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睿 王卓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 030002郵編改]
19世紀法國現(xiàn)實主義著作《紅與黑》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全世界讀者的熱烈討論,其中典型人物于連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角色。數(shù)百年來,對于連形象的評價尚未蓋棺論定,但大多數(shù)評論家和讀者都將其視為“野心家”或“偽君子”。
學界對于連悲劇成因的討論,往往集中在個人悲劇和時代悲劇兩個角度。在悲劇形成的內部原因研究上,又主要聚焦于連的人格構成和性格矛盾。許多學者采用文學心理學的批評手法解析于連的性格,如張德明的《〈紅與黑〉欲望主體與敘事結構》運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紅與黑》中欲望主體和敘事結構的關系進行了剖析;張偉航、孟昕的《〈紅與黑〉介體欲望的悲劇》基于勒內·基拉爾的三角欲望學說解讀文本,認為《紅與黑》是一部個體欲望的悲??;還有許多學者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角度解析于連的性格矛盾以及他對特·瑞那夫人展現(xiàn)出的戀母情結。而對悲劇形成的外部原因的探究則主要關注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小說的副標題為“1830年紀事”,暗示了該劇與社會現(xiàn)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階級制度森嚴的社會環(huán)境中,想要突破現(xiàn)有秩序實現(xiàn)階級跨越,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是空前的。
但筆者注意到,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于連多次面臨倫理選擇與倫理身份的轉變,在前半部中,于連的選擇使自己的人生處于上升趨勢,卻在一次突變后急轉直下,陷入無解的倫理困境。于連最終選擇走向死亡,用血肉之身撞向那個黑暗的時代,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轟鳴。長期以來,學界一直將于連悲劇的原因歸為于連的性格缺陷以及時代因素,忽視了整個故事背后的倫理因素。
文學倫理學批評是21世紀在我國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批評方法,是在西方多種批評方法的基礎上吸收倫理學方法后形成的具有我國特色的文學批評方法,它的出現(xiàn)在西方批評話語中增加了中國文學理論界的聲音。
聶珍釗在《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中提到“倫理”的含義:
它主要指社會體系以及人與社會人之間客觀存在的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在現(xiàn)代觀念中,倫理還包括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間的倫理關系和道德秩序。道德秩序也可稱之為倫理秩序。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倫理的核心內容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被接受和認可的倫理秩序,以及在這種秩序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和維護這種秩序的各種規(guī)范。①
其中,倫理身份的意義除了指傳統(tǒng)的血緣關系,還涵蓋社會中人與人的互動關系以及背后的社會秩序。一個人的倫理身份發(fā)生變化,就意味著他的親緣關系以及社會關系發(fā)生變化?!都t與黑》的主人公于連,在從下層社會不斷向上攀升的過程中,他的倫理身份發(fā)生了數(shù)次變化,他的所作所為打破了當時法國貴族統(tǒng)治社會現(xiàn)有的階級倫理和道德秩序,這導致他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會陷入悖倫。無奈之下,他選擇以自我毀滅的方式來結束倫理困境。
