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苗
“復習—導入新課—講授新課—練習—布置作業(yè)”是一種較為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授課是乏味的,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課堂教學氣氛不活躍。在小學階段,興趣是學習最大的驅動力之一,特別是對于英語這樣一門語言類學科而言。因此,在小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很重要的一項任務。下面筆者根據實際教學經驗,淺談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一、課前“交流熱身”
每次上課之前,筆者都讓學生進行一個3~5分鐘的“Free Talk”。 所談內容可以涉及當天的天氣,吃了什么飯,近期有什么計劃,向其他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及愛好等。這樣每次上課之前,學生為了相互之間能進行流暢的交流,都會認真準備,為自己的課前表現進行很好的預設,他們會力求在語言上、形式上給其他學生以新鮮感,從而獲得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需充當一個觀察者與傾聽者,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記錄與指導。對于不善于表達、不愿意開口的學生,教師要有意識地給予指導,讓學習比較好的學生跟其一組,主動帶動與之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全員主動學習與交流的良好氛圍。
二、課中“積極互動”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避免自己“一言堂”,不要一味給學生講解,可以在講解音標、語法等基礎知識之后,多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多參與、多介入。小學階段大部分英語課文都是對話式的,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閱讀,這樣一來,讓學生能更快地代入課本內容,更好、更熟練地掌握與理解課文知識。對課堂上的新單詞,教師一定要做到當堂對學生考察、識記,可以拿出五分鐘,讓學生之間相互聽寫檢查,達到及時鞏固的效果。針對課堂學習的重難點,可以分小組進行討論,教師負責觀察與指導。對理解力、學習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重點關注與引導,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對其進行重點幫扶,達到及時消化、牢固掌握的目的。
三、課后“分層作業(yè)”
課上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還需對要課后作業(yè)進行合理布置。這對課堂的教學與學習,會起到很好的補充與鞏固作用。
(一)畫思維導圖
教師可以在課后安排學生對當堂學習的內容進行梳理,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來。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加深對知識的調動與認知,起到及時鞏固與總結的作用。
(二)畫手抄報
對于單元學習的重點,教師要規(guī)定內容,如學了“一般將來時”這個時態(tài)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畫一張去公園的主題手抄報,想象一下到了公園要做的事情,至少寫出五句“一般將來時”的句子。通過一張手抄報,牢固掌握對一個時態(tài)的理解與運用。
(三)開展朗讀比賽
教師針對課文近期的作文要點,給學生安排寫一篇作文,經教師指導、修改后熟讀并背誦,然后在班級里進行朗誦比賽,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力與表現力,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積極性也隨之提高。
(四)不定期開展講繪本比賽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處于很重要的地位。英語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平時多讀與學段相符合的英語繪本,可以有效拓展學生學習的知識面,增加英語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為以后初中學段積累更多的詞匯量與句式做準備。同時,鼓勵學生多說多練,開展講繪本比賽活動,讓學生在眾人面前開口講英語,樹立學習信心。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無論是課前、課中還是課后,都要積極思考,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因人而異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中生趣,在趣中求知。這不僅能使英語的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落實英語學習的任務,而且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未來的發(fā)展,將起到積極的、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