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偏遠低滲透油田集輸工藝適應性研究

    2023-10-11 02:14:12任健
    油氣田地面工程 2023年9期
    關鍵詞:集油單管電加熱

    任健

    大慶油田第四采油廠

    某油田位于偏遠地區(qū),地表較為平緩,地面高程海拔587~702 m。區(qū)塊內大面積為草原,可依托性非常差,屬中溫帶干旱氣候,晝夜溫差大;交通較便利,但路況條件差,環(huán)保要求嚴格;冬季漫長,暴風雪多,最低氣溫達-45 ℃,無霜期僅有103 天,可施工期短[1]。

    針對該油田滲透率低以及地處偏遠、零散、高寒的環(huán)境特點,地面建設根據(jù)已有的成熟工藝,結合油田滾動發(fā)展的形勢,堅持“一次規(guī)劃、分期實施”的原則,規(guī)避投資風險;不斷優(yōu)化方案、簡化工藝,引進、改造和創(chuàng)新技術,形成了適應油田發(fā)展的地面技術:站外集油系統(tǒng)主要工藝流程為環(huán)狀摻水集油流程;分布集中油井采用單管環(huán)狀摻水集油流程;零散井采用單井拉油工藝[2]。

    自2020 年起,該地區(qū)受多種因素影響,耗能情況較為突出,精細化設計站外集油流程成為節(jié)能降耗的關鍵。以該油田的某產油區(qū)塊為切入點,探索該區(qū)塊的拉油、摻水、單管電加熱集油工藝的適應性,為全面推進節(jié)能降耗奠定堅實的基礎。

    1 集油工藝

    目前地處偏遠的油田常采用的集油工藝為拉油、環(huán)狀摻水及單管電加熱集油工藝[3]。

    1.1 拉油工藝

    新建油井采用集中或相對集中拉油工藝,即多井采出氣液混合物經(jīng)閥組后進高架罐或零位罐,靠自流或泵輸裝車后拉運至卸油點。對于距離已建油氣集輸系統(tǒng)較遠、規(guī)模較小的分散斷塊可采用拉油流程。其中單井拉油流程適用于遠離已開發(fā)油田的低產零散井;集中拉油流程適用于孤立、低產斷塊,雖不能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集油能力,但油井相對集中的油田。工藝流程如圖1 所示。

    1.2 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

    該工藝在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外圍低產油田開發(fā)的形勢下,在雙管摻水集油工藝基礎上優(yōu)化簡化而成,多井串聯(lián)成一個集油環(huán),較單井雙管摻水集油工藝降低集油管網(wǎng)建設投資30%以上,節(jié)約能耗20%左右[4]。

    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以集油閥組間為中心,采用一條集油摻水管道串多個油井(通常不超過6 口油井)的形式形成集油環(huán)。在轉油站將分離出的含油污水進行升溫,用摻水泵升壓將帶有一定熱量的含油污水輸送至閥組間,再將其分配至各個集油環(huán),每個環(huán)將熱水與油的產液混合后輸送回閥組間,繼而靠自身壓力輸回轉油站。該種工藝在應用過程中,對集油環(huán)轄井數(shù)、集油半徑、回油溫度、單井摻水量進行了逐步優(yōu)化,形成了“單管環(huán)狀減量摻水集油工藝”(圖2),在滿足外圍油田開發(fā)的條件下,建設投資及運行費用均處于較低水平。

    圖2 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annular water mixing and oil collection process

    1.3 單管電加熱集油工藝

    管道集膚效應電伴熱(加熱)技術是最近幾年來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金屬管道加熱方法,是大型石油化工等企業(yè)熱輸管道加熱保溫的新技術、新工藝,國外簡稱SECT 法[5]。此種加熱技術具有效率高,適應所有長、中、短距離金屬輸液管道的伴熱和加熱,而且具有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安裝維修方便等優(yōu)點,因此廣泛用于各種不同性質的液態(tài)物質的管道伴熱。該技術因其研究涉及的工程規(guī)模較大,雖在我國20 世紀80 年代開始應用,但推廣應用速度較慢[6]。

