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濱 許萬昌 羅雪盈 田 豐 于 剛 石鳳全 司立英 李巖杰
(1聊城市東昌府區(qū)萬昌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山東 聊城 252000;2東昌府區(qū)閆寺街道辦事處農技站,山東 聊城 252000;3聊城市東昌府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聊城 252000;4聊城市農業(yè)科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山東省聊城市平菇栽培始于20 世紀70 年代末,當時聊城市作為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豐富的棉籽殼資源為平菇生產提供了廉價的原料。栽培平菇為當?shù)剞r戶帶來可觀的收益,成為其致富的主要途徑[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就業(yè)觀念的轉變,平菇生產用工貴、用工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如何進一步改進生產模式、降低勞動強度、減少用工是平菇生產一直關注的問題。筆者根據(jù)自身生產實踐總結出一套方便快捷、省工省力的平菇栽培技術,該技術在保證菇質、產量的基礎上,可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效益?,F(xiàn)將該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栽培平菇菌株要選擇菌絲活力強、萌發(fā)快、抗雜能力強的中低溫菌株,如抗病3 號、650、德豐5 號等,具體應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栽培習慣、消費習慣等靈活選用[1]。
要在有生產許可證的正規(guī)菌種廠購買菌種,購買的菌種袋外觀完整無破損,菌絲要潔白濃密、生長均勻旺盛,無角變,無高溫抑制線[3],菌齡適宜。最好選用以棉籽殼為主料的原種,接種時菌種塊不易碎,菌絲活力強,接入料袋后萌發(fā)快、生長旺盛。
平菇作為最早實現(xiàn)人工栽培菇類之一,栽培原料來源十分廣泛,棉籽殼、玉米芯、木屑等常見農作物下腳料都可以作為栽培平菇主要原料,再添加適量的麩皮、玉米粉、豆餅、豆粕、石灰、石膏等調整料碳氮比及酸堿度,以獲得良好的栽培效果和經濟效益。
配方1:玉米芯58%,棉渣30%,君豐寶6%,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5%、15%、15%)1%,石灰5%;配方2:玉米芯90%,豆餅3.5%,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5%、15%、15%)1%,尿素0.5%,石灰5%;配方3:棉渣28%,玉米芯28%,麥糠28%,麩皮8%,豆餅3%,石灰3.5%,磷酸二銨0.5%,尿素0.5%,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5%、15%、15%)0.5%;配方4:棉渣28%,玉米芯28%,豆秸28%,麩皮8%,豆餅3%,石灰3.5%,磷酸二銨0.5%,尿素0.5%,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5%、15%、15%)0.5%;配方5:棉渣46%,玉米芯46%,豆餅3%,石灰4.5%,磷酸二銨0.5%;配方6:玉米芯50%,闊葉木屑30%,麩皮10%,豆餅3%,磷酸二銨2.5%,石灰4.5%[2]。
將原料摻勻攤平后用微噴帶均勻噴水預濕(圖1),一般預濕1 d,待原料濕透后第2 天在料面加入營養(yǎng)輔料翻拌。料預濕時一定要讓料吸足水分,發(fā)酵前培養(yǎng)料含水量可達70%[4],否則在發(fā)酵時存在死角,容易出現(xiàn)發(fā)酵不均勻、不徹底情況,后期生產中容易出現(xiàn)雜菌感染。
圖1 原料微噴帶噴水預濕
