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高唐縣第一中學 趙 偉
在高中階段教育工作中,生物學科屬于必修課程,該學科主要研究生物宏觀和微觀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等方面,并以此為基礎,對生物生殖、生長和生物生長規(guī)律進行探索。對于高中生來說,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認知生物基本知識基礎上,才有利于深度理解和學習生命發(fā)生的過程及現象,才能為今后的學習和深造奠定基礎。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作為教育工作中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在近年來的應用比較廣泛,該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指教師為學生布置任務,使學生自行進行思考、調查或通過實驗完成問題驗證,能夠自主完成資料查詢和問題分析工作,進而提高學生在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環(huán)節(jié)的參與度,形成一個具有動態(tài)性的教學體系?;诖?,本文主要圍繞任務驅動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教師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有利于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能基于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引導,提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深入開展高中生物知識學習。另外,應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有利于使學生明確自身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制定學習計劃和任務,確保任務充分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為任務設置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奠定基礎。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如果教師實際所設置任務難度不適宜,將會對課堂教學工作順利開展造成一定限制;若實際設置任務過于簡單,容易導致教學過程流于形式,反之若任務難度過大,可能會打擊學生學習自信心。這些情況的出現都不利于保障學生學習效率。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保障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合理應用具有必要性,是充分發(fā)揮該教學方法作用和價值的前提條件。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優(yōu)化。在實踐工作中,教師需合理應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因為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會限制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容易引起學生逆反心理,對生物知識的學習逐漸失去興趣。針對此類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有效改善上述弊端,為學生布置任務,使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能夠進行動態(tài)化深層思考和探究;在加深對課程理解的同時提高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使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有一個更具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的掌握,理解各知識的由來及知識之間存在的關系;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有效應用到實際中,這對提升學生生物學習能力來說意義重大。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當前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指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并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相應任務,使學生對任務展開自主探索,或與其他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和協(xié)作,從而高效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具有目標性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合理化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圍繞任務展開探索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可以獲得相應反饋結果,從而擁有相應成就感,激發(fā)求知及探索欲望,持續(xù)性提升自身的獨立思考及問題分析能力。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教學工作中的應用所包含內容較多,如任務設置、自主探索及課堂講解等,而自主探索則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和實用人才方面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教師通過合理使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可以實現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向實踐應用的平穩(wěn)過渡。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設置任務,使其在接受任務內容的基礎上,對該任務進行深入分析及學習,進而掌握一些更具前沿性的知識內容。對于任務的探索,學生可以選擇深入圖書館或使用網絡進行資料查閱。在通過自行解決問題后,其中所包含的一些存在爭議或難以確認的問題,學生可以將其帶到課堂,與教師共同解決。
在構建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過程中,為有效避免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枯燥性感覺,教師可以在生物理論課堂中合理融入一些具有娛樂性質的任務,包括群體討論及群體資料收集等,以提高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應用水平。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若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則可以集中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為學生對相關生物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奠定基礎,加快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這對提升其綜合能力來說至關重要。因此,為了在實踐教學中融合與滲透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教師應積極采用具有生動性的教學形式,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使其對生物知識的探究擁有更強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上舉措的落實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遺傳因子的發(fā)現”教學時,為了確保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應用效果,教師應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求學生初步認知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同時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并為其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圍繞該任務進行討論與探究。比如,豌豆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實驗中選擇豌豆作為實驗材料等;要求學生對自交和雜交概念進行概述。教師采用任務布置方式,有利于集中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同時,豌豆這種植物在人們平時生活中比較常見,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可以使學生圍繞豌豆特點展開深入探究,從而高效完成本節(jié)課教學工作任務,探索這種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植物,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
