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華
(農安縣小城子鄉(xiāng)華為菜籽農藥商店,吉林長春 130228)
猝倒病、立枯病、細菌性果斑病、枯萎病、蔓枯病、疫病、炭疽病等是西瓜常見多發(fā)病害,按照西瓜的生育時期劃分為3 個防治階段,制定科學大處方,可以更有效地預防和防治以上病害。
病害是影響西瓜品質和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生產優(yōu)質西瓜需要植保服務的支持。西瓜生長發(fā)育時期包括萌芽期、幼苗期、伸蔓期、開花期、坐果期、果實膨大期以及果實成熟期。結合西瓜不同生育期病害發(fā)生特點,從植保的角度出發(fā),將病害防治劃分為3 個階段更有利于制定科學大處方。第1 階段為萌芽期至幼苗期,第2 階段為伸蔓期至坐果期,第3 階段為果實膨大期至成熟期。筆者根據病害防治理論基礎以及多年實踐經驗制定了西瓜全生育期植保方案,將常規(guī)的“重防治,輕預防”轉變?yōu)椤邦A防為主,保健優(yōu)先,初病小防,發(fā)病綜防”,有效地預防和防治了西瓜常見多發(fā)病害,如猝倒病、立枯病、細菌性果斑病、枯萎病、蔓枯病、疫病、炭疽病等,能夠明顯降低防治成本,為農戶增加經濟效益。
西瓜病害防治的第1 階段(萌芽期至幼苗期)通常30 d(天)左右,該時期幼苗較為脆弱,易發(fā)生猝倒病、立枯病、細菌性果斑病等病害。
1.1 西瓜猝倒病 由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和德里腐霉(PythiumdelienseMours)侵染引起,二者均屬于鞭毛菌亞門真菌。危害癥狀:幼苗莖基部與苗床土交匯處有黃色水漬泳圈狀病斑,隨即發(fā)展成黃褐色,病部干枯縊縮變成纖細線狀;多數情況下子葉不顯示危害癥狀。發(fā)病的速度較快,倒伏后莖基部產生1 層白色棉絮狀霉層,有時蔓延至周圍土壤表面。該病害發(fā)生的原因與苗床土壤溫度、環(huán)境濕度密切相關,土壤溫度在10~15 ℃范圍最有利于病原菌繁殖,苗床土壤粘重且濕度超過50%、連續(xù)陰雨天且通風不良時會加重該病害的發(fā)生。
1.2 西瓜立枯病 由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侵染引起,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可在土壤中越冬。發(fā)病初期一般在西瓜幼苗下胚軸出現(xiàn)圓形或梭狀暗褐色病斑,隨后病斑處表皮逐漸干枯向內縊縮擴展,持續(xù)4~5 d(天)后幼苗徹底干枯死亡。病原菌適宜發(fā)生溫度為15~22 ℃,高濕、光照不足、不及時通風降濕、發(fā)生漚根時病害發(fā)生偏重,所以控制設施內溫度和濕度是管理的重中之重。
1.3 西瓜細菌性果斑病 由噬酸菌屬西瓜種(Acidovoraxcitrulli)引起的細菌性病害,也是葫蘆科作物的一種重要病害。幼苗期染病一般先從子葉的葉尖和邊緣發(fā)病,出現(xiàn)水浸狀小斑點并逐漸擴展形成條狀或不規(guī)則暗綠色病斑,有時在子葉背面能夠發(fā)現(xiàn)菌膿風干后留下來的印痕。子葉發(fā)病后隨之感染真葉,真葉初期癥狀也是出現(xiàn)水浸狀小斑點,病斑周圍有明顯黃色暈圈,病斑擴大后受到葉脈的限制而呈現(xiàn)多角形、條形或不規(guī)則暗綠色病斑,病斑干枯后轉為黑褐色(圖1),上面分布不明顯的黑褐色小點;有時病害癥狀由真葉的葉脈開始,病斑沿著葉脈延伸,呈黑褐色,由主葉脈擴散至其他葉脈,將葉片翻轉從葉片背面更能清晰看到病斑狀態(tài),細菌性病害出現(xiàn)癥狀后的1 個顯著特點是整個葉片一般會變得扭曲不平展。
圖1 西瓜細菌性果斑病葉片癥狀
1.4 防治技術
1.4.1 猝倒病與立枯病防治 這兩種土傳病害在西瓜苗期最常見多發(fā),適宜的發(fā)病條件有可能使兩種病害相伴發(fā)生。病害發(fā)生初期應及時進行防治,首先是降低苗床濕度、控制溫度,注意通風并移除病苗,防治藥劑可選用3%甲霜靈 · 噁霉靈水劑500~700 倍液,或7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500~750 倍液等,施用方法一般以土壤噴淋處理為主,高溫天氣噴淋后要用清水清洗瓜苗,施藥后一定要及時通風。