    SECT 的原理基于交流電的集膚效應和鄰近效應,由于鋼管具有極強的磁性,即使在工頻電壓下也會產生顯著的集膚效應[7]。所謂集膚效應,就是當交流電通過鋼導體的電流逐漸趨膚在導體表面的一種現(xiàn)象。而鄰近效應是雙線傳輸線的兩導體中,交流電流相互向相鄰導體接近的現(xiàn)象。當加熱管中的電纜與熱管間通過交流電流時,兩者之間產生臨近效應,同時,加熱管上電流逐漸趨膚在加熱管內壁,內壁產生的焦耳熱來滿足伴熱的需要[8]。集膚效應電伴熱系統(tǒng)產生焦耳熱主要來自于3 部分:①加熱管上通電流時,加熱管上發(fā)出的熱,此熱量是集膚電伴熱系統(tǒng)的主要熱量來源;②加熱管內部電纜產生的熱;③加熱管內磁滯損耗產生部分熱。

    在集膚效應裝置中,絕緣導線穿過具有強磁性的鋼管并與鋼管尾端相連接,鋼管的首端與絕緣導線分別接電源的零線和相線,施以共頻或中頻交流電壓,電流通過導線和鋼管形成回路產生焦耳熱,這種管線稱為SECT 管。由于鋼管的尺寸、材質、交流電頻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交流電并非均勻地流經(jīng)鋼管截面,而是集中流過自其內表面起的某一深度內,電流密度按指數(shù)規(guī)律減少,在鋼管外表面電壓電流幾乎為零。因此可以將SECT 管直接焊接在輸送管上,使之成為高效熱源。SECT 管產生的熱量通過焊縫及導熱膠泥迅速傳給輸送管,起到伴熱作用。

    為了適應低產能區(qū)塊油田的發(fā)展,自1993 年起,部分油田采用該加熱工藝進行集輸,減小了集輸規(guī)模、減少了集輸設備、簡化了站內工藝。與單管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相比,可節(jié)省管道50%,節(jié)省投資30%,節(jié)省能耗40%[9]。但運行費用較高,平均為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的1.6 倍,而且存在設備故障率高、故障點確定困難、主線損壞影響面較大的問題。選擇此工藝時需結合周圍環(huán)境,并且計算產能周期內的經(jīng)濟效益進行綜合對比。

    單管電加熱集油工藝流程:在油井的井口設置井口電加熱器,將產液進行升溫,通過電加熱保溫管進行保溫輸送,即點升溫、線保溫的方式[10](圖3)。

    圖3 單管電加熱集油工藝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single-tube electric heating oil collection process

    2 集油工藝方案制定

    該油田研究區(qū)塊共新建水平油井4 口,均采用抽油機的舉升方式。采用CYJY10-4.2-53HB 型抽油機,配套功率為18.5/28 kW 的YCHD250-8/6 型電機、CK4-S-63 控制箱。凝固點為36℃,氣油比為30.19 m3/t,單井產液量為29.4~49.2 t/d。距離最近的集油閥組間3 km,距離最近的卸油點12 km。以下對該區(qū)塊油井進行地面不同集輸工藝的對比。

    集輸工藝選擇的原則:①嚴格貫徹執(zhí)行有關的國家法律、法規(guī)及有關的國家與石油行業(yè)的標準、規(guī)范;②積極采用成熟的新工藝、新技術,簡化地面工藝,實現(xiàn)降低工程投資及生產能耗的目的,提高油田開發(fā)建設的綜合經(jīng)濟效益;③以經(jīng)濟效益為中心,充分挖潛利用已建站的剩余能力,合理控制新增規(guī)模及工程量;④為減少地面工程建設投資,相鄰區(qū)塊集輸處理能力在系統(tǒng)布局上進行統(tǒng)一考慮;⑤為保護環(huán)境、減少污染,油、氣、水集輸及處理應滿足環(huán)境保護標準,做到不排放污油、廢氣、污水。

    方案一:采用單井拉油的方式進行集油。采用單井拉油集油工藝拉運至塔二聯(lián)卸油點,拉運距離為12 km,塔二聯(lián)已建卸油點規(guī)模為350 t/d,目前卸油量約為150 t/d,本次產能最高卸油量為150 t/d,卸油量合計約為300 t/d,已建卸油點能力滿足需求。每口井設50 m3儲罐2 座,共8 座,全部利舊(需新建儲油罐基礎并進行大修,大修內容包括清淤、更換罐內電熱棒、重做儲罐外防腐保溫等)。存儲時間在2~3 天,滿足GB 50350—2015《油田油氣集輸設計規(guī)范》4.2.2 中連續(xù)生產油井的拉油采油井井場應設儲油罐存儲時間2~7 天的要求。單井罐的配置情況見表1。