因此,于連的悲劇不僅是個人和時代的悲劇,還是一出倫理悲劇。本文將從文學倫理學出發(fā),回歸故事發(fā)生的倫理環(huán)境和倫理語境,分析于連悲劇背后復雜的倫理因素。
如果將視角聚焦在于連身上,那么他所處的倫理環(huán)境是變化的,因此,在這一部分,筆者先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解讀法國社會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倫理環(huán)境。
法國革命歷時長久、過程曲折,經歷了波旁王朝、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帝國、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等階段,而《紅與黑》中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正是拿破侖革命失敗后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
在大革命中被打倒的貴族和僧侶在王朝復辟后卷土重來,對革命力量瘋狂反撲,重新奪取土地、財產,參與和控制各級政權。以舊貴族為代表的極端?;庶h對于工農、平民和小資產階級這類可能威脅他們的潛在革命勢力在政治上極盡打壓,制造白色恐怖。
這一時期的教會同樣是貴族統(tǒng)治的頑固支柱,教會組織嚴密、分支繁復,并掌握著財、政、軍權。省城的貝藏松向維璃葉派出助理司鐸監(jiān)視當?shù)氐纳窀褪虚L,以這種方式監(jiān)控著許多像維璃葉這樣的小城,刺探每戶人家的思想和言論,監(jiān)視著自由黨和普通人民。教會組織復雜,許多教會人士與資產階級自由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教會內部各派之間、教會和貴族階級之間,矛盾斗爭也是十分尖銳的。
但與此同時,在法國大革命中冒頭的新興資產階級并沒有隨著革命的失敗而被消滅,而是以頑強的生命力蓬勃發(fā)展起來。1814年6月4日,路易十八簽署的《1814年憲章》,代表統(tǒng)治階級向革命勢力妥協(xié),即承認了資產階級的部分權利。憲章規(guī)定法國是君主立憲國家,貴族院議員由國王任命。但是眾議院議員的選舉有很高的財產資格限制,只有年滿三十歲,每年交納直接稅三百法郎者才有選舉權;年滿四十歲,每年交納直接稅一千法郎者才有被選舉權。革命勢力也暫時妥協(xié),?;逝膳c自由黨雖然針鋒相對,但終于達成了暫時的和平。
社會與個人的互動載體除了階級秩序,還有社會風氣,包括社會思潮、道德風俗等。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法國政壇經歷了長期的動蕩,這一時期法國的社會風氣也比較復雜。
首先是“利益至上”的價值觀,現(xiàn)代社會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雖然促進了生產力提升,但也極大程度上刺激了人們的物欲。小說中無論是統(tǒng)治階級還是下層民眾,都信奉“利益至上”“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只有少數(shù)虔誠的教徒如謝朗神甫、特·瑞那夫人仍然保持節(jié)制物欲的宗教戒律。大多數(shù)人開始放縱自我,謀取利益,小說中寫道:“在維璃葉,‘提供收益’是權衡一切的金科玉律。這四個字,概括了大多數(shù)居民的習慣想法?!币杂谶B的父親索雷爾老爹為例,他對于連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父子之情,只在意這個兒子能“換”多少錢,直到于連死亡,也未曾喚起他心中的親情,還心心念念著于連的存款。
其次是浪漫主義思潮的泛濫。由于波旁王朝復辟中期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政策比較寬松,在浪漫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形成了繼盧梭之后又一次聲勢浩大的浪漫主義運動。以貢斯當?shù)热藶榇淼淖杂芍髁x思潮登上歷史舞臺,反對一切形式的專制,鼓吹、追求自由。這也導致了法國城市中自然情感的泛濫。上到高官文豪,名人政要,下到普通百姓,身上都有一種過度旺盛、熾烈灼熱的“情欲”。而法國城市的“沙龍文化”則更促進了男女關系的異化和混亂。