1.4.2 西瓜細菌性果斑病防治 該病害屬于檢疫性病害,由種子帶菌傳播的可能性大,所以對外來種子嚴格檢驗并進行消毒處理是預防細菌性病害的關鍵措施。
筆者的生產實踐結果表明,使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制的種子處理劑殺菌劑1 號對西瓜細菌性果斑病預防效果明顯。使用方法:將殺菌劑1 號在室溫下稀釋200 倍(現(xiàn)稀釋現(xiàn)用),浸泡西瓜種子(以沒過種子為宜,需要不時攪拌)1 h(小時),然后用清水沖洗4~5 次,每次用水量約為藥劑用量的10倍,用水浸泡時間為10 min(分)左右,或用流水沖洗30 min(分),沖洗過程中需不斷攪拌種子,清洗好的種子進行常規(guī)催芽播種。需注意,無籽西瓜種子不可用此藥劑處理,另外種子處理過程中避免用手接觸藥液。
幼苗出現(xiàn)細菌性果斑病癥狀時務必將瓜苗隔離銷毀,并進行藥劑防治??蛇x藥劑有20%噻唑鋅懸浮劑600~800 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0.3%四霉素水劑600~800 倍液、4%春雷霉素水劑750~1 000 倍液、20%噻森銅懸浮劑600~800 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600~800倍液、6%低聚糖素水劑750~1 000 倍液、1.5%噻霉酮水乳劑750~1 000 倍液等,每隔5~7 d(天)噴霧1 次,視病情連續(xù)噴施2~3 次。
西瓜病害防治的第2 個階段(伸蔓期至坐果期)通常30 d(天)左右,該階段容易發(fā)生枯萎病與蔓枯病。
2.1 枯萎病與蔓枯病 枯萎病病原為半知菌亞門西瓜尖鐮孢菌西瓜?;汀睩usariumoxysporumf.sp.niveurn(E.F.Smith)Synder et Hansen〕。蔓枯病的病原為子囊菌亞門瓜類球腔菌(Stagonosporopsissspp.)。兩種病害同為真菌性病害,都可使葉片發(fā)生失水萎蔫,但枯萎病發(fā)病初期危害癥狀只表現(xiàn)為葉片萎蔫且不產生病斑,多數情況下葉片由基部向頂部逐漸萎蔫,中午溫度高時失水表現(xiàn)更明顯,一般早晨與晚間或者雨后可恢復正常狀態(tài),反復幾次后整株徹底萎蔫枯死(圖2)。西瓜蔓枯病的發(fā)病癥狀分為兩類,一類是葉片邊緣裂刻處初期產生黃褐色大病斑,并逐步變?yōu)楹诤稚?;另一類常見于主蔓與側蔓的分枝處,一般初期為梭形或橢圓形縱向水浸狀病斑,表皮淡黃褐色,后呈現(xiàn)灰褐色,病斑表面產生黑色小粒點,后期干裂并有紅褐色膠狀物溢出。
圖2 西瓜枯萎病病株葉片與主根維管束癥狀
兩種病害最明顯的區(qū)別是枯萎病病株的基部有縊縮干枯縱裂情況,后期縱裂處伴有淡紅的膠狀液體溢出,枯死病株主根和側根根毛呈現(xiàn)黃色,縱切主根部維管束大多變?yōu)辄S褐色(圖2)。而蔓枯病發(fā)病較枯萎病慢且不危害根系,其癥狀也不是因根系引起,蔓枯病病原菌侵染莖蔓的同時也侵染葉片,但不會產生全株枯死的癥狀,只有發(fā)病的莖蔓變黃、萎蔫(圖3),直至莖稈失水枯死,縱切發(fā)病莖蔓其維管束變成黃褐色。
圖3 西瓜蔓枯病葉片癥狀
2.2 防治技術
2.2.1 枯萎病防治 該病害的發(fā)生與連作有直接關系,所以西瓜忌重茬,應與葫蘆科瓜類作物輪作間隔至少6 年以上,可以采取嫁接或無土栽培的方式降低風險。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可用40%五硝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灌根 + 1%申嗪霉素懸浮劑500~750 倍液 + 5%氨基寡糖素水劑100 mL(為1 000 m2的用量)噴霧,或者用含芽孢20 億個 · g-1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灌根 + 250 g · L-1嘧菌酯懸浮劑1 000~1 200 倍液 +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400 倍液噴霧,或者用3%吡唑醚菌酯 · 噁霉靈顆粒劑2 000~2 500 g(為1 000 m2的用量)撒施 + 40%甲硫 · 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噴霧。采用葉面噴霧與灌根結合的方式提早預防,灌根時適當加入生根劑能夠提高整體防效,每隔5~7 d(天)防治1 次,視病情連續(xù)防治2~3 次,以上大處方交替使用。