視發(fā)酵場地面積及發(fā)酵料量,選擇建高度不超過65 cm 的方料堆或高度1 m 左右、寬度3 m 左右、長度不限的長條狀料堆發(fā)酵(圖2、圖3)。兩種建堆方式各有利弊:方料堆可充分利用場地,同樣面積的場地一次性堆料量大,可縮短堆制時間,但存在料堆打孔不方便,料堆內易缺氧的問題;長條狀料堆場地利用率低,機器堆料成本高,堆邊、堆底的料里外上下混合度差,但翻堆操作輕松速度快,料堆內不容易缺氧。無論哪種建堆方式,料溫達65~70 ℃保持24 h 翻堆,翻堆4 次,8 d 左右即可裝袋。裝袋時發(fā)酵料色澤棕褐色、無酸臭味、用手緊握指縫間有水滲出而不下滴為宜。
圖2 方堆發(fā)酵料
圖3 長條狀發(fā)酵堆
發(fā)酵料采用新型裝扎一體機裝袋(圖4、圖5)。袋規(guī)格一般為23 cm×52 cm×0.005 cm,(23~26)cm×(48~52)cm×0.005 cm 聚乙烯折角封口袋,每袋可裝料折干1.2 kg。料裝袋時1 人負責喂料口上料,1 人負責套袋,裝扎一體機自動完成料裝袋扎口過程,裝好料袋經傳送帶傳送到滅菌包內,1 人負責料袋排放待滅菌,這樣3 人即可完成料裝袋及滅菌前工作。
圖5 一人排袋
料袋排放好后蓋塑料膜并加一層篷布,四周用裝土袋壓住形成一滅菌包,然后通蒸汽滅菌,滅菌前期要排盡滅菌包內冷空氣,待滅菌包內料袋的中心溫度達85~90 ℃?;穑瑺F24 h。發(fā)酵半熟料的滅菌方式與常規(guī)料常壓滅菌和高壓滅菌不同,關鍵點就是不能將料蒸熟,切記不能升溫至100 ℃,或延長滅菌時間,目的就是保留有益菌。如果滅菌過頭,失去料內有益菌,發(fā)菌期料袋雜菌的感染率會升高。
滅菌料袋冷卻至30 ℃以下時即可接種(10月冷卻24 h 左右,早秋季節(jié)8 月、9 月冷卻1~2 d)。接種前料菌袋表面噴一次二氯異氰尿酸鈉水溶液消毒。接種時1人用電鉆在料袋兩端袋肩部各打一孔,3人隨后接入菌種(圖6、圖7)。打孔電鉆鉆頭直徑3.8 cm,打孔深度5~6 cm。低溫季節(jié)如想縮短發(fā)菌時間,打孔深度可達8 cm。接種時菌種塊塞滿打孔穴,并稍露出一點為宜,若菌種塊封穴不嚴,發(fā)菌期易感染雜菌。
圖6 一人用電鉆打孔
圖7 三人隨后接種
接種后發(fā)菌前期管理重點要注意防蟲,可在棚內懸掛黃色黏蟲板,噴施高效低毒的高效氯氰菊脂防蟲(發(fā)菌前期每周噴一次,后期不再噴藥)。發(fā)菌期間加強通風管理,防止菌袋發(fā)熱、缺氧,氣溫較高季節(jié)發(fā)菌可井字形排袋,10 月接種一般30 d 左右菌絲滿袋,菌絲滿袋后即進入出菇管理階段。
出菇期菌袋成行擺放,6~7 層高,行距70 cm。出菇棚地面澆一次水,適當通風,接種口很快出現(xiàn)原基。現(xiàn)原基后每天上午用微噴噴水一次,噴水原則是菇大多噴、菇小少噴,晴天多噴、陰天少噴,雨雪天可不噴,適當通風,待菇長至七成熟時即可采收(圖8)。
圖8 七成熟平菇
打孔接種出菇的特點:第1潮菇不會很整齊,不會出現(xiàn)暴發(fā)式集中出菇,這種出菇方式與套環(huán)出菇和劃口出菇相比,袋內產生的生物熱較少,菇質更好。須要注意的是整個出菇期應始終做好接種口及棚內的保濕工作,一旦接種口失水變干,將很難形成原基。
同樣投料量,采用裝扎一體機3 人一天完成料裝袋,裝袋成本0.056 3 元/袋;采用半自動裝袋機裝袋需10人,裝袋成本0.187 5元/袋;人工裝袋平均一人一天能裝600 袋,裝袋成本0.2 元/袋;相較于半自動裝袋機裝料、人工裝料,裝扎一體機裝料大幅度降低用工成本。
發(fā)酵半熟料滅菌相較于常規(guī)料常壓滅菌,由原來常壓100 ℃滅菌16 h 再燜10 h,改為半熟料85 ℃停火,再燜一天,同樣原料可節(jié)省燃料費用800 元、人工費120元,合計降低滅菌成本920元。
一是接種人工成本低。同樣投料量(8 000 kg)熟料套環(huán)接種,需要10 人,人工費1 200 元;半熟料打孔接種4 人,人工費480 元;與熟料套環(huán)接種相比,半熟料打孔接種可節(jié)省接種人工費720 元。二是菌種用量少,菌種成本低。熟料套環(huán)接種每袋原種可接種18 袋,而打孔接種每袋原種可接種36 袋,同樣投料量(8 000 kg)菌種費用節(jié)省1 020元。
采用該技術,在同樣投料量(8 000 kg)情況,發(fā)酵半熟料打孔接種相對于熟料套環(huán)接種可節(jié)省裝袋費839~919元、滅菌費920元、接種人工費720元、菌種費1 020 元、出菇環(huán)510 元、封口報紙、皮筋等110元,共計4 119~4 1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