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新,史岸靈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3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1]。聽障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一樣,都需要得到公平的教育,通過學習知識和技能,獲得立足的根本,從而作為“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聽障大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堪憂,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交往等,人格得不到健全的發(fā)展,不利于其更好地融入社會。聽障大學生課堂學習的困境歸結起來,仍然是語言交流問題。聽障特別是重度耳聾大學生,由于聽覺受阻,無法通過正常的方式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在融合教育課堂上也很難快速地將教師教授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吸收消化,形成自己的知識圖譜。因此,對聽障大學生的課堂學習困境進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改善課堂教學質量,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選取了60 名聽障大學生作為調研對象。由于課題組主要成員就包含有聽障大學生,通過該生的聽障大學生微信群,很容易就和多個高校的聽障大學生取得了聯(lián)系。受訪的聽障大學生主要來自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鄭州師范大學、天津理工大學、長春大學、北京聯(lián)合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年級從大一到大四均有所包括。在聽力損失程度上,有46 名被調查者左右耳聽力損失均在90d B以上,屬于極重度聽力損失或耳全聾;有9 名被調查者左右耳聽力損失為80d B~90d B 之間,屬于重度耳聾范圍;只有5 名被調查者聽力損失在中度以下。
研究采用的是《聽障大學生學習質量影響因素調查問卷》,本問卷主要是根據(jù)美國NSSE項目[2-3]和清華大學漢譯的NSSE-China項目量表[4],依據(jù)聾生獨特的心理和行為特征編制的問卷,并將問卷內容請教特殊教育教師,根據(jù)教師的經(jīng)驗建議對問卷進行刪減和修改,初次編制的問卷包含25 道題目。調研采用“問卷星”開展并進行回收,問卷發(fā)放60 份,回收有效問卷60 份。統(tǒng)計分析采用的是SPSS19.0,分析了聽障大學生學習質量的影響因素,為對策建議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聽障大學生因身體缺陷,學習過程與健聽大學生之間有較大差別。感覺通道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動覺型三種[5],聽障大學生屬于視覺性或動覺型學習者。其特點是依賴視覺觀察,眼睛辨識能力強,但由于感官通道的缺失,記憶力劣于健聽大學生,同時更易產(chǎn)生負面情緒。通常聽障大學生依賴教學輔助手段對課堂知識進行感知,依靠短暫性思維進行記憶,而后通過實踐鞏固來內化知識。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認知加強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聽障大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課間生生溝通”“教師知識傳達”“課間生師溝通”“課堂吸納程度”五個維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按照低水平組(1―1.99 分)、中下水平組(2―2.99 分)、中上水平組(3―3.99 分)、高水平組(4―4.99 分)進行分組,統(tǒng)計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聽障大學生課堂學習質量差異分析
從總體看,聽障大學生學習質量平均水平為3.0466,表明聽障大學生自身感受,學習質量可以接受,大概達到了心理及格線。從各維度看,學習質量由高到低的感受程度,依次是課間生生溝通(3.2291)、知識理解程度(3.1256)、課堂吸納程度(3.0812)、課間生師溝通(2.9347)、教師知識傳達(2.8625),說明最大的障礙還是來自教師知識傳達和生師間的溝通,課堂學習困境仍然是最難改善的環(huán)節(jié)。從T檢驗的結果看,聽障大學生學習總體水平、各維度學習質量與標準檢驗值5 之間的差異極其顯著,說明從聽障大學生內心看,學習質量確實不高。
課堂吸納程度。實證結果顯示,“課堂學習的內容可以形成我的知識體系”“我需付出極大努力才能跟上老師的講授”等得分偏低,平均分不超過3 分。這說明聽障大學生對課堂的吸納有一定的困難。
知識理解程度。聽障大學生對學習到的知識可以轉化為自己的內在知識,得分較低,再次說明了聽障大學生在知識的理解上,理解的方式和理解的程度與普通學生相比還是有所差距,由于聽覺通道的缺失,對知識體系的理解建立在不同的域內,普通的融合方式教學很難直接轉化為聽障大學生的內化的知識。
