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耐紅 任瑞星 李 娟 張愛敏 趙曉雪 孫 遜
(唐山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河北唐山 063000)
甜瓜(CucumismeloL.)為葫蘆科甜瓜屬蔓生植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我國甜瓜種植面積和產量一直居世界之首,其中薄皮甜瓜種植面積占比約70%,集中產區(qū)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地區(qū)(彭冬秀 等,2020)。河北省樂亭縣是我國北方地區(qū)最大的設施薄皮甜瓜(香瓜)生產基地,目前生產應用的甜瓜品種以高產性狀為主,風味品質常被忽視。而且隨著薄皮甜瓜生產的區(qū)域化發(fā)展,病蟲害發(fā)生日益嚴重,品種抗性弱、品質差、商品性狀下降、不耐貯運,皆影響甜瓜的銷售市場(孔維萍 等,2021)。唐山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西甜瓜育種團隊以優(yōu)質、早熟、耐貯運為育種目標,采用質子束(H+)處理,育成了早熟薄皮甜瓜一代雜種唐甜11 號。
母本ZS875632 是2009 年以新軍屯小白瓜與韓國品種白斯特雜交后經6 代自交選擇獲得的自交系Z410 為母本,以白糖罐與臺灣蜜世界雜交后經6 代自交選擇獲得的自交系ST9 為父本,雜交經8代自交、定向選擇獲得的穩(wěn)定自交系。早熟,全生育期65~70 d(天),果實發(fā)育期25~27 d(天),子蔓、孫蔓均可結瓜,果實圓形,果皮白色,果肉白色,瓤橘紅色,肉厚2.5~2.7 cm,肉質細嫩、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5%。父本XR12-132156是2012 年對豐南謝花甜與甘肅武威地方品種華銀雜交后經6 代自交選擇獲得的自交系XR12 進行質子束(注入能量為8 MeV,注入劑量為100 C)處理,經7 代自交、定向選擇獲得的遺傳性狀穩(wěn)定的自交系。早熟,全生育期61~65 d(天),果實發(fā)育期25 d(天)左右,子蔓、孫蔓均可結瓜,果實圓形,果皮白色,果肉白色、香脆,肉厚2.2~2.5 cm,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0%。
2014 年8 月試配雜交組合,2014 年12 月至2015 年7 月在本院試驗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組合ZS875632 × R12-132156 表現(xiàn)突出,定名為唐甜11 號;2015—2016 年進行區(qū)域試驗,2016—2017年進行生產試驗;2020 年6 月通過農業(yè)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 甜瓜(2020)130205。近年來,該品種已在河北、山東、吉林、遼寧等地累計推廣2 000 hm2。
2014 年12 月至2015 年7 月在本院試驗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栽培方式分別為日光溫室、大棚、露地,分別以當地主栽品種香瑞金典、綠寶石以及國家區(qū)域試驗對照品種唐甜2 號為對照。日光溫室栽培,12 月4 日育苗,翌年1 月11 日定植,吊蔓栽培,3 月6 日始收,4 月11 日采收結束;大棚栽培,3 月2 日育苗,4 月8 日定植,吊蔓栽培,6月3 日始收,7 月8 日采收結束;露地栽培,3 月25 日育苗,5 月3 日定植,爬地栽培,6 月18 日始收,7 月20 日采收結束。隨機區(qū)組設計,3 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0 m2;定植株距40 cm,行距100 cm,子、孫蔓坐瓜,第8~12 節(jié)留瓜,人工輔助授粉,每株留3~5 個瓜,植株25~30 片葉時摘心。試驗結果表明(表1),唐甜11 號日光溫室、大棚、露地栽培每667 m2產量分別為6 097.9、4 993.7、3 027.0 kg,分別比對照香瑞金典、綠寶石、唐甜2 號增產16.27%、8.02%、19.67%,差異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3%~15.3%,商品瓜率98.5%~99.5%,均高于相應對照。
