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又是主渠道中的中心支柱,是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關鍵課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精神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育人工作活起來,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由于現(xiàn)實中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其授課效果并不顯著甚至流于形式,而VR作為一種新型信息技術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困境提供了新的廣闊前景。
關鍵詞:高職院校;VR技術;思政課實踐教學
田雨(1989-),女,助教。
一、VR 技術在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用的必要性
高職思政課教學目前面臨新形勢,新任務,這也意味著思政課教師又有了新的“戰(zhàn)場”,意味著向學生供給思政課教學“產品”的質量有了更高更新的標尺,對于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永遠在路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顯著,但由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特殊性,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性,經過走訪調研后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組織實施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普遍采取播放電影,組織學生討論、辯論等班級形式,或以專業(yè)為單位抽少數代表,以點帶面的方式開展,甚至有部分學校將實踐教學當作業(yè)布置給學生,這種由大學生自己開展的活動,缺少有效的過程監(jiān)督,教學結果會大打折扣。也有學校會組織學生去紅色資源教育基地進行校外的實踐教學活動,但也僅選擇部分學生代表。這些形式弊端在于覆蓋面較窄、滲透性淺、育人效果較差,學生在知識上、價值上、情感上的提升不足,體驗感獲得感較差。
2.客觀條件限制
客觀上,高職院校思政課在實踐教學方面教師隊伍并未配齊配足,師資體系不健全,同時高職院校普遍并沒有制定符合課程教學的要求,比如要有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課時設置、經費保障、考核方式等要件,所以思政課實踐教學實際處于“荒原”狀態(tài),缺少頂層設計,獎懲機制缺位,疏于管理。
(二)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學情
1.學習內驅動力不足
高職學生經過前期多次考試的歷練,在進入大學校園后普遍存在厭學情緒,對于思政課程學習缺乏熱情,加之思政課程的內容在學生的中小學期間一直貫穿,使得學生普遍認為單純的理論學習是一項枯燥乏味的事情。在思政課上抬頭率較低,變?yōu)椤八X課”“水課”。在學習過程中靠外部因素約束學習的傾向明顯,傳統(tǒng)的課堂直接灌輸、宣講等方式并不適合高職學生,教學效果較差。
2.動手能力較強
比較而言,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動手能力比理論素質較強,在思政課教學中實踐教學部分興趣較高。在高職學生專業(yè)課的設置中開設大量的實訓課,設立實訓周,開展實驗、實習、實訓教學,促進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這種培養(yǎng)模式下,高職學生普遍對實操性活動興趣濃厚,對專業(yè)課的熱情更高。思政課實踐教學恰好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參考設立實訓周,建立實踐基地,讓思政課的理論在實踐、實操中更易理解,讓思政課的情感更加鮮活地融入學生腦海中,達到入腦入心入耳,最終實現(xiàn)培根鑄魂的教學目標。
二、VR 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優(yōu)勢
“VR”是虛擬現(xiàn)實的英文縮寫,指的是以計算機作為基礎的載體,多種技術集合的總稱。[1]它的基本展現(xiàn)方式是利用計算機虛擬真實世界,在這個虛擬世界里,可以實現(xiàn)人機交互,同時還可以讓人在聽、視、感覺上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組織混亂,教學效果得不到保證等諸多問題,VR技術的應用可以是“及時雨”,達到“對癥下藥”的效果,沉悶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將會有全新面貌,煥發(fā)出新的課堂生機。
(一)利用 VR 技術,突破思政實踐教學難點
VR技術通過創(chuàng)建虛擬世界,能夠將思政課本中原本固有的歷史圖片、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模擬出來,比如紅軍戰(zhàn)士過雪山草地的惡劣環(huán)境、抗美援朝戰(zhàn)場的激烈戰(zhàn)斗、天安門上莊嚴宣告等等都可以利用VR技術輕松還原。還可以利用VR技術的交互性,讓學生在虛擬世界與歷史人物對話,從而讓臉譜化、符號化的歷史人物鮮活立體起來,在交互中完成對學生的授課目標。還可以利用虛擬平臺打造交互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完成教學任務,得到教學效果檢測。這種教學實踐可以讓思政課堂內容不僅“有滋有味”還有趣同時也能做到全員覆蓋,一個不少,讓學生足不出校便能感受紅色資源的魅力,從而提升實踐教學的教學成效。
(二)基于混合教學理念,創(chuàng)建虛實交融的實踐教學模式
在硬件上,VR技術的應用具體可以建立實訓室,實訓室應類似智慧教室,無線網絡全覆蓋,設立弧面大屏,專門針對集體授課使用。在軟件上,多種軟件的開發(fā)才是VR技術的靈魂所在。目前眾多高校及公司開發(fā)的VR教學資源已經十分豐富,包括各類教育視頻、立體式教育場景、交互式場景、交互式游戲等眾多項目,利用這些軟硬件已經可以打造出一個技術含量高、知識范圍廣、后期潛力大的沉浸式VR實訓基地。為了更有效達到教學目標,思政課實踐教學完全可以利用VR技術進行多種教學方式,重新整合教學內容,構建虛實交融的混合教學模式,由原來的“講授+操作”的傳統(tǒng)實訓教學模式向“線上(自主學習)+線下(實際操作+面授教學+虛擬體驗)”的混合實踐教學模式轉變,讓學生在多維度中體驗不一樣的思政課教學,從而提高對思政課程的興趣,深化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VR技術應用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可行性