其次,完成任務布置后,教師需讓學生組內進行討論,共同探究這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采用這種任務探究方式,使學生和其他小組成員之間展開合作探究,可以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時,小組成員分別發(fā)表自身看法,有利于實現思維之間的碰撞。
最后,在以上工作流程完成后,教師可以從每個小組各選一名學生回答所布置問題。一些學生認為豌豆自花傳粉、豌豆花大,此時教師應及時予以表揚;一些學生的回答可能出現錯誤,此時教師同樣應在糾正錯誤的同時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其保持學習生物知識的自信心。
模型的準確程度與擬顆粒的大小密切相關,擬顆粒越小,顆粒越多,計算結果越準確,但工作量也就越大,計算能力是該模型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限制。氣體擬顆粒在流動過程中不斷破裂、混合,是瞬時性的,擬合時人為確定,局限于理想狀況,目前發(fā)展還不成熟。
教師靈活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為學生設置合理化小組討論任務,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在對生物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使其在知識探究和總結的基礎上,更為牢固地記憶所學知識,并及時內化知識,為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作用和價值的發(fā)揮奠定基礎,從整體上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生物學科在高中教學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整個教學過程包含較多的實驗課程。通過實驗進行相關理論驗證的形式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是對生物學進行研究的基礎方法。傳統(tǒng)模式下教師所開展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對實驗教學方面的實踐操作相對較少,更多采用書面講解方式替代。這種教學方式的應用難以將實驗操作和步驟更具直觀性地展示給學生,無法保障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導致生物課程教學比較枯燥乏味,降低了教學工作開展效率。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相應實驗任務并進行引導,使學生在開展任務過程中逐步提升實踐能力,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驗機會,加深學生對所學習知識內容的理解,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說意義重大。
例如,在“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明確本節(jié)課的任務目標。該課程涉及一個關鍵性的實驗,即對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及蛋白質進行檢查。對此,教師應注重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其中的融入,為學生設置合理的教學任務,有效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首先,教師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目標——采用實驗操作的方式對生物組織進行檢測,檢測內容包括糖類、脂肪及蛋白質。
其次,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實驗操作開展之前預先列出實驗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儀器及試劑,包括淀粉、葡萄糖、顯微鏡、試管等。教師組織學生組內進行討論,并明確此次實驗操作步驟,為學生講解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相關理論知識,使其在掌握本節(jié)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降低在實驗操作中錯誤概率,為實驗全過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最后,在確保上述各環(huán)節(jié)準確無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驗操作,在其實踐操作過程中提供適當引導,及時糾正學生操作出現的錯誤,使其對實驗內容產生深入了解與扎實掌握,認識各種物質之間的反應規(guī)律和反應原理。
在開展實驗任務時,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使其充分認知本節(jié)課的探究目標,在此基礎上圍繞該探究目標設計合理可行的任務開展方案,使探究任務有更為清晰的脈絡,這對幫助學生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掌握生物知識來說非常重要。并且,教師以實踐任務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同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興趣,營造更為良好的教學氛圍。
生物學科和實際生活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教師引導學生將生物知識和現實生活進行聯(lián)系,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程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同時還有利于實現學生對知識的立體化掌握。教師加強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的融合與滲透,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實踐類學習任務,通過該舉措的落實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現象,使學生熱愛生活。另外,教師通過將生物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進行關聯(lián),同樣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探究任務的積極性,保證任務完成效率,提高學生生物知識應用熟練度。
例如,在“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明確本節(jié)課知識內容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為學生設計相應的生活實踐任務,使學生深入大自然,進行生物現象的探索及研究,這對提升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來說具有促進作用。
首先,在本節(jié)課教學開展之前,教師應為學生布置相應任務——組內成員之間討論和探究當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環(huán)境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此次討論和探究結果進行匯報展示。在完成該任務過程中,學生需深入大自然調查環(huán)境情況。這不僅有利于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放松,還可以使學生通過與自然接觸后更為高效地完成本節(jié)課任務。
其次,在進行匯報時,學生給出答案,如河水污染、砍伐過度、全球變暖等。教師應基于學生回答講解課程內容,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所開展的各類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
最后,在完成本節(jié)課知識學習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額外布置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守護家園等任務,并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使學生將所學習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不僅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實踐對課堂上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從而幫助學生實現所學知識的內化。
總而言之,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可行性,加強推廣該教學模式具有積極意義。在實踐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高中生物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學習任務,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評價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生物課堂教學的參與度,還有利于使學生對生物學習產生更強動力,使其體會任務完成的快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務,提升學生的合學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