小學民族音樂教學必須落實傳承與發(fā)展民族音樂文化的要求。音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思想觀念,加強教學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音樂情感;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以及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使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找到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進而努力學習民族音樂知識,逐步成長為傳承與發(fā)展民族音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