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選自《科學史十五講》,是高中教材中為數(shù)不多的兼具文理屬性的文本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高中語文教師通常認為科學史就是講科學的歷史,因而在無法第一時間意識到該文本的教學價值。但事實上,科學史本身有著科學和歷史的屬性。如果從語文的角度來認識其中的文章,可以看到其知識性的一面;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其中的文章,則會自覺地將相關內容與具體的科學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而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其中的文章,又會看到其中的歷史表述以及歷史研究方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提出了跨學科教學的概念,這一概念在基礎教育領域得到了強烈的反響,很多學科的教師都進行了跨學科的嘗試。如果將語文文本解讀放到跨學科視角之下,會有怎樣的新發(fā)現(xiàn)呢?借助《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筆者對此進行了初步的探究。
相較于傳統(tǒng)的文本解讀思路,在跨學科視角下進行文本解讀,顯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特征??鐚W科視角即是帶著不同的視角研究同一個對象,而對于語文學科來說,跨學科視角下的研究對象自然就是課本中的課文,又或者是課本之外的文本。這里應當存在兩個層次:一是跨學科視角下面向文本的獨立解讀;二是將跨學科視角下文本解讀的結果進行融合。這兩個解讀層次存在從分到總的關系??鐚W科視角下的文本解讀,可以視作是語文視角下文本解讀向其他學科的延伸,這與文本解讀的多元性高度一致,只是領域有所拓寬。
對于《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這篇課文而言,語文教師首先選擇的視角當然是語文學科視角。有學者認為,解讀這篇課文的關鍵是在具體語言情境中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先賢“求真求實”的精神,并由篇及類,探究自然科學論著的表達方式和寫作目的,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力。[1]這是一個較為宏觀的認識。文中的科學先賢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審美鑒賞、文化傳承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如果能夠讓學生解讀出求真求實的精神所在,那語文視角下的教學目標也就達成了。但從跨學科視角出發(fā),對該文章教學價值的挖掘顯然不能僅滿足于此。教師不妨再從科學與歷史的角度對該文章進行簡單梳理。
從科學的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介紹了科學演變的一段歷程。無論是西方的哥白尼日心說與托勒密地心說的曠日持久爭論,還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史上的渾蓋之爭,本質上都是人們對天地關系認識的演變。而中國人很早之前形成的關于宇宙“天圓地方”的認識,與托勒密的地心說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本質上又有相通之處,即人們總是基于自己的觀察和想象,去構建世界的樣子。也就是說,從科學方法論(這個時候的科學概念與近代科學有著明顯的不同,這里不展開闡述)的角度來看,兩者存在共性,即對天地關系的認識本質上是思辨的結果。該認識如果只是從課文文字層面去理解,不從科學演變的角度來分析,是無法得出的。
再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教師必須認識到科學史有多種編寫方式,如以內容為主線,或以時間為主線等?!短煳膶W上的曠世之爭》重在內容,時間主線相對隱性。因此,一般情況下,讀者在解讀該課文時直接感知到的往往是相關的內容。這對于科學普及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筆者認為對該課文的解讀不應只滿足于科普。原因在于,如今的學生有較多的渠道獲取相關的知識,且文本的篇幅足以讓學生在閱讀時感到疲憊,進而浮光掠影式地閱讀,最終難以實現(xiàn)科普的目的。因此,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章解讀的時候,能夠適當凸顯時間的主線,就能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有更為清晰的歷史感,這自然有助于學生認識到人們的觀念是如何從思辨走向科學的。
上面已經(jīng)強調,跨學科視角下的文本解讀,最終的落腳點應當是跨學科解讀觀點的融合。也就是說,教師要將不同學科視野下的解讀結果融合到一起,為學生的文本理解提供服務。其實做到這一點并不困難。作為語文教師,首選的解讀視角當然是本學科視角,這也是學生熟悉的語文學習視角,自不必贅述。而后,教師要做的是將跨學科視角下的結論,融入已有的解讀結果中來。在進行這一努力的時候,有效的做法是從文本當中選取相關的關鍵詞句,然后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比如,文中提到哥白尼與托勒密的宇宙觀(即上面所說的天地觀念),又提到古代中國的宇宙觀,教師可據(jù)此提出問題:古今中外關于宇宙的認識,經(jīng)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這種演變過程背后又有哪些科學思想方法?這兩個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并不突兀。經(jīng)由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自然會從時間與科學的角度進行思考,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并將結論與語文視角下的解讀結果融合在一起進行理解。
進行跨學科文本解讀,不僅是呼應課程標準的需要,本質上也是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要。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四個要素,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由于教學習慣以及應試導向等原因,這些核心素養(yǎng)要素的落地通常都是在語文學科的視角內進行的。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日常的教學與評價,對象都是語文學科特征顯著的文本。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這篇課文的獨有價值則更能凸顯。
實際上,早有研究者指出,自然科學論著的閱讀,是追求全面發(fā)展的必修課程,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科學史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教育價值與社會價值體現(xiàn)在哪里?首先就體現(xiàn)在學生對文中科學知識的理解,沒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基礎,其實是難以讀懂本文的;不從歷史維度去梳理其中的內容,那也是難以理解本文內涵的。在大學的課程中,科學史往往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如果教師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打好相關基礎,那學生將來即使不選擇科學史課程,也能夠從科學與歷史維度對科學文本進行解讀。從這個角度來看,在跨學科視角下對文本進行解讀,存在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