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瑩
情緒智力是認識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并利用這些情緒信息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的能力,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情緒智力,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嬰兒就能通過一些細微的面部表情表達自己的生理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很快就能擁有讀取表情的能力。
擁有較高的情緒智力是個體開展人際交往和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條件。3~5歲是幼兒理解情緒和習得控制情緒技能的重要時期,是幼兒情緒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和諧的家庭氛圍能夠為幼兒提供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有助于幼兒情緒智力的健康發(fā)展和情緒管理能力的形成。因此,家長要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自由的、活潑的家庭情感氛圍,帶領幼兒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學會覺察、表達、調控情緒,以提高幼兒的情緒智力。
一、情緒智力概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心理學家巴昂首創(chuàng)了“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這一術語,他認為情商是人們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情緒能力與社會能力。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心理學家梅耶和沙洛維提出了“情緒智力”(Emotioanl Intelligence)這一概念,他們認為情緒智力是個體感知、理解、表達和調控情緒的一種能力。之后,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將情商概括為五個方面的能力,即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在該書中,他拓展了梅耶和沙洛維提出的情緒智力的概念,并認為情緒智力不僅是指人們認識、理解、表達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還包括感知、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讓人們通過共情和調節(jié)自身情緒來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情緒智力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與理解他人的情緒,更好地管理與調節(jié)自身情緒,從而提高自己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情緒智力強的人能夠更好地覺察及管理自我情緒,更好地理解和回應他人的情緒。
二、家庭教育對幼兒情緒智力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一)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即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這是家庭情感氛圍的重要構成要素。親子關系是孩子成長中首先接觸到的人際關系,會影響孩子往后的情緒智力。若親子關系不和諧,孩子的情緒識別與控制能力就可能會較弱。家庭環(huán)境在幫助幼兒獲得情緒認知和調節(jié)情緒上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在早期缺乏與照料者的積極互動,幼兒將很難適應社會關系并進行良好的社會交往。
例如,為了研究母親的情緒和孩子情緒的關系,心理學教授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情緒實驗“靜止臉實驗”。實驗剛開始,媽媽與孩子積極互動,孩子笑得很開心。突然,無論孩子做什么動作媽媽都面無表情,不再回應孩子。孩子逐漸意識到不對勁,變得有些不知所措,努力做出各種動作,試圖得到媽媽的熱情回應,但是媽媽仍然面無表情。慢慢的,孩子感到無助和痛苦,最后崩潰大哭。而當媽媽恢復正常狀態(tài),繼續(xù)熱情回應孩子后,孩子的情緒也很快恢復,變得穩(wěn)定。實驗中,在媽媽面無表情、對孩子沒有回應的這段時間里,孩子的內心是害怕與緊張的,體內壓力激素急劇增加。該實驗表明,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安全感和情緒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二)父母情感關系
除了親子關系,父親與母親之間的關系是家庭情感氛圍的另一重要構成要素。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是幼兒心理與行為發(fā)展的主要途徑,幼兒主要通過觀察和模仿學習知識、獲得經驗。家長之間互敬互愛、和睦相處,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能為孩子感知情緒、表達情緒、處理情緒提供榜樣,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于促進幼兒情緒智力的發(fā)展。
三、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情緒智力的策略
研究表明,遺傳基因雖對人類管理和控制情緒的能力有一定的影響,但后天的培養(yǎng)和干預起著關鍵的作用。根據(jù)大腦發(fā)育與可塑性的相關知識,越早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會發(fā)展得越好。因此,家長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正確引導孩子,培養(yǎng)他們的情緒智力,為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提供助力。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物質環(huán)境
