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梅
(赤壁市高新區(qū)幼兒園,湖北赤壁 437300)
相關研究證明,在學齡前階段,每個人在心理層面都會發(fā)生一些變化。身心愉悅的環(huán)境能夠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反之,就會影響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甚至會對其一生造成不可治愈的傷害。為此,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需要引起學校和家長的高度重視。本文將從學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含義、影響學前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目前學前教育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學前教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四大方面來進行深入剖析。
在不同的年齡段中,人具有不一樣的心理特征。對于學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含義,筆者整理了四點,分別是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情緒情感。
對于自己的態(tài)度和認知,可以分為多個內容,其中包括自我調節(jié)、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評價、自我體驗等。幼兒在2歲半到3歲之間,會將自己的名字用“我”代替,這是一種改變,表明幼兒已經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識。幼兒在三歲以后會漸漸知道自己的能力、年齡、需要、喜好,甚至能明白自己與周圍的人和父母的關系,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社會角色意識和性別意識。幼兒在五歲后,所形成的性別角色意識會更加明確[1]。
學前階段的幼兒雖然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自我評價功能,但是同時還具有多種特點,包括情緒性、被動性、表面性、依賴性以及局限性。與此同時,幼兒往往會有很強烈的主觀情緒評價色彩,思維邏輯性不足。
學前教育幼兒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力,需要成年人引導和支持他們的行為過程。幼兒在三歲的時候,對于成年人的要求,僅僅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幼兒在四歲的時候,在成年人采取強制性措施下,才能夠對自我行為進行控制和約束。幼兒在五歲和六歲的時候,為了獲得嘉獎,會對自我行為進行有意識的調節(jié)和控制[2]。
幼兒在三歲以后會對自我情緒進行談論和表達,不僅如此,他們還能夠對他人的情緒體驗進行了解。三歲以后是幼兒發(fā)展情感情緒的重要階段。在幼兒認知社會的時候,開始了解他人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感是其主要內容。幼兒會越來越主動地表達他人情感和自我情感,還能積極主動地與伙伴交流,并適應校園生活。在成年后,人的人際交往能力會變強,能夠對各種矛盾沖突進行合理處理[3]。
影響學前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筆者整理了四點,分別是提升生活水平所帶來的負面反應、留守兒童缺乏正確指導、幼兒壓力過大、幼兒性格孤僻,本章將逐一進行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飛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高。一些家長會盡可能地對幼兒的需求進行滿足,就算有些需求超出了家庭承受的范圍,家長也會想盡辦法滿足。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在社會環(huán)境方面,還是在客觀條件方面,幼兒都會產生一系列錯誤認知[4]。
一些學前兒童的父母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工作,為生活所勞累,在日常照顧孩子方面,缺少足夠的關愛和呵護,甚至很多孩子是在爺爺奶奶等親人的照料下長大的,這些孩子我們統(tǒng)稱為留守兒童。在留守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會忽視許多重要的問題[5]。幼兒在老人的呵護下會得到很多疼愛,很多老人溺愛幼兒,無論幼兒的要求有多么無理取鬧,老人都會盡可能地去滿足,從而對幼兒獨立人格和精神的發(fā)展產生了嚴重阻礙[6]。
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公民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社會開始逐漸普及大學學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家長會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孩子在家長期望值急速膨脹的條件下,會被動地接受學前的一系列知識灌輸,而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由于沒有家長的監(jiān)管,孩子就會無法控制自我行為,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7]。
目前,一家一個孩子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這就導致獨生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存在缺少玩伴的問題,獨生子女與同齡兒童缺乏溝通和互動。在學齡前階段,許多幼兒會經常把玩各種數(shù)碼產品,包括電腦、手機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性格方面,幼兒會越來越孤僻,還會抗拒與陌生人交流,嚴重影響了幼兒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對于學前教育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筆者整理了兩點,分別是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待加強和教育觀念有待更新。
目前,在學前教育中,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新生的師資力量不足,并且幼兒教師難以深入分析和了解幼兒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特征,更沒有針對幼兒出現(xiàn)的心理特征制訂有針對性的處理方案,無法有效干預和預見學前幼兒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因此,對于學前教育來說,學校需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從而對現(xiàn)階段不合理的教育情況進行完善,保障家長和教師能夠充分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
現(xiàn)階段,國家十分重視學前教育中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與此同時,國家也發(fā)布了相關文件,規(guī)劃了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但是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依舊沒有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最為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是:在主觀層面,針對學前教育中的幼兒,幼兒園十分注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在實際教育中,幼兒園并沒有嚴格按照學前幼兒的心理健康需求,積極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要求。究其原因,在思想層面上,幼兒的家長以及幼兒的教師沒有達成統(tǒng)一共識,從而缺乏一定的實際行動力。心理健康問題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并不能反映幼兒的思想品德,而是對幼兒各個方面的系統(tǒng)反映。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幼兒園會混雜這些內容,難以科學合理地分析幼兒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如此,針對每位幼兒的特殊性,一些幼兒教師的意識和認知都不足。在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期間,幼兒教師無法做到因材施教。
