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冬奧媒介話語與社會共識的國家認同生成性表達
    ——基于SOR模型的檢驗

    2023-09-15 12:24:28程欣泉蔣依依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共識話語媒介

    程欣泉,蔣依依,高 潔

    隨著社會階層結構的多元化[1]、文化邊界的模糊化[2]等問題的挑戰(zhàn)和威脅,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和鞏固國民對偉大祖國認同的重要內容。共同體意識源于共同體存在的社會共識[3],社會共識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外在表征,是社會成員對個體普遍關切的共同認知、共同情感、共同意志等社會行為趨于一致性的主觀反映[4],是國民生成族群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等國家認同的價值基礎[5]。隨著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人們感知和構造世界的表征符號相當一部分來源于媒體[6],媒體在大型體育賽事中形成的話語符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改變社會個體的行為意識[7]。因此,“媒介事件與社會形態(tài)”之間關系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在媒介話語、社會共識與國家認同方面的研究中,學術界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針對特殊事件的媒介話語形成的社會共識對國家認同生成的研究相對較少,鮮有將其進行關聯(lián)研究。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探索,厘清特殊事件的媒介話語對社會共識影響的作用機制,揭示個人或者群體在社會共識層面生成國家認同的邏輯規(guī)律。本研究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以下簡稱北京冬奧會)形成的媒介話語與受眾所共同擁有的網(wǎng)絡社會共識的圈層結構入手,借助認知心理學的SOR理論,構建北京冬奧會環(huán)境下媒介話語與社會共識的國家認同表達模型,研究北京冬奧會媒介話語刺激對社會成員的社會認知、情感、意志等因素與國家認同生成的邏輯關聯(lián),從而為中華民族依托大型體育賽事的媒介話語建構國家認同提供新范式。

    1 模型構建與假設

    1.1 理論基礎

    “媒介”一詞源自拉丁文“medium”,意指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信息載體。在信息傳播領域“媒介”通常被認為是客觀的物質中介,如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等。話語是在特定語境環(huán)境中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的介質。諾曼·費爾克勞夫認為,話語是社會實體與社會關系建構的重要紐帶[8],言語行為蘊含著引導社會成員行動的意向[9]。信息化時代,新的傳播格局使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相當一部分來源于媒體,媒體與受眾在互動中形成的媒介話語深刻影響著社會現(xiàn)實的建構,媒介話語的建構功能成為推動和維持社會權力關系最主要的事件。符號互動論認為,媒介事實與主觀事實是一種“流動空間”內的彼此互補關系[10]。議程設置理論認為,新聞媒體為受眾設置的公眾議題是一種因果關系的認知圖譜,公眾關注力受媒體驅使[11]。媒體建構的媒介圖景不是毫無目標的隨意行為,社會成員對媒體信息的認知不是“鏡子式”的圖景再現(xiàn)[12],零碎化、片段式的媒介話語能潛在地對置身于其中的人們發(fā)揮作用??梢哉f,大型體育賽事周期內產生的媒介事實能為人們帶入表意性的想象圖景,構筑起社會角色與社會行為互動的闡釋框架。

    在流動的現(xiàn)代性與風險因素交叉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共識被認為是處理多元價值沖突的有效手段。哈貝馬斯認為,社會群體的先驗知識與群體間的普遍認同是以交往的有效性為聯(lián)系[13],社會成員具有的認知、情感和意志是由一種潛在的、特有的共同意識維持的。重疊共識理論認為,社會是一個多元并存的世界,共識是多元主體尋求價值統(tǒng)一體的協(xié)商框架,共有的價值信念是協(xié)調沖突和矛盾的群體動力來源[14],是社會成員以“主體為中心”向“以主體間性為中心”的修正準則[15]??傮w而言,社會共識是社會共同體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對所共有的一系列的信念、價值和規(guī)范的調整和優(yōu)化,是避免社會外部沖擊和內部分化的基礎。

    國家認同是個體與族群基于共有或關聯(lián)的利益訴求在內化過程中形成的認知判斷和情感投射,是國民對所屬國家接納和踐行的情感共振的集中體現(xiàn)。政治哲學流派中,現(xiàn)代國家認同是基于群體權力承認,維系國家穩(wěn)定的必要條件,國家認同的生成是政治共同體在運動和變化中尋找新的平衡點,逐步彌合差異的過程[16]。社會認同最優(yōu)區(qū)分理論認為,國家認同的建構是最優(yōu)主體與客體之間滿足差異需要的互動過程,主體間的觀念和行為是客體對自我意圖的體察和反饋[17]??梢钥闯?國家認同的建構過程是“我—他”身份認同的再現(xiàn),是社會信念體系中不同利益主體在多元與差異的互動中達成協(xié)同一致性的社會現(xiàn)象。在建構路徑方面,針對性、貼合性的媒體建構機制一直是強化國家認同感的有效策略,如北京2008 年夏奧會和夏殘奧會就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喚起民族自豪感的重大事件之一[18],這種自豪感的本質便是內化于國民內心的國家認同。本研究以北京冬奧會周期內的媒介話語為切入點,探究媒介話語介入下的社會共識與國家認同的實踐特征,從而提升人們對國家認同建構的邏輯認識。

