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
走進全國道教名山巍寶山,總有一株或幾株植物經(jīng)風歷雨,卻茂盛嬌艷,靜靜陪伴著古老的道觀殿宇,用它們年復一年的成長與之融合為獨屬巍寶山的亮麗風景。
初春,玉皇閣中的白玉蘭還沒長出綠葉,白色的花朵已經(jīng)在枝頭綻放。無法查證是什么年代以及誰人栽種的,彎曲婀娜的枝干,傘狀的樹蔭,斑駁的樹皮,就足以知道已是玉蘭中的老者。不知是山中清新的空氣,還是道觀仙家的靈氣,雖說是老者,但開起花來絲毫沒有老態(tài),花大如碗,花瓣肥碩,一樹的花朵仿佛同時被春風吹醒,白色花朵立滿枝頭。在斗拱古樸、木雕精美、飛檐翹角的道觀古建映襯下,更加凸顯了玉蘭的雪白。道觀仿佛是一位博學的智者,沉穩(wěn)篤定,殿前的玉蘭則是一位云游的高人,隱逸淡然。雙方不期而遇,互相欣賞,互相敬仰,在談論著一直說不完的話題。站在樹下,仰頭觀看,高遠湛藍的天空為底色,深棕靈動的枝干,潔白的花朵,顯得格外雅致,那不就是畫家筆下的佳作。玉蘭不管是從花名還是本身都是惹人喜愛的植物。有“皎皎玉蘭花,不受緇塵垢”的清新脫俗,更有“綽約新妝玉有輝,素娥千隊雪成圍”的高潔優(yōu)雅,伴著這些美麗的詩句,巍寶山玉皇閣的那株古玉蘭更是美得獨特。
山中靈官殿里的那株古山茶,是最負盛名的。早在編寫于民國初年的《蒙化志稿》中對其就有記載。古山茶品種為桂葉銀紅九心十八瓣,屬云南山茶中的名品。據(jù)說這棵山茶被駐殿道人種植于明代,樹高18.43 米,曾被認定為最高山茶。之后,經(jīng)國際茶花學會的國內(nèi)外園藝界知名專家鑒定,一致公認這株古山茶是世界最高的山茶花樹。粗壯筆直的樹干,樹冠高入云天,春天滿樹花開,異常紅艷,遠遠望去,仿佛像飄在天空中的一朵紅云。此景被列為巍寶山八景中的“山茶流紅”一景。一個“流”字,用得絕妙,生動描繪了樹高花多且艷,充滿靈動。到春節(jié)前后,古山茶花次第開放,重重疊疊的花瓣包圍著9 個花蕊。這時,每一朵花都成為一個圓滾的花球,顯得花朵更大花色更艷。深粉紅的花瓣、嫩黃的花蕊,在油綠葉子和藍天白云的襯托下,分外嬌艷。植于深山中的古山茶,在道人種下時肯定沒有想到會長成現(xiàn)在高聳的樣子,如果道人穿越回來,定會仰頭驚嘆生命向上生長的力量。靈官殿中的古山茶,不知是耳濡目染,還是花樹已具有靈性,生長的模樣和殿宇高度契合。靈官是道教諸仙執(zhí)掌公平正義的神仙,手執(zhí)鋼鞭,懲惡揚善。而殿前的這株山茶,樹干筆直,不偏不倚,一直向上,直到頂部才開枝散葉,在與殿宇共生共存的過程中,仿佛學到了靈官的剛正不阿,具備了靈官的氣質(zhì)。
到巍寶山,一定還要到文昌宮看看百年桂樹。在文昌宮的大門正中,懸掛有一塊匾額,上書“龍池桂闕”4 個大字,點明了文昌宮在擴建為道觀前是當?shù)匕傩涨笥昙例埖牡胤?。正殿供奉著文昌帝君,帝君所居處即名桂香寶殿。明末清初,擴建道觀,在建蓋好大殿后,道人們不忘種植上桂樹,營造桂香寶殿的真實環(huán)境。文昌帝君為道教中掌管功名祿位的神仙,也是崇教興文的化身。桂樹依據(jù)開花時的花色,分為金桂、銀桂、丹桂,丹桂屬桂樹中的上品。故名思義,金桂花朵為黃色,銀桂花是乳白色,而丹桂則是桔黃色。而眼前的,文昌宮前的這株老桂樹就是丹桂。正殿建于兩米高多的石砌臺基上,桂樹植于臺基下,樹高10 來米,狀如大傘,會在8 月開花,香氣悠遠。登山累了,到龍池之上的文龍亭里小憩,一抬眼便看到了繁茂的桂樹生機盎然。若花開時節(jié),肯定飄著一縷桂香沁人心脾。有了古樸典雅的古建筑和文昌帝君的傳說故事,此處的桂花香比其他地方的桂香多了幾分文化氣息,也讓人多了幾分對文化的聯(lián)想與向往。登巍寶山一定要到文昌宮賞桂樹聞桂香,將縷縷花香收集于胸、珍藏在心,在工作中、生活中勇于折桂。
