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有“丁蘭刻木事親”的故事,刻木其實就是用木頭刻出父母的偶像而紀(jì)念,即《孔子家語》中所謂“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這個故事最早刻于嘉祥縣武梁祠的兩塊漢畫像石上,一則榜題:“丁蘭,二親終歿,立木為父,鄰人假物,報乃借與?!蔽翰苤病鹅`芝篇》則記載:“丁蘭少失母,自傷早孤煢。刻木當(dāng)嚴(yán)親,朝夕致三牲。暴子見凌侮,犯罪以亡形,丈人為泣血,免戾全其名?!碧瞥靾浴冻鯇W(xué)記》引晉朝孫盛《逸人傳》:“丁蘭者,河內(nèi)人也。少喪考妣,不及供養(yǎng),乃刻木為人,仿佛親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鄰人張叔妻,從蘭妻借??刺m妻跪投木人,木人不悅,不以借之。叔醉疾來,酣罵木人,杖擊其頭。蘭還,見木人色不懌,乃問其妻,具以告之,即奮劍殺張叔。吏捕蘭,蘭辭木人去。木人見之,為之垂淚??たh嘉其至孝通于神明,圖其形象于云臺也?!薄短接[》引干寶《搜神記》曰:“漢,丁蘭,河內(nèi)野王人。年十五喪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養(yǎng)如生。鄰人有所借,木母顏和則與,不和不與。后鄰人忿蘭,盜斫木母,應(yīng)刀血出。蘭乃殯殮,報仇。漢宣帝嘉之,拜中大夫?!背蓵谠摹度喽男⒃娺x集》(郭居業(yè)撰)則把矛頭指向了丁蘭的妻子:“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yǎng),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因詢得其情,即將妻棄之”。
我們探究這則故事的演變會發(fā)現(xiàn),故事的主人公未必實有其人或?qū)嵱衅涫隆h代有舉薦“孝子”和“廉士”做官的制度,催生了這些虛偽荒唐的事情。魯迅在《學(xué)界的三魂》中寫道:“中國的官癮實在深,漢重孝廉而有埋兒刻木,宋重理學(xué)而有高帽破靴。”
我手頭在讀的一本書《中古中國的孝子和社會秩序》是一位叫南愷時的美國教授寫的。他說,孝道故事不是報道事實,絕大部分描述的是歷史人物踐行一些儒家禮儀經(jīng)典中規(guī)定的具體行為,這樣的故事是作為闡明儀式上規(guī)定行為的主題而保存下來的。它可以用于歷史上存在的或虛構(gòu)的任何一個人。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二十四孝故事中,“臥冰求魚”可以發(fā)生在王祥、王延和樊寮三個人身上,“丁蘭刻木事親”多達十個以上內(nèi)容前后矛盾的版本。
我手頭在讀的另一本書《文妖與先知 張競生傳》,則記載了民國奇人、北大教授張競生“京華歲月”里的一則軼事:民國時期,張競生的女友褚松雪為躲避家人逼婚,遠赴山西大同云岡,出任尚未建立規(guī)模的陽高縣立女校校長。學(xué)校建在一個叫北寺的廟宇,只有兩間教室,三四年級與泥菩薩佛像擠在一起上課,隨著學(xué)生人數(shù)增加,褚松雪向縣長打報告請求把泥菩薩搬家,以擴充校舍。結(jié)果誰都不愿意搬菩薩,說是怕遭天譴,最后只好由縣府找了一批犯人來搬,才把校舍不足的難題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