2.2.2 蔓枯病防治 發(fā)病初期可用22.5%啶氧菌酯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 + 40%雙胍三辛烷基苯磺酸鹽可濕性粉劑750~1 000倍液 + 10%多抗霉素500倍液,或30%肟菌酯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 +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5~40 g(為667 m2用量) + 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400 倍液,或560 g · L-1嘧菌酯 · 百菌清懸浮劑1 000~1 200倍液 +30%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噴霧,視病情5~7 d(天)后再噴霧1 次,大處方要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視病情連續(xù)防治3~4 次。
西瓜病害防治的第3 階段(果實膨大期至成熟期)通常30 d(天)左右,主要病害有疫病、炭疽病、細菌性果斑病等。
3.1 西瓜疫病 病原為德雷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Tucker)和辣椒疫霉(P.capsiciL.),均屬于鞭毛菌亞門疫霉屬真菌。疫病又稱為死秧病,26~32 ℃條件下最適合發(fā)病,對西瓜葉片、莖蔓以及果實具有嚴重的危害性。葉片染病,一般在葉托處或葉尖出現(xiàn)暗綠色水浸狀“V”形病斑,病斑邊緣黃褐色,濕度高時類似開水燙過,并迅速向葉柄方向擴展,干燥后為暗黑褐色且易破碎(圖4)。莖蔓或果實染病,初生圓形或紡錘形水浸狀暗綠色凹陷病斑,后迅速發(fā)展并循序漸進擴展,莖蔓侵染部位隨天晴高溫而明顯萎縮,果實染病一般由瓜臍周圍開始迅速向四周擴展形成大片壞死組織,染病部位表面長出1 層白色霉狀物,最終導致植株干枯、果實腐爛。
圖4 西瓜疫病葉片癥狀
3.2 西瓜炭疽病 該病害由半知菌亞門葫蘆科刺盤孢屬〔Colletotrichumorbiculare(Berk.et Mont.)Arx〕真菌侵染引起,在第3 階段發(fā)病尤為嚴重,具有發(fā)病速度快、傳染性強和危害性大的特點。發(fā)病最適宜溫度為22~28 ℃、相對濕度為85%~95%。一般植株莖基部近地表葉片先發(fā)病,初期葉片上無規(guī)律地分布不規(guī)則形水漬狀病斑,后迅速發(fā)展形成暗紅褐色不規(guī)則多角形病斑導致葉片枯死,病斑上有明顯輪紋(圖5),常分布黑色小點或淡紅色黏狀物,施藥后或在天氣干燥時病斑處容易穿孔,侵染葉片后很快會感染莖蔓直至果實,因此葉片出現(xiàn)癥狀后必須在初期及時防治。莖蔓感病,呈現(xiàn)狹長不規(guī)則的梭狀紅褐色斑痕(圖5),隨后橫縱雙向擴展與其他病斑合并,干裂凹陷,繞莖一周后莖蔓萎縮干枯死亡。果實染病初期為水漬狀暗褐色不規(guī)則形斑,病斑隨后擴展并凹陷龜裂,嚴重時病斑連片合并導致西瓜腐爛失去商品價值。
圖5 西瓜炭疽病葉片和莖蔓癥狀
3.3 細菌性果斑病 西瓜果實膨大期至成熟期細菌性果斑病依然是主要病害之一,種植戶通常稱之為“陰皮病”,果實染病初期果面上分布水浸狀暗綠色小斑點,很快發(fā)展成不規(guī)則大斑塊并出現(xiàn)黃褐色龜裂,肉眼可見內部果肉組織已經呈黑褐色腐爛狀態(tài)(圖6),嚴重時病斑上伴有紅褐色黏稠菌膿溢出,可借助風雨傳播,很快由中心病株蔓延至周圍。一般會從品質好、品相佳的西瓜開始發(fā)病,并且癥狀不易察覺,往往先體現(xiàn)在果實上而后再顯現(xiàn)在葉片上,葉片染病初期呈暗棕色帶有黃色暈圈的病斑,通常沿葉脈擴展成多角形,病斑背面溢出白色菌膿,濕度大時病斑很快連在一起使葉片干枯,造成水漬狀腐爛。
圖6 西瓜細菌性果斑病果實癥狀
3.4 防治技術