針對學前教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筆者整理了三點,分別是應用積極的教育方法、從幼兒的角度處理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家庭和幼兒園共同加強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教師可以通過使用積極的教育方法來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指引。由于學前兒童尚處于幼兒時期,缺乏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引導幼兒的時候,幼兒教師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幼兒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引導教育時,積極的教育方法指的是肢體語言的豐富性、面部表情和語氣的夸張性。幼兒教師運用積極的教育方法后,幼兒會對教師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直觀的體會,這種方法能增強教育的引導性,推動幼兒健康心理的建設。
幼兒教師在為幼兒開展引導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人格建立的完善性。在幼兒做錯事情的時候,幼兒教師可以假裝嚴肅起來,讓幼兒明白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在幼兒做對事情的時候,幼兒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幼兒明確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與此同時,教師要為幼兒樹立自信心,這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不僅如此,幼兒教師在教育幼兒的時候,要讓幼兒學會對自我的情緒進行控制,例如,在發(fā)生打架或者是爭執(zhí)的時候,幼兒教師要耐心地傾聽幼兒說明整個事件的經過,而后及時告訴他們哪里是對的、哪里是錯的,推動他們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8]。
幼兒教師在為幼兒開展引導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造邏輯思維環(huán)境,要確保環(huán)境的簡易性,不可難度太高,而后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判斷做出相應的選擇。與此同時,在選擇期間,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不僅要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且要為他們實現(xiàn)目標創(chuàng)造機會,從而增強幼兒的自信。不僅如此,幼兒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一定思維和邏輯的游戲,并在游戲中設置簡單的陷阱,增強游戲的邏輯思維性和娛樂性。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幼兒教師不可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而是要采取循序漸進、不斷引導的方法促使他們進行思考。這種方法能夠大大提高幼兒的參與感,并且幼兒在成功解決問題后,會有較高的成就感,有助于幼兒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
幼兒的年紀還太小,其想法是多變的。在幼兒與人交往時,幼兒教師要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觀念,友好地與伙伴交流和互動。例如,當兩個幼兒產生情感摩擦時,針對這類事件的處理,幼兒教師要第一時間就安撫幼兒的情緒,而后讓兩個幼兒依次說明自己當時的真實想法。幼兒教師要根據(jù)兩個幼兒的說辭及時展開評價,說明對與錯,最后讓兩個幼兒給對方道歉,并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教師在處理幼兒摩擦問題的時候,最終目的并不是要求兩名幼兒道歉,而是讓他們在明白是非對錯的同時,能清楚每個人都是獨立平等的個體,是需要互相尊重的。游戲是能夠聯(lián)系社會和幼兒的一種教學活動。在游戲期間,幼兒能夠將主動性發(fā)揮出來,展現(xiàn)自我情緒,放松身心,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
第一,針對幼兒以及幼兒家屬,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實施親子活動的方法讓幼兒家屬給予幼兒更多的關愛和陪伴,例如,開展親子閱讀娛樂活動。幼兒在閱讀繪本的時候,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有助于幼兒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不僅如此,閱讀繪本還能使幼兒發(fā)現(xiàn)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為此,在面對幼兒家屬的時候,幼兒教師可以多為其介紹一些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繪本,例如,《菲菲生氣了》《我好害怕》《猜猜我有多愛你》等。不僅如此,幼兒教師還可以開展親子運動娛樂活動,這項活動不僅能夠增進幼兒與家長之間的感情,而且能夠對幼兒的心理品質進行有效培養(yǎng),并提升幼兒的身體素質[9]。
第二,針對幼兒家屬,幼兒教師要告知他們,在教育幼兒的時候,要采用正確的方法來溝通。幼兒家長要細心、耐心地與幼兒溝通、交流,并在平日里以身作則,使自己成為幼兒心中的優(yōu)秀榜樣。家長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身上的美好品德,并多給予其鼓勵和表揚。
總的來說,幼兒園中的教育工作人員要使每名幼兒都能夠擁有強大、積極、樂觀的心理道德品質,這是他們工作的重點內容。為此,幼兒教師要采用多種教育方法,使幼兒擁有健康的心理,推動幼兒健康茁壯地成長。
總而言之,在現(xiàn)代教育中,心理健康問題是重要的內容之一。針對學前階段的幼兒來說,幼兒教師若不能有效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會嚴重阻礙他們的健康成長。對于學前階段的幼兒來說,幼兒園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園。不僅如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幼兒教師也是幼兒的家屬,在他們成長的路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針對學前階段幼兒的心理問題,幼兒教師要全面掌握和熟悉影響學前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提升生活水平所帶來的負面反應、留守兒童缺乏正確的指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幼兒會面臨較大的壓力,與老師同學缺乏互動,性格孤僻。幼兒教師要運用積極的教育方法,從幼兒的角度處理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加強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推動幼兒茁壯成長和全面發(fā)展,進而培養(yǎng)能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貢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