表1 唐甜11 號品種比較試驗結果
2015—2016 年在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樂亭鎮(zhèn)韓坨、灤縣小馬莊鎮(zhèn)西曬甲坨、豐南區(qū)大齊鄉(xiāng)小長春進行區(qū)域試驗,栽培方式分別為日光溫室、大棚、露地,分別以香瑞金典、綠寶石、唐甜2 號為對照。日光溫室栽培,10 月14 日育苗,11 月21 日定植,吊蔓栽培,翌年2 月13 日始收,3 月22 日采收結束;大棚栽培,1 月16 日育苗,3 月2 日定植,吊蔓栽培,4 月18 日始收,5 月23 日采收結束;露地栽培,3 月17 日育苗,4 月25 日定植,爬地栽培,6 月5 日始收,7 月13 日采收結束。隨機區(qū)組設計,3 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00 m2;定植株距35 cm,行距70 cm,子、孫蔓坐瓜,第8~12 節(jié)留瓜,每株留3~5 個瓜。試驗結果表明(表2),唐甜11號日光溫室、大棚、露地栽培每667 m2產量分別為6 564.2、4 905.1、3 475.0 kg,分別比對照香瑞金典、綠寶石、唐甜2 號增產22.75%、12.96%、14.57%,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3%~15.2%,均高于相應對照。
表2 唐甜11 號區(qū)域試驗結果
2016—2017 年在河北唐山、山東臨沂、湖南邵陽進行生產試驗,栽培方式分別為大棚、露地,分別以當地主栽品種翠寶、唐甜2 號、脆梨為對照,試驗面積1 500 m2以上,不設重復,田間管理依照當地種植習慣。試驗結果表明(表3),唐甜11 號大棚栽培每667 m2產量5 231.7~5 365.3 kg,比對照翠寶增產12.89%~14.13%;露地栽培每667 m2產量2 867.3~3 524.9 kg,比對照唐甜2 號增產10.29%~11.99%,比對照脆梨增產2.33%~3.68%。
表3 唐甜11 號生產試驗產量結果
2016 年在本院霜霉病、白粉病鑒定圃進行田間抗病性調查,采用5 點取樣法,每點取相鄰2 株的全部葉片,3 次重復,病情分級標準分別參照NY/T 1857.2—2010 和NY/T 1857.1—2010。結果表明,唐甜11 號白粉病、霜霉病病情指數分別為18.67、38.52,抗性強于對照唐甜2 號(白粉病、霜霉病病情指數分別為38.67、42.96)。
2016 年進行品質測定,唐甜11 號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3%,均高于對照唐甜2 號(中心、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別為14.2%、9.0%)。
唐甜11 號為早熟薄皮甜瓜一代雜種,全生育期65~72 d(天),果實發(fā)育期30 d(天)左右;植株生長勢較強,子蔓、孫蔓均可結瓜,坐瓜率高;果實圓形,果皮白色,成熟時覆黃暈,果肉白色,瓤橘紅色,果肉厚2.5 cm 左右,肉質細嫩脆爽,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3%;平均單瓜質量0.45 kg,每667 m2產量2 600 kg 左右,田間對霜霉病、白粉病的抗性強于對照唐甜2 號,適合河北薄皮甜瓜產區(qū)春季種植。
河北地區(qū)早春栽培2 月上旬至3 月上旬定植,選擇前茬非瓜類作物的地塊,要求肥力中等、保水性好,以沙壤土為佳。深耕整地,每667 m2施用800~1 200 kg 商品有機肥、100 kg 生物菌肥、50 kg 撒可富復合肥(N∶P2O5∶K2O = 17∶17∶17)。建議采用貼接法嫁接,設施栽培種植密度為3 000~3 300 株 · (667 m2)-1,露地栽培種植密度為1 600~2 000 株 · (667 m2)-1。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全生育期每667 m2用水量99 m3、施氮量8.3 kg、施磷量2.9 kg、施鉀量13.1 kg,分別在伸蔓期、坐果期和膨瓜期追施。采收前7 d(天)停止?jié)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