教師知識傳達。“老師課堂講授內容聽懂的程度”“深入淺出講解知識要點的程度”等得分都較低,這也導致教師知識傳達總的平均得分是最低的,僅達到了2.8625 分,最大的障礙還是來自教師的講授環(huán)節(jié)。
課間生師溝通。聽障大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重要彌補來自生師溝通,但是調研情況卻顯示,“課間與教師的交流情況”“教師主動與自己的交流情況”“自己主動與教師的交流情況”等,都非常不理想,得分都較低。課間生師溝通這一課堂學習最重要的彌補也缺失了,致使聽障大學生的學習進一步陷入困境。
課間生生溝通。除了課間生師溝通這個重要手段,還有一個重要彌補手段,即課間生生溝通,實證結果顯示,該項的總體得分相對較好。這也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由于長時間的相處,聽障大學生能夠和其他同學相處比較融洽,只要愿意學習,從該途徑獲取知識反而更加便捷,因為這種方式學生克服了交流的心理障礙,不足之處是,同學畢竟不是老師,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有一定的局限性,傳達給聽障大學生,又有很大部分的信息損失。
借助學習團隊,提升自主性。鼓勵聽障大學生參加學習團隊,比如學術研究團等,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逐步改變聽障大學生學習較為被動的慣性,減少學習的監(jiān)督依賴,克服惰性思想,提升學習效果。利用小組學習營造氛圍,并進行集體交流,從而促進正面引導。在積極主動的強化訓練中,重視每個階段的不同,發(fā)揮細節(jié)上的作用,幫助聽障大學生建立學習信心,從根本上提升聽障大學生的學習質量。
通過多元輔助,提高聽課質量。利用智能方法擴展他們的知識面,提高學習豐富度,從而為提高學習質量打下基礎??梢圆扇∫韵路椒ǎ毫私饷@生的多元智能,比如音樂智能、體育智能等,開展相應領域的課程,以提升聽障大學生的自我認同和積極心態(tài)。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手語、視覺工具、互動討論等來幫助聽障大學生建立系統(tǒng)性學習架構,提高學習效果。加強因材施教,發(fā)掘他們的潛力。通過閱讀感想交流會,逐步建立起聽障大學生自我發(fā)展的觀念,最終形成內部正向推力。
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高授課質量。在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無處不在的今天,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將網(wǎng)絡視頻與講授相結合,積極開展教育改革,拓展聽障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引入聽障大學生參與式教學和雙語教學等方法,使之成為一種由教師主導,學生自主進行的雙語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減少教學中的知識點損失。教師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將上課視頻經(jīng)過加工處理后,分享給學生,以便課后進行復習,彌補聽障大學生課堂學習時的信息損失。
轉變管理方法,培養(yǎng)自我管理能力。個性差異理論指出,個體間存在不同的特點和需求,自我管理方式對激勵聽障大學生更為重要。應該建立起針對聽障大學生的個性化管理模式,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確保以學生為中心,傾聽學生的聲音和反饋,制訂出更加精準的方案和措施。在培養(yǎng)聽障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技巧和方法,如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增強人際交往能力、訓練面對問題時保持冷靜的情緒等。
社會輔助支持,提供實踐機會。學習豐富程度正向影響聽覺障礙大學生的學習質量,可以從社會實踐入手,幫助聽障大學生學以致用,不僅加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更加能夠通過真實的實踐方式,將學習到的知識入心入腦。由學校和企業(yè)共同創(chuàng)建孵化基地,將真實項目在其中予以孵化,讓聽覺障礙大學生參與其中進行應用鍛煉。在這個過程中,充實所學知識,擴展應用能力,增強聽障大學生與社會的融合,提高交流技巧,拓寬知識的廣度,提升整體素質。
加強政策保護,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政府制定政策,保障特殊高等教育學生的合法權益,對聽障大學生的課堂學習進行合理的規(guī)定和保護,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政策,加強政策導向和強制的作用,從而使政策的幫扶能夠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以政府力量,在全社會領域推動聽障大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提升,共同構建起黨的二十大中提出的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yè)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