    表1 單井罐配置統(tǒng)計Tab.1 Statistics of single well tank configuration

    主要工程內容為敷設DN65 單井集油管道0.28 km,新建30 W/m 的電伴熱帶0.84 km,新建容量為125 kVA 的10 kV 柱上變電站4 座,8 座50 m3儲罐利舊,工程費用為220.99 萬元。主要運行能耗包括年耗電量59.2×104kWh 和每臺拉運車油耗200 $/d,合計運行費用共75.8 萬元/a。

    方案二:采用環(huán)狀摻水的方式進行集油。4 口水平井距離3#集油閥組間約3 km,單獨成環(huán)進入3#集油閥組間(圖4)。環(huán)狀摻水流程采用不同的管徑,對應著不同的單井摻水量及最大井口回壓和進間溫度。更改管徑后水力、熱力的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3#集油間更改管徑后計算對比Tab.2 Comparison of calculations after changing the pipe diameter in the 3# oil gathering room

    圖4 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方案Fig.4 Annular water mixing and oil collection process scheme

    4 口水平井獨立成環(huán)需新建集油摻水管道7 310 m。通過計算對比,集油環(huán)應全程選用DN100 的鋼管,井口最大回壓為0.75 MPa,單井摻水量為1.3 m3/h。

    主要工程內容:敷設DN100 單井集油管道7.31 km,擴建集油摻水閥組1 套,新建容量為80 kVA 和63 kVA 的10 kV 柱上變電站各2 座,工程費用313.70 萬元。主要運行能耗包括年耗電量4.4×104kWh 和耗氣量561.6 m3/d,合計年運行費用共2.2 萬元。

    方案三:采用單管電加熱集輸?shù)姆绞竭M行集油(圖5)。4 口水平井距離3#集油閥組間約3 km。單井井口配備電加熱器,端點井Φ60 mm 的集輸管道配備集膚效應加熱裝置,DN100 和DN65 的主匯管不配備集膚效應加熱裝置,但需選用40 mm 的保溫層。最終混輸進入3#集油閥組間,通過pipephase計算,井口產液加熱到45 ℃的時候,匯管液進入閥組間的溫度為32.37 ℃,可滿足生產需求。此集油工藝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井口加熱溫度變化對回壓和進間溫度的影響Tab.3 Influence of wellhead heating temperature change on back pressure and inlet temperature

    圖5 單管電加熱集油工藝方案Fig.5 Single-tube electric heating oil collection process scheme

    主要工程內容:敷設DN100、DN65、DN50 單井集油管道2.63、0.38 和1.05 km,新建管道集膚效應加熱裝置1.05 km,擴建集油摻水閥組1 套,新建容量為80 kVA 和63 kVA 的10 kV 柱上變電站各2 座,新建井口電加熱器4 臺。主要運行能耗包括年耗電量80.08×104kWh,年運行費用共41.93 萬元。

    3 方案對比

    平均每天拉運液量為150 t、拉運車拉運能力為40 t,需要拉運4 次,運距為12 km,來回共計24 km,拉運加裝卸車最低用時2 h,每天最低需要租用1 臺拉運車。方案二和方案三均需擴建1 套閥組,3#閥組間為橇裝式閥組間,間內沒有擴建位置,規(guī)劃在間外擴建1 套閥組,搭接在5#閥組(轄3 口油井)上。3 個方案工程量及10 年費用現(xiàn)值的對比見表4。

    表4 方案對比Tab.4 Scheme comparison

    3 個方案的優(yōu)缺點對比如下:

    (1)單井拉油。優(yōu)點:投資費用最低,且初期產量存在不穩(wěn)定因素,拉油運行降低風險。缺點:運行成本最高。利舊油罐不能滿足VOCs(揮發(fā)性有機物)治理要求(參照標準GB 39728—2020《陸上石油天然氣開采工業(yè)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5.7.3 對油田放空天然氣應給予回收,不能回收或難回收的,應經(jīng)燃燒后放空;不能燃燒直接放空的,應報生態(tài)環(huán)境主管部門備案),需建設單位向生態(tài)主管部門備案。