(一)國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國家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工作十分重視,密集出臺了多個政策。2017年發(fā)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之后,又發(fā)布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建設一批國家級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2]。2021年7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加強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梳理革命文物資源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進高校思政課程建設”[3]。從這些文件政策可以看出國家愈加重視信息技術在思政課中的應用,因此VR技術的建設完全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要求,所以推動VR技術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大顯身手,已成為發(fā)展形勢的需要,破解現(xiàn)實教學困境的實踐需要。
(二)資源可行性
紅色資源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以陜西為例,陜西是中國革命的沃土、延安精神的發(fā)祥地、革命遺址遺跡遍布三秦大地。陜西革命文物的數量可觀,而且具有類型全面、完整、豐富,文物的等級較高等優(yōu)質特點。這些眾多的可移動或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是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斗爭的重要見證,76所革命紀念館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在陜西的重要載體和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大學?!?。中央領導人三次來陜考察,實地調研了延安楊家?guī)X“七大”會址、銅川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西安交大西遷博物館等革命舊址和紀念館,“延安寶塔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是對陜西革命文物價值的最高評價。陜西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將為VR技術的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技術可行性
從1835年《皮格馬利翁眼鏡》的小說首次構想了全方位沉浸式體驗的虛擬現(xiàn)實概念,到VR技術的應用到現(xiàn)在,歷經一百多年,其被應用在越來越多的行業(yè)和領域。比如在航空航天領域,利用VR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模擬,在虛擬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現(xiàn)實中的飛機及其飛行環(huán)境,讓飛行員可以在虛擬環(huán)境中訓練和實操,降低訓練成本和危險系數。甚至在奧運會、世博會期間,我國的VR技術登上國際舞臺,獲得國內外的一致好評。在思政課教育培訓領域,一批“VR+思政”體驗實訓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例如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大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江西工程學院仙女湖校區(qū)的社區(qū)思政VR實踐中心、西南石油大學打造“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虛擬仿真實踐教學中心、武漢紡織大學——思政虛擬仿真實訓室等等,這些已經投入使用的實訓基地已經取得不錯的實際教學效果。
(四)受眾契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工作內容就是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而服務,因此各項工作的安排部署必須以學生為根本、為中心。當下,人們處于海量信息浸潤的環(huán)境,而大學生對信息攝取快、攝量廣、個性化強的特點使他們對思政教育的訴求不僅僅止于知識的獲取。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學習特點,VR技術與思政課相融合,就是對這一要求的有益探索。VR技術應用時所特有的虛擬體驗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空間,使其不再被固定于身邊現(xiàn)有的空間中。因此,“VR+思政”突破了原有的單一實踐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發(fā)生了時空轉變,更能調動高職學生的認知思維,促使他們學習被動性的轉變,在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獲得感性體驗和理性思維,從而生成更深層次的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教育內容需求。
四、VR技術在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用的操作性
VR技術為思政課實踐教學信息化提供了重要機遇,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與VR技術在融合時的具體實現(xiàn)的方法,可以充分發(fā)揮思政課課堂的主陣地,實現(xiàn)鑄魂育人的教育功能。
