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杰
應該說,我們家在爺爺那一代就奠定了改變家風的意識和思想基礎。談到家風,還要上溯到奶奶的父親,這位祖親是當地有名的中醫(yī)大夫,家中藏書很多。受家庭影響,奶奶讀過很多書。記憶中,童年時奶奶經常背誦《千字文》和《百家姓》給我聽。爺爺家境貧窮沒讀過書,但是能吃苦,頭腦靈活,經過勤儉持家日子過得也挺好。父親說:“爺爺和奶奶結婚后,在奶奶的影響下,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就培養(yǎng)父親上學讀書。上世紀60 年代自然災害期間,在全家吃不飽飯的情況下,爺爺依然讓父親繼續(xù)上學,為的就是改變不識字的家風,并把這一希望都寄托在了父親身上?!碧煊胁粶y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父親上初中時爺爺病故了,臨終前他拉著父親的手說:“一定要堅持讀書,要走出去,不能窩在這里。”
爺爺去世后,初中畢業(yè)的父親便帶著爺爺的心愿參軍入伍,也是這次的選擇真正改變了我們家的家風。父親入伍后嚴格要求自己,訓練刻苦,訓練之余,一有空閑時間他就看書學習,部隊領導看他好學上進,還有初中文化,就選送他到師里開辦的首屆衛(wèi)生培訓班學習。在培訓班學習期間,父親更是一有空就泡在圖書館看書學習,博覽群書的同時還喜歡上了寫作和書法。1967 年,父親在《唐山勞動日報》上發(fā)表了自己的處女作。培訓結束后父親的部隊被派往越南,在越南時除了治病救人,父親還積極參加部隊的文工團活動,創(chuàng)作詩歌慰問戰(zhàn)友和鼓舞士氣,有的詩歌還在軍報上刊登了。
父親從部隊轉業(yè)回家后置辦的第一件家具就是書架,這也是當時家里唯一的家具。老書架是一個高一米、寬八十厘米的三層橫板卯榫結構的架子,刷著紫紅色的油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算得上是高檔家具了。那時人們的經濟條件普遍不好,就連吃飯還有人吃不飽,全村也沒幾戶人家讀書,更談不上有書架了。就是這個老書架,至今還在我記憶深處清晰地存放著。時光中一縷清爽的書香攪動了心湖的漣漪,父親坐在書架前或埋頭讀書,或伏案臨帖、揮毫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的畫面,掛滿了我記憶的星空。
父親轉業(yè)到縣醫(yī)院工作后,為了更深入地學習和掌握醫(yī)學知識,他先后到北京醫(yī)科大學、第二軍醫(yī)大學、天津醫(yī)科大學進修深造,學習期間閱讀了大量醫(yī)學書籍,后來在各類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20 余篇,獲得科技進步獎9 項,參與著書2 部,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副主任醫(yī)師職稱。
父親喜歡看醫(yī)學類書籍源于對職業(yè)的喜愛,作為一名醫(yī)生,他始終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如何解除病人病痛成為他一生追求的目標。面對疑難雜癥,父親喜歡在醫(yī)書中尋找答案,為此他診斷過太多的未病,挽救過很多人的生命。他憑精湛的醫(yī)術和醫(yī)者仁心,受到了眾多患者的贊揚和好評。
父親總是忙碌的,但無論多忙,他好像與自己有個約定——每天必須讀書。他除了閱讀醫(yī)學類書籍以外,還喜歡讀文學類書籍或臨習書法名帖,燈光下端坐捧讀是他最好的剪影。見過父親的人都說,他身上透著一股子書卷氣。另外,作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父親的書法作品在中國書協(xié)舉辦的首屆大賽中獲優(yōu)秀獎、在首屆中國老年書畫展大賽中獲一等獎,作品入選紀念鄧小平誕辰百年書法展和文化部主辦的第八屆群星獎。2013 年,父親和我出版了父子書法作品集。
父親愛藏書、愛讀書的基因是烙在我心靈深處的精神印記,從小我就在父親讀書、寫字的環(huán)境里長大,這段經歷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幼年時,我學著父親的樣子讀書和練字,慢慢養(yǎng)成了習慣,不僅在讀書中找到了樂趣,而且提升了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在父親的影響下,我不僅學書法、學寫作,而且傳承了父親好學和鉆研的精神,并把“養(yǎng)好家庭文化氛圍,傳承好家風激勵后人”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父親老了,我們這一輩接過了傳承耕讀家風的接力棒。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我每天堅持閱讀、臨帖已成為習慣。青年時有幸拜在天津著名書法家李鋒先生門下研習書法,在恩師的悉心指導下書藝大進。作為天津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的我,書法作品入選天津市書法藝術節(jié)展、天津市第四屆和五屆書法篆刻展,在天津市第十二屆群星獎美術攝影書法作品比賽中獲優(yōu)秀獎。
我喜歡閱讀,喜歡一個人安靜地沉浸在書香中,與書中的每個靈魂自由交談,跟隨跳躍的文字徜徉在色彩斑斕的世界里。通過閱讀,我開始對寫作產生興趣,起初寫過一些不倫不類的古體詩,后來通過閱讀中外名著,我轉向散文和現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在著名作家楊伯良老師的指導下,我寫的散文作品先后在《天津日報》《今晚報》《濱城時報》《天津工人報》《每日新報》等報紙上發(fā)表,有的文章還在市作協(xié)、市總工會舉辦的征文中獲獎。
妻子是一名中醫(yī)醫(yī)生,她同樣具備著像父親一樣竭盡全力為患者解除病痛和救死扶傷的精神,在臨床實踐中,內外并治,得到了醫(yī)院同事和患者的認可,在本地治療皮膚、燒傷、創(chuàng)瘍病方面小有名氣。似乎醫(yī)生的職業(yè)和書籍有著不解之緣,妻子一有時間就閱讀醫(yī)學類書籍,由于有一定文字基礎,她結合臨床經驗撰寫的20 篇論文、綜述等先后在《中國燒傷創(chuàng)瘍》《河南中醫(yī)》《現代中醫(yī)藥》等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獲得科技進步獎7 項。閑暇時,她最喜歡讀的是歷史類書籍,一卷史記不知讀了多少遍。
喜歡讀書也喜歡買書的我,開始愛買詩詞類和書法類書籍,慢慢到歷史類、文學類,家中藏書逐年增多,書架也從一個到一間屋子,現在家中的圖書和雜志已有千余本。
家里藏書多了,讀書氛圍濃了,孩子們就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女兒喜歡文學,在報考大學時選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校期間各科成績名列前茅,加上出色的文字功底,當選了班長和學生會宣傳部長等職務,在大二時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我們家最年輕的黨員。她大學畢業(yè)后閱讀寫作一直從未間斷,在區(qū)里的征文中獲得一等獎,文學作品也散見各類報刊和公眾號。
兒子現在上小學,表現出了對閱讀的喜愛,讀名家散文或看兒童讀物或練習毛筆字一百個,成了他每晚睡前的“必修課”。
如今,我所居住的小區(qū)就在古文廟原址上,一年四季,彌漫著從遠古飄來的文化氣息。我家的書房書香四溢,全家人都從閱讀中收獲滿滿,受益多多,每個成員都在不斷地充實、改變著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