到巍寶山定要到青霞宮賞花悟道。巍寶山青霞宮中有一種花為山中獨有,此花名為蝴蝶戲珠花。在青霞宮的正殿兩側(cè),分別各有一株蝴蝶戲珠花,5 月時,花開如雪,煞是好看。也有人因喜愛其花進行扦插繁育,但終因其對栽種環(huán)境的挑剔,沒看到在其他地方有此花開放。蝴蝶戲珠花翠綠的葉子呈寬卵形,葉脈明顯,很有立體感。幾片綠葉陪襯著一個花序,五六朵形似蝴蝶的白花在花序外圍,圍住高出花朵的花蕊。一個花序挨著一個花序,滿樹的花序,就是滿樹的“蝴蝶”。遠遠看去,像是無數(shù)的白蝴蝶落在樹上,又像是冬日下雪時覆蓋在枝頭的白雪。踏著盤山而上的青石板游巍寶山,走進被郁郁蔥蔥的植物合圍的青霞宮,拾級而上,行至正殿,白雪般的蝴蝶花讓登山的疲憊、夏日的炎熱瞬間消散。此時不敢大聲說話,生怕驚飛了滿樹的蝴蝶,內(nèi)心也如眼前的古建筑般沉靜。青霞宮供奉的是道家的鼻祖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留給世人五千言,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知者明”等等看待事物和自身的樸素哲學道理給人們提供了認知事物的方法,從古至今,《道德經(jīng)》對人們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國學經(jīng)典散發(fā)著永恒的魅力,給當代人以不斷探尋世界、探尋希望的啟迪。而蝴蝶戲珠花的花語恰恰是:希望與永恒。
巍寶山的道觀內(nèi)有兩株梅。一株在巍寶山山頂?shù)亩防验w,另一株則種于后山的培鶴樓。在斗姥閣正殿的一側(cè),一株枝干彎曲飄逸的梅樹成為道觀的風景。梅樹不高,種植年代不算老,花開時節(jié),香氣四溢。正殿圓明閣,出閣架斗,檐角高挑,檐角下的風鈴隨風叮當作響,旁逸斜出的梅枝與檐角、風鈴相映成趣,總會成為游客鏡頭前的入框美景。培鶴樓的古梅只存在于關于巍寶山的記載中。培鶴樓古梅屬巍寶山八景中的一景,《巍寶山志》記載:“在培鶴樓前,曾有古梅一株,軀干彎曲猶如百歲老人,枝條悠長嫩綠,年年抒臂婉秀,數(shù)百年不枯。開花時,花大如銅錢,白似飛雪,香飄四溢,光彩照人?!蹦菓撌窃鯓右恢昝?,是哪一位道士懷著怎樣的心情種下,在梅樹下付出怎樣的辛勞,發(fā)出了幾多有關梅的感慨?一系列的問題不禁從我的腦海掠過。是不是受到北宋著名隱逸詩人林逋或是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千古詠梅絕唱的啟發(fā),身居培鶴樓也學其種梅愛梅,以培鶴樓梅花相伴,在遠離喧囂的高山,在青燈古佛前尋一絲情趣。梅樹在此地肯定是神清骨秀,仙風道骨,傲視風霜,不僅為培鶴樓增加了一道風景,更為道人增加了愛梅的知音和清修枯燥生活的一抹亮色。清乾隆乙酉舉人郭恒山任麗江府訓導時,曾慕梅來游,寫出“短砌長欄疏影連,垂垂深倚鶴樓煙。山中誰似林和靖,消受寒香六十年。”的好詩。
走進巍寶山,請一定放慢腳步,細細欣賞道觀古建,并慢慢品味殿宇中的花樹,欣賞不同季節(jié)下的巍寶山美景,感受花景與文化的融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