3.4.1 疫病防治 發(fā)病初期可用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2 000 倍液 + 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 倍液 + 4%春雷霉素水劑750~1 000倍液,或64%噁霜 · 錳鋅可濕性粉劑750~1 000倍液 + 722 g · L-1霜霉威鹽酸鹽水劑750~1 000倍液 +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50~1 000 倍液 +0.3%四霉素水劑600~800 倍液,或72%霜脲 · 錳鋅可濕性粉劑750~1 000 倍液 + 100 g · L-1氰霜唑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 +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50~1 000 倍液 + 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或47%春雷 · 王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葉面均勻噴霧。每隔5~7 d(天)噴霧1 次,視病情采用以上大處方交替防治3 次。
3.4.2 炭疽病防治 發(fā)病初期可用450 g · L-1咪鮮胺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 + 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 + 30%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 + 20%噻唑鋅懸浮劑600~800倍液,或250 g · L-1嘧菌酯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 + 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 +70%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750~1 000 倍液 + 4%春雷霉素水劑750~1 000 倍液,或22.5%啶氧菌酯懸浮劑40~50 mL(為1 000 m2用量) + 20%丙硫唑懸浮劑1 500~2 000 倍液 + 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 + 0.3%四霉素水劑600~800 倍液,或30%肟菌酯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 + 20%抑霉唑水乳劑750~1 000 倍液 + 80%福 · 福鋅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 + 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葉面均勻噴霧。每隔5~7 d(天)防治1 次,連續(xù)防治2~3 次,可依據病情適當加大藥劑濃度以提高防治效果。
3.4.3 細菌性果斑病防治 發(fā)病初期可用20%噻唑鋅懸浮劑500~800 倍液 + 0.3%四霉素水劑600~800 倍液 + 1.2%辛菌胺醋酸鹽水劑500 倍液,或20%噻森銅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 + 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 + 4%春雷霉素水劑750~1 000 倍液,或47%春雷 · 王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或46%氫氧化銅水分散顆粒劑1 000~1 500 倍液,或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 倍液葉面噴霧。每隔5~7 d(天)噴霧1 次,銅制劑每隔6~7 d(天)噴霧1 次,施藥期間不要噴施有機磷類或者帶有金屬離子的農藥,以免產生藥害,視病情連續(xù)防治3~4 次,以上大處方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