家庭功能理論認為,家庭應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滿足其生理、物質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家庭物質環(huán)境包括居住環(huán)境、活動空間、生活設施等。整潔有序、寬敞明亮的活動空間,適宜的圖書及玩具,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為幼兒學習管理和調節(jié)自身的情緒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能夠使幼兒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因此,家長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物質環(huán)境,投放能夠吸引幼兒注意力的玩具和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促使幼兒有目的地開展活動,讓幼兒在閱讀圖書與游戲過程中獲得與情緒有關的基礎性知識,為幼兒情緒智力的發(fā)展提供助力。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
在親子關系方面,家長要避免溺愛與忽視兩種極端,良好的親子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的。相關研究表明,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表現(xiàn)得更為積極、自信獨立、樂觀向上,對社會有更好的適應性。因此,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避免情緒化的表達,如在自己高興時對孩子笑臉相迎、在自己難過時對孩子莫名其妙發(fā)脾氣。在孩子犯錯時,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待情緒穩(wěn)定以后再去處理事情與解決問題。在孩子發(fā)脾氣時,家長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達情緒的需要與方式,然后了解孩子發(fā)脾氣的真正原因,以理智的方式獲取孩子的信任。待孩子情緒穩(wěn)定之后,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并讓孩子了解更多解決問題的方式。
例如,面對孩子哭鬧,不想去幼兒園,一位母親并沒有指責,而是耐心地聽完孩子的哭訴,然后告訴孩子他可以選擇不去幼兒園,但需要全天幫忙做家務。在得知可以不去幼兒園后,這個孩子便愉快地答應了媽媽的條件。第二天,這位母親就要求孩子承擔各種家務。剛開始,孩子表現(xiàn)得特別興奮,但這種興奮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孩子很快就覺得累了,并表示“我想去幼兒園了”。
大多數(shù)家長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在遇到這種情況時,部分家長會直接指責或打罵孩子。而上述案例中的媽媽沒有并指責或打罵孩子,也沒有選擇勸說,而是選擇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后采用實際行動促使孩子改變想法。家長的言行舉止,特別是情緒的處理,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長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確保孩子不被情緒困擾和影響,促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三)積極開展情緒教育
有人說,家長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服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孩子想到家長時,他們的內心會感到溫暖、充滿力量,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更多的人生樂趣,掌握人生主動權。
家長應幫助幼兒了解和認識情緒,這是促進幼兒情緒智力發(fā)展的第一步。如果家長經常與幼兒一起談論情緒,幼兒識別情緒的能力就會提高。久而久之,幼兒就能準確地認識自己與他人的情緒。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認為,身體的感覺是個體情緒體驗的基礎,如臉紅、心跳加速、手抖握拳、發(fā)汗等身體變化就是生氣的征兆。對此,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談論“生氣”這一情緒,讓孩子了解生氣時會有什么樣的身體反應,還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一些關于生氣的詞匯。在此基礎上,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借助一些不好的語言或者行為發(fā)泄不良的情緒,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在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基礎上,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認識他人的情緒、意圖等,讓孩子對他人的社會行為有正確的認識,并習得一定的社會技能,學會根據(jù)相應情境做出恰當?shù)那榫w反應,用適宜的方式解決問題,進而發(fā)展社會交往行為。家長要幫助幼兒學會用適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具體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通過語言與非語言方式,讓孩子掌握適宜的情緒表達方式。
一是適宜的語言表達。幼兒階段是個體情緒理解能力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開始掌握情緒詞匯。家長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主動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關愛,促使孩子模仿自己表達情緒的正確方式。當孩子用不當?shù)姆绞奖磉_情緒時,家長要及時用合適的語言告訴孩子自己當下的感受,同時引導孩子用適宜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家長還可以與孩子一起閱讀與情緒表達有關的繪本,引導幼兒識別繪本中人物的各種情緒,并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身的感受,幫助幼兒認識情緒,促進他們的語言表達,提高幼兒的情緒智力。
二是適宜的非語言情緒表達。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參與跑步、打球、游泳、爬山等活動,幫助孩子控制情感沖動、調節(jié)消極情緒。家長也可以鼓勵幼兒將自己的難過、生氣等情緒用畫畫的方式表達出來,并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內容。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多參與同伴合作游戲,引導他們更好地與同伴合作,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合作意識,從而提高孩子的情緒智力。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