小說以于連一次次倫理身份選擇帶來的時空變化為敘事線索展現(xiàn)了于連十八歲到二十三歲(死亡)之間短暫而又精彩的人生經歷。故事開篇于連便從固有的生活環(huán)境進入一個個新環(huán)境,接受不同的環(huán)境與價值碰撞。在階級制度森嚴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于連想要突破現(xiàn)有秩序實現(xiàn)階級跨越,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是空前的?,F(xiàn)實環(huán)境的嚴苛,可供選擇道路的狹窄與精神上的拿破侖式人生的需求背道而馳。于連天真過、迷茫過、熱忱過、受挫過,最終陷入無解的倫理困境。選擇用死亡的方式,飛蛾撲火般用血肉之身撞向那個黑暗的時代,發(fā)出一聲振聾發(fā)聵的轟鳴。
1.野心昭著,執(zhí)著追求欲望
在維璃葉這座漂亮的小城里,有利可圖是決定一切的座右銘。于連人生的前18年是在父親的鋸木廠度過的。
他身材纖瘦而勻稱,瀟灑有余而臂力不足。還在襁褓時,他深思的眼神和蒼白的肌膚曾經一度使他的父親認為他活不了多久,即使能活,也不過是家庭的負累而已。②
在這樣的倫理環(huán)境中,弱不禁風的于連被視為家庭的累贅。父親和兄長更是看不慣他每天無所事事、偷懶看閑書的行為,常常對他施暴。于連忍受肉體折磨的同時,開始在精神世界尋求安慰。他沉迷于拿破侖的傳奇,在老軍醫(yī)的教導、各類文本的影響下對建功立業(yè)、贏得名譽地位抱有浪漫的幻想。
他渴望改變自己的處境,被聘為特·瑞那先生府上的家庭教師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于連在倫理身份上,實現(xiàn)了由一個資產階級平民到貴族的家庭教師轉變。新的身份讓他短暫地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盡管在特·瑞那先生家里他的才華以及驚為天人的記憶能力得到了肯定,但他對家庭教師的身份并不滿意。一方面,小小的家庭教師和他拿破侖式的理想相去甚遠;另一方面,他并不滿足于這種“卑躬屈膝”的生活,他不甘心為人“家仆”。于連多次含淚對自己說:
啊,拿破侖??!在你的時代,飛黃騰達要靠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那多好?。】墒乾F(xiàn)在卻要在卑鄙地使窮人苦上加苦。
于連對特·瑞那先生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非常不滿,極度自卑與敏感的心態(tài)讓他覺得這是對于自己尊嚴的打擊。他接近特·瑞那夫人,以占有“敵人”的女人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2.受社會倫理約束,被動離開愛情與職位
特·瑞那夫人填補了于連童年里缺失的母親角色。一開始于連只是欣賞特·瑞那夫人的美貌,在情感上更偏向于認可自己的戴薇爾夫人。但自從于連感受到特·瑞那夫人對兒子偉大的情感后,他對這種缺失的母愛產生了欲望,真正愛上了滿足其精神欲望的特·瑞那夫人,兩人的情感“從此以后具有了一種更為崇高的性質”。于連在特·瑞那府上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兩人的不倫戀情被揭露到謝朗神甫那里,隨時面臨著道德的譴責。他被迫聽從神甫的安排離開,進入又一次對他的精神造成壓抑的神學院。
3.精神壓抑,在生存中練就虛偽
從家庭教師到神學院的學員,于連的倫理身份再次改變。于連到達神學院第二天就立下誓言:
不管哪一行都需要聰明人,總之,大有可為。若在拿破侖麾下,我早就當了軍官。在這些未來神甫中,我將是代理主教。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于連發(fā)現(xiàn)神學院的環(huán)境并非他所想的那樣簡單。這是一個束縛人的思想、權威不可動搖的場所。教士、神父表面倡導道德、圣潔,背地里卻趨炎附勢、拉幫結派。表面神圣的神學院實際上是個藏污納垢的場所,于連深陷其中,無法擺脫,只能用虛偽包裝自己,內心的聲音也變得復雜。他并非虔誠的基督教徒,厭倦了神學院枯燥的生活,時時刻刻小心謹慎,掩藏著自己對于自由思想和拿破侖的狂熱,極力做到一個優(yōu)秀教士所能做到的虔誠。得到彼拉院長介紹、大主教的賞識后,于連通過介紹進入巴黎侯爵府做秘書,從一個陰森虛假的地方來到了權力與政治中心,于連迎來了倫理身份的第三次轉變。
作為侯爵的秘書,他在客廳觀察著上層階級的世故與偽善,通過與貴族的交際習得相處之道。身份卑微卻讓他總是多疑,回想自己在與貴族周旋中有沒有受侮辱,如何把屈辱如數(shù)奉還。于連一邊努力往上層階級靠近、期待獲得上層階級認可,另一邊懷疑上層階級捉弄自己,這種狀態(tài)先在事業(yè)上體現(xiàn)出來,后又轉移到愛情。最終,于連還是憑借他淵博的學識、禮貌的言辭、歷練的偽裝、勇敢的行動和高傲的性格贏得了瑪娣兒特死心塌地的愛,而且即將獲得貴族封號,實現(xiàn)階級的跨越。但是,一切都在最春風得意的時候戛然而止了。