    (2)單管環(huán)狀摻水集油。優(yōu)點:摻水工藝10年費用現(xiàn)值最低;運行安全平穩(wěn)、維護費用低,且工藝成熟,生產管理經(jīng)驗豐富。缺點:新建DN100的集油環(huán)7.31 km,投資費用較高;若初期產量高于預測產量,存在井口回壓過高的風險。

    (3)電加熱集輸。優(yōu)點:投資費用低于單管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缺點:該油田現(xiàn)場技術力量有限,備品備件采購較慢,對井口電加熱器和集膚效應加熱裝置的維修維護存在困難。電加熱流程耗電量最高,而該區(qū)塊實際供電量常年短缺,經(jīng)常性限電、停電,將導致加熱設備不能始終保持理想狀態(tài)運行。

    結合投資、10 年費用現(xiàn)值、方案優(yōu)缺點對比及生產單位的建議,綜合分析,推薦選用方案二,采用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

    4 節(jié)能效果分析

    對于研究區(qū)塊的4 口水平井來說,單井拉油、環(huán)狀摻水和單管電加熱集油工藝的節(jié)能效果分析如下:單井拉油集油工藝的一次性投資費用最低,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偏遠,拉運費用較高,單井罐升溫維溫的耗電量也較高,年用電量為59.2×104kWh;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的一次性投資費用最高,但是建成后其運行費用最低,年用電量為4.4×104kWh;單管電加熱集油工藝的一次性投資費用處于單井拉油和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之間,為229.13 萬元,但建成后的能耗消耗是最高的,年用電量為80.08×104kWh。

    5 結論

    (1)目前地處偏遠的油田常采用的集油工藝為拉油、環(huán)狀摻水及單管電加熱集油工藝。

    (2)拉油工藝為油井采出氣液混合物經(jīng)閥組后進高架罐或零位罐,靠自流或泵輸裝車后拉運至卸油;環(huán)狀摻水工藝以集油閥組間為中心,采用一條集油摻水管道串多個油井的形式形成集油環(huán);單管電加熱工藝在油井的井口設置井口電加熱器,通過電加熱保溫管進行保溫輸送。

    (3)從降低能耗的角度來說,宜采用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從降低一次性投資的角度來說,宜采用拉油工藝;從降低產能周期內的10 年費用限值的角度來說,需綜合進行對比;對于研究區(qū)塊的油井,綜合分析后,環(huán)狀摻水集油工藝更為適合。

    猜你喜歡
    集油單管電加熱
    電加熱型瀝青自備罐車開發(fā)研究
    石油瀝青(2022年2期)2022-05-23 13:02:42
    大型PCCP壓力管道單管水壓試驗
    單管試壓簡易模具的設計及應用
    基于Multisim的單管共射放大電路設計與仿真分析
    電子制作(2019年22期)2020-01-14 03:16:44
    華北油田西柳站伴熱集油工藝能耗測試與優(yōu)化
    石油知識(2019年2期)2019-05-16 08:24:50
    小型氨制冷系統(tǒng)中集油包爆炸事故分析
    制冷技術(2015年6期)2015-12-19 13:39:30
    國產新型18.4mm單管防暴手槍
    輕兵器(2015年17期)2015-09-10 07:22:44
    大慶外圍油田的原油集輸工藝
    電加熱炒藥機炒黃中藥操作方法的研究
    空心桿電加熱井的現(xiàn)場管理
    河南科技(2014年19期)2014-02-27 14:15:50
    沁源县| 达州市| 长治县| 曲阜市| 项城市| 延庆县| 祁门县| 文登市| 云安县| 会东县| 周至县| 阿拉尔市| 五指山市| 若尔盖县| 文昌市| 兴宁市| 临颍县| 六安市| 呼伦贝尔市| 海安县| 土默特右旗| 穆棱市| 元江| 盐亭县| 金溪县| 调兵山市| 青铜峡市| 邵阳市| 兰西县| 贵德县| 郸城县| 襄垣县| 东至县| 淳化县| 仙居县| 施秉县| 高碑店市| 大英县| 密云县| 高密市| 湄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