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
十多年前的暑期,我?guī)е敃r上小學的兒子經(jīng)赤峰前往錫林郭勒盟的東烏旗。車子在驕陽的護送下,沿著廣袤的草原公路行進8個小時后,終于到達了朋友張文學先生的屠宰場,也與在此等候我們的沈總等一行朋友會合。老張邊忙碌招呼遠來的客人邊安排宰羊煮肉,不大一會兒,一盆盆熱氣騰騰的手把羔羊肉端于桌上?!笆职蜒蛉狻笔莾?nèi)蒙古著名的民族傳統(tǒng)菜,用羊肉烹制而成,因羊肉塊大,就餐時須用手撕而食,故得名。極具民族特色,醇香味美。
老張介紹說錫林郭勒盟飼養(yǎng)的是蘇尼特羊,吃草原上的野生沙蔥長大,煮肉時不加任何調料,只需清水和一把鹽。果然,肉白湯清,鮮嫩無比,就連白煮的羊腸、羊肚、百頁等下水也毫無腥膻氣,蘸上碧綠的韭菜花醬和白蒜泥,唇齒留香,大快朵頤,印象極深。沒承想幾年后,錫盟政府在北京舉辦錫林郭勒盟羊肉推介會,媒體朋友輾轉找我助興,我盛情難卻,就現(xiàn)場做了一道“法式香草羊排”,是以細香蔥、百里香、迷迭香、牛至、薄荷等香草來為羊排增香,制作時我特意說明了“以草還羊”的理念,就是來自那次錫林郭勒盟之旅的體驗。這種西式的做法也很受歡迎。
雖然我國的羊肉資源非常豐富,各地都有不同的名品,尤其是在黃河流域的西部地區(qū),但羊卻是外來物種。據(jù)考古和分子遺傳學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家綿羊的祖先都源自近東地區(qū)的新月形沃地的野生綿羊、歐洲摩弗倫羊和安納托利亞野生綿羊,而伊朗地區(qū)的胃石野山羊則是現(xiàn)代家山羊的祖先。家羊有盤羊屬的綿羊和山羊屬的山羊兩個種,它們約在距今10000年前后被人類馴化,這些被馴化的家綿羊和山羊可能在距今約56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由西亞同小麥一道,通過史前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西北地區(qū)的。在黃河中游地區(qū)出土的綿羊的骨骼中,提取了綿羊的DNA,證明了羊來自西亞地區(qū)。
據(jù)動物考古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最早的家養(yǎng)綿羊出現(xiàn)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然后逐步由黃河上游地區(qū)向東傳播。而中原地區(qū)所知最早的山羊發(fā)現(xiàn)于距今約3700年前后的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
羊在人類早期文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羊的性情溫順,在我國古代常常被用于祭祀禮儀活動中,據(jù)《大戴禮記·第五十八》:“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先賢以“羊大為美”,因此羊成了美麗和吉祥的象征。商代的“四羊方尊”青銅禮器及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羊頭等都是以羊為祥瑞的造型。“三羊開泰”的祝愿之辭是由《易經(jīng)》卦象的變化引申而來,“跪羊反哺”寓意孝道文化,羊也是我國十二生肖動物之一。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羊文化至今仍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西來家羊的出現(xiàn),也標志著我國古代畜牧業(yè)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先民有了“六畜”的概念,羊就被列入其中。羊是草食性動物,不會與豬、狗等傳統(tǒng)家畜爭奪食物的同時,又能為人類提供多重產(chǎn)品的動物資源,如羊毛和羊毛制品可為人類提供御寒保暖的衣物材料,人們更喜歡鮮美的羊肉、醇厚的羊奶和羊奶制品等食物,為人們提供了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吨芏Y·天官》中記載:“春行羔豚,膳膏香”。《禮記·月令》也記有:“仲春之月”,“食麥與羊”。
秦漢以后,牛作為農(nóng)耕的家畜在禁殺之列,羊就成了主要的貴族化肉食。羊肉的吃法繁多,而最原始、最簡便,也是最美味的方法就是直接在火上炙烤。在漢畫像石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烤肉串圖”,生動展示出古人炙烤的場景。尤其是在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地區(qū)有很多羊肉食物的遺存,如在寧夏中衛(wèi)市常樂漢墓出土引人注目的漢代“羊肉串”,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羊肉串實物??狙蛉獯@種西域各民族的飲食風俗被國人吸收保持至今,現(xiàn)在仍然是大眾最喜愛的風味美食。
魏晉時期,隨著游牧民族南下,北方地區(qū)羊的地位逐漸上升;魏晉宰羊畫像磚記錄了當時人們殺羊取肉的場景。
至唐代時,羊肉普遍受到不同階層人群的青睞。在唐代著名的《燒尾宴食單》列舉的58種美饌佳肴中,就包括不少以羊肉為主的菜肴。