4.審視自我,回歸本真
開槍打傷特·瑞那夫人之后,于連便卸下了偽裝,供認不諱,他不再在意自身的前途,放下了先前的野心。在監(jiān)獄這段獨居清凈的日子里,他有更多時間去思考。他回想起了特·瑞那夫人的溫柔。這種純真與溫暖才是他真正想要追求的。在巴黎春風得意、追求名利的日子反而讓他心生厭惡。他天真地帶著野心想要躋身上層階級,成就一番事業(yè),最后卻發(fā)現(xiàn)所謂的上層階級只有腐敗虛假,自己只學會了虛偽。于連最終選擇了坦然赴死。
在于連的多次倫理選擇與倫理身份的轉變中,雖然或多或少地面臨著倫理困境,但前半部分的選擇讓他的人生處于上升趨勢。直到特·瑞那夫人的舉報,于連鋃鐺入獄,他才陷入了無解的倫理困境。
1.兩次愛情對倫理秩序的違背
在文學作品中,倫理身份的變化往往直接導致倫理混亂,倫理混亂表現(xiàn)為理性的缺乏以及對禁忌的漠視或者破壞。
對于連而言,在度過了母親基本缺失的18年之后,遇到了溫柔、善良、美麗、閃爍著母性光輝的特·瑞那夫人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被她吸引了。他也曾短暫地掙扎過,但最終感性和激情戰(zhàn)勝了婚姻倫理秩序背后的道德因素,與已婚貴族婦女陷入熱戀。
于連和瑪娣兒特的戀愛本無錯,但是他讓瑪娣兒特小姐未婚先孕,又一次違背了當時的婚姻倫理秩序。而在得知是特·瑞那夫人檢舉自己之后,他失去理智向特·瑞那夫人開槍。這一舉動不僅違背了當時的倫理禁忌,更是犯下故意殺人罪,而且將自己準丈夫、準父親的身份置之度外,沒有一點家庭責任感。
2.原有階級的仇視和現(xiàn)有階級的鄙視
于連從平民成為特·拉穆爾侯爵府的秘書,甚至擁有了貴族地位并即將與才貌雙全的貴族小姐成婚,讓他受到了原有資產階級的仇視。
于連出身于小資產階級家庭,他應該與貴族階級劃分界限。只有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于連的所作所為才能被他自己原屬的階級所接受。然而于連三次倫理身份的轉變,都在向貴族階級靠攏,背后都有著貴族階級的影子,這是資產階級所不能容忍的。這一點在文中早有端倪。于連自己的兩個哥哥因為不滿,在特·瑞那先生府上揍了于連一頓。于連在特·瑞納夫人的協(xié)助下,客串了一次儀仗隊員,資產階級平民的身份引得街上的民眾議論紛紛。
另一方面,于連一直混跡于貴族階級并謀求貴族身份,觸犯了貴族階級的利益,為當時的倫理環(huán)境所不容。于連通過各種努力,讓瑪娣兒特愛他愛得死心塌地,獲得侯爵的認可,并得到了十字勛章、封地,以及輕騎兵中尉的身份。貴族子弟都很難獲得這一切,一個出生卑微的平民卻輕易獲得。于連觸動了貴族階級的奶酪,注定是要被這個階級所不容的。
特·瑞那夫人的告發(fā),僅僅是于連悲劇的導火索,其悲劇的根早已深埋。作為平民謀求貴族的階級身份違背了當時的階級倫理秩序。如果于連是個出身高貴的貴族青年,那么他和特·瑞那夫人的婚外情便無可厚非,旁人也只會評價一句年少輕狂不懂事;和瑪娣兒特的未婚先孕也會被一句“兩情相悅”粉飾太平。如果于連是個貴族青年,侯爵也不會因為他曾經的一點污點就阻攔他和女兒的婚事,于連也不會因此沖動而開槍打傷特·瑞那夫人。平民出身殺人未遂加之與特·瑞那夫人的婚外戀,獲得了令人嫉妒的地位、財富、愛情,無論是貴族階級還是資產階級,都恨于連入骨。最后于連一心求死,被判刑處死,兩個階級皆大歡喜。
在侯爵府上,于連早已見識到貴族階級爾虞我詐、虛偽做作、平庸無能、紙醉金迷。在監(jiān)獄簡單清凈的日子里,他回顧了過去五年中自己的經歷。他花了五年時間走到了他心中的“羅馬”,才發(fā)現(xiàn)“羅馬”并不是他理想中的樣子。像他這樣的青年,在這里實現(xiàn)不了理想報復。認識到貴族群體的本質后,他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他始終不能成為貴族階級,貴族階級也不允許平民觸犯自己的利益,作為“被壓迫”的一方,他只能通過個人反抗去挑戰(zhàn)權力話語。
①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外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
② 司湯達:《紅與黑》,張冠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 頁。(文中相關引文皆出自同一版本,不再一一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