解放思想,確立思政課運用VR進行實踐育人的觀念。首先,思政課VR實踐教學固然以虛擬教學形式開辟了新的教學空間、拓展了教學的外延,但也不意味著現(xiàn)實教學地位的喪失,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隨著學生學情、教學進度虛實結合,靈活運用。其次,VR技術雖以其新穎的形式提升了教學趣味性,但應當明確“形式為內容服務”,思政課實踐教學不能流于表面“有趣”,更重要的是教學“內核”,要有“真材實料”,教學內容的目標指向始終要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再次,師生在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要轉化。實踐課作為理論課的補充,更應注重實操,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是衡量實踐課效果的關鍵,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擁抱時代,增強思政課教師運用先進技術能力。思政課教師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是其能否運用VR技術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VR實踐教學的質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課教師作為在實訓室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熟練掌握包括觸摸屏互動一體機、VR眼鏡、VR體驗椅、實訓室的音響等硬件設施的具體使用方法,熟悉其操作流程,才能保證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由于硬件設備和軟件設備的不斷更新迭代,思政課教師還要保持終身學習信息化技術的狀態(tài),不斷增強信息化教學的能力,從而適應新時代信息化教學課堂的常態(tài)。
持續(xù)打造思政課實踐教學VR資源庫。VR技術作為一種重要手段引入課堂教學,但是與技術相比較,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含金量才是最核心追求。目前VR虛擬現(xiàn)實軟件主要包括VR專題展示、VR課程自主參與、VR情景再現(xiàn)以及互動教學軟件等。比如構建 VR黨史館、搭建VR實驗室、打造VR教學資源庫等。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VR的內容,既可以購買,也可根據當地現(xiàn)有紅色資源,學校自身資源,進行“量身定制”。在實訓室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早期,可以購買專業(yè)公司的成熟產品直接服務于思政課實踐教學,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經驗,提升水平后,應該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不能因為圖省時省力就一“買”了之。思政課教師較之于公司應是更專業(yè)的隊伍,對于輸出內容方面理應更有發(fā)言權,更能打造出高質量的腳本。高職思政課教學部門在經過充分的構想和準備后,可以以教研室為單位或自由組隊,集中優(yōu)勢教學資源、進行研磨編寫,打造自有版權的全新腳本。相應的研究成果可以對接專業(yè)公司,推廣應用,實現(xiàn)科研價值的經濟轉化,同時也是對團隊參與人員的激勵,成果的運用對于團隊的凝聚力,及完成水平的質量都是一種保障機制,否則,這一設想可能難以完成,或者達不到預想的較好效果。當然,這里的團隊如能跨學院組合,甚至跨校組合,實現(xiàn)了校內或校際資源共享,使得優(yōu)質資源強強聯(lián)手,則能更好地實現(xiàn)高職思政課VR實踐教學的教育教學的實效,形成新的教育特色。思政課教師還要特別注意,在運用VR虛擬軟件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對其應用的具體效果進行記錄和監(jiān)測評估教學實效,動態(tài)的根據學情對內容再進行多次完善,反饋公司對軟件進行升級。
五、結束語
高職院校作為一個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訓共同進行的場所,就應該要有高瞻遠矚的意識,在研究使用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不斷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培養(yǎng)一批批青年成為新時代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VR技術介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更新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包裝”,乃至推動思政課的“配方”新穎、“工藝”精湛,助推高職思政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yōu)秀課程”?,F(xiàn)階段,在高職院校思政課發(fā)展的深化時期,對于各類“紅色資源”及重要講話如何“活”起來“動”起來,VR技術可以說是一種有效的嘗試,不僅可以使紅色宣傳教育更好地“飛入尋常百姓家”,更可以“飛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實踐課堂,VR這一全媒體技術可將教材中平面單線的課程內容立體化,搭建一個生動可感的三維互動場景,大大激發(fā)高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高職院校的思政實踐課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強的活力。
作者單位:田雨 西安職業(yè)技術學院
參? 考? 文? 獻
[1]王娜娜.新媒體時代下VR技術嵌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N].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92(03):34.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28)[2019-12-20].htrp://www.moc.gow.cn/jyb_xxgk/moc_1777/moc_1778/201908/t20190815_394663.html
[3]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21-07-30)http://www.ncha.gov.cn/art/2021/7/30/art_2318_4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