從宋代開始,羊肉成為宮廷御膳食材中的上品。上至北宋太祖趙匡胤,下到南宋名將韓世忠都對吃羊肉有很大的偏好。皇宮有“御廚止用羊肉”(只需用羊肉),“不登彘(豬)”的規(guī)矩。真宗時期御廚甚至每年“費羊數(shù)萬口”。在皇室的倡導下,嗜羊之風彌漫整個社會,并最終導致“尚羊”習俗的形成?!吧醒颉绷曀自谒未鐣男纬?,不僅是“尚簡”國策影響的結果,還與中國古代傳統(tǒng)羊文化緊密相連。同時,宋代烹飪技藝的高超也增添了羊肉食品的吸引力,而宋人對羊肉的藥用與養(yǎng)生價值的空前關注,則成為他們喜食羊肉的內(nèi)在動力,也是宋代飲食文化中一個十分獨特的現(xiàn)象。
元代蒙古人進入中原時仍然保持著游牧民族吃羊肉的飲食習慣,宮廷太醫(y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列舉“聚珍異饌”門,大約有70余種食物是以羊肉為主料或輔料的食方,占全書的十分之八。另有“食療”方61種,其中10種與羊肉有關。
羊在明代除去承擔朝廷祭祀角色外,還是日常宴用的重要肉食之一。到了清代,羊肉的吃法可以說是發(fā)揮到了極致,從乾隆爺下江南的飲食檔案來看,最著名的當數(shù)清朝宮廷的108道“全羊席”及“千叟宴”中的羊肉火鍋的出現(xiàn),再次促進了食羊文化的飛躍。清宮御膳“它似蜜”則是慈禧太后的最愛。而民間羊肉美食更是花樣繁多,舉不勝舉。美食家袁枚《隨園食單》中有:“全羊法有七十二種……”的記述。
醫(yī)食同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先人們在用羊來滿足口腹之需的同時,也不斷發(fā)掘出了羊肉的藥用功效。吃羊肉可以去濕氣、避寒冷、暖心胃、補元陽,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抗病能力十分有益。在北方最適宜于冬季食用,深受歡迎。東漢名醫(y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記有“當歸羊肉生姜湯”能治療血虛寒疝等疾?。幻鞔睦顣r珍在《本草綱目》中稱“羊肉甘熱無毒。食之肥軟益人,治療筋骨急強,虛勞益氣”。白切羊頭、水盆羊肉、蔥爆羊肉、涮羊肉、炸羊尾、扒羊肉條及羊雜湯、烤全羊等都是各地冬令食補佳品。
而在江滬、蘇北、徐淮及魯南等地區(qū)卻有“伏羊”,即入伏以后吃羊肉的習俗,并形成了“伏羊節(jié)”傳統(tǒng)。三伏天反季節(jié)的“食羊”看似與羊肉的祛風驅寒功效格格不入,實際上伏天食羊可以使寒熱互補、陰陽平衡,有益氣補虛、強身健體之功效。這種習俗由來已久,《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漢書·楊惲傳》也有:“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羊炰羔,斗酒自勞”的記載。夏日氣候濕熱,人們食欲減退,體內(nèi)積熱,在這樣的時候吃上一碗美味的羊肉,不僅使人胃口大開增強食欲,同時也能促人發(fā)汗,以熱制熱,驅散體內(nèi)濕毒,補虛健體,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夏天吃羊肉有“冬病夏治,以毒攻毒”的效果。因此在民間有“冬吃羊肉賽人參,春夏秋食亦強身”之說。
在江蘇徐州伏天食羊,據(jù)說是繼承彭祖“羊方藏魚”之遺風;山東臨沂千年以來流傳一首民謠“六月六,吃羊肉”;魯南有“夏天吃伏羊,健康又壯陽”的民諺。而安徽蕭縣伏羊宴習俗被評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中文羊字是統(tǒng)稱。在動物分類學上有山羊和綿羊,且差距很大,在很多語言中有不同的對應詞匯。如英語的山羊是goat,綿羊是sheep;法語的山羊是chèvre,綿羊是mouton。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羊。在我國食用羊的品種繁多,綿羊的品種就有31種,山羊竟達43種,其中也不乏名品。如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羊、寧夏鹽池灘羊、甘肅夏河甘加藏羊、青海海東民和羊、山西右玉羊、陜北佳縣羊、新疆昌吉木壘羊、四川巴中南江山羊等。由于家鄉(xiāng)情感和飲食習慣等原因,各地人都自夸本地的羊肉最鮮嫩、最肥美。
羊肉品質的優(yōu)劣,首先取決于品種,如綿羊肉優(yōu)于山羊肉。除此之外,還與生存環(huán)境和飼料有關。通常是以鹽堿地散養(yǎng)小型羊為最佳,其次是在水草好的田間生長的大尾羊。而草肥水美之地,羊肉質量并不一定就好。反之,貧瘠的鹽堿地卻能造就出高品質的肉羊。因為環(huán)境迫使羊只跋涉覓食,使之不停的運動,肉質因此相應鮮嫩醇香。另外,正確的烹飪也是關鍵。
關于羊肉烹飪方式眾多,有煮、鹵、醬、蒸、燒、燉、汆、涮、燜等,每一種做法都是美味無比的佳肴。不同的地域人類都會就地取材,結合時令季節(jié)、物產(chǎn)及調料與羊肉一起創(chuàng)造出多姿多彩的傳統(tǒng)風味,并形成了獨特和鮮明的地域的飲食文化,這不僅是人類共同的生存智慧,也是大自然和造物主的恩惠。
如西部手把羊排、寧夏碗蒸羊羔肉,新疆紅柳烤肉、羊肉抓飯,江蘇蘇州白燒藏書羊肉,海南白汁東山羊,山東單縣羊肉湯,恒山的黃芪羊肉湯等美饌佳肴。近年來,多元文化不斷融合,重構創(chuàng)新而流行的河南新鄉(xiāng)紅燜羊肉、羊蝎子火鍋等新品更適合新時代和新口味。
隨著社會需求,我國在進口如新西蘭等國外羊肉的同時,也引進了黑椒煎羊排、迷迭香烤羊排等西式做法,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和歡迎,也為遠古西來的吉羊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