    1.2 模型構建

    SOR理論模型現(xiàn)已被廣泛應用到社會學領域,常被用作認知與行為關系的檢驗研究,如,外界刺激對個體心理機制的預測及其內部體驗在決策行為之間的影響過程[19];特殊事件影響下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的行為響應[20]。SOR理論模型是機體通過外部刺激,經(jīng)過有效信息加工而產生行為的反饋模型,主要包括刺激、機體、行為反應三要素。SOR模型的“外部刺激”是個體對外界刺激反射的情緒表達,“機體”可以視作受到刺激形成的認知心理狀態(tài),而“反應”就是機體在場景刺激下形成的認知差異的行為響應?;诖?本研究借助SOR模型將北京冬奧會形成的媒介話語作為外部刺激,媒介話語刺激下的社會共識作為認知心理狀態(tài)的機體要素,國家認同作為認知差異的行為響應,對北京冬奧會議題下的媒介話語、社會共識與國家認同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研究,詳見圖1。

    圖1 冬奧媒介話語與社會共識生成國家認同的SOR理論模型圖Figure 1 SOR theory model of Winter Olympic Games media discourse and social consensus generating national identity

    1.3 研究假設

    媒介話語作為一種權利言語活動,話語的指意需要在一定的時間、空間等領域內借助特定的場景媒介進行實踐體驗表達,媒介話語的信息或意識傳達強度受社會主流意識傳播傾向的引導,由媒介話語的主流意識建構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能延伸人的感知,形塑人們的社會共識[21]。社會共識產生的源頭是受眾所共同擁有的圈層立體網(wǎng)格環(huán)境,社會共識的凝聚依賴于空間系統(tǒng)內的多元化的社會成員意識[22],奧運會獨特的媒介話語價值和隱藏在符號背后的深層權利結構,為社會共識賦予了情感轉向闡釋渠道??档抡J為,情感是通過感知實踐,產生愉快或憎恨的純然沉思過程,是一種“繼欲求能力的先行規(guī)定而起”的理智愉悅[23],客體先驗性的情感判斷來源于符合主流意識要求的合意框架。奧運會媒介議題借助個體強烈的話語參與和行為介入意識,可以提升個體先驗性的感性判斷力和社會解釋力,為社會成員在利益沖突中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系統(tǒng)提供了空間環(huán)境,為社會成員形成共有的理想信念提供了規(guī)則基礎。故提出假設:

    H1:北京冬奧會媒介話語具有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

    在信息化社會,媒介話語是承載和傳遞思想的器具。??抡J為,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之間本質上是一種“話語”權利關系[24],話語主題、話語載體等要素是話語權力建構的關鍵所在?;谏鐣掝}和社會事件建構的主題類話語具有濃厚的傳者情感傾向性特征[25]。奧林匹克運動會因其規(guī)模龐大、影響廣泛,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體育比賽,還是各個國家以技藝競賽的形式促進文化認知和交流的平臺。如,以奧運會吉祥物、會徽、口號等展示國家形象的媒介主題符號,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引領世界范圍內的諸多媒體全方位追蹤報道。因此,先行于法則表象的主題符號,為社會成員提供了清晰的社會認知空間,為社會共識的凝聚和傳播賦予了話語權利。故提出假設:

    H1a:北京冬奧會主題符號類話語對凝聚社會共識具有正向作用。

    在話語與社會的關系中,語言學認為話語者的行為意識往往隱含著干預社會行為的導向[26]。在移動信息傳播環(huán)境下,媒介話語類型超越了單調刻板的情感傾向性的宣傳話語,媒介話語的不同表達形式致使受眾對媒介信息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奧林匹克運動會作為全球化體系中超越種族、超越國界的國際性綜合賽事對人類的社會活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由其組成的抽象性的語言情境具有群體傳播的特性,群體傳播形成的群體聚合力是依托存在著互動關系的復數(shù)集合體[27]。復數(shù)集合體在追求共同價值和共同目標的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公共評判行為,為社會共識的凝聚搭建了天然化的協(xié)商平臺。故提出假設:

    H1b:北京冬奧會斷定贊揚類話語對凝聚社會共識具有正向作用。

    在對媒介話語與社會共識關系的研究中,社會共識的形成是個體與公共情感在有效互動中,社會個體對社會共同體產生想象與感知的過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社會共識是社會個體對認知共同體在社會價值、社會行為等要素趨于一致性的主觀反映[28],即,受眾的情感期待與媒介議題在互動中形成的話語議程能夠影響個體認知的改變,個體認知經(jīng)過媒介的提煉與整合,容易形成被他人所認可和接受的群體傾向性綱要。因此,特定語境中各種語言及非語言的情感體驗是自我身份和他人身份的再現(xiàn)[29],當個體將象征符號意義的情感體驗內化為同共同體聯(lián)系起來的身份定位,有利于傳受雙方彼此間的身份確認。故提出假設:

    H1c:北京冬奧會情感期待類話語對凝聚社會共識具有正向作用;

    H1d:北京冬奧會文化身份類話語對凝聚社會共識具有正向作用。

    作為關乎社會主體觀念和行動選擇的共同價值,往往表現(xiàn)為差異性主體對需求和利益等訴求的主觀反映[30],關聯(lián)著不同主體情感和倫理信念對國家依戀程度的共情反應特征。“共情”屬于心理學概念。吳飛認為,共情在傳播過程中有助于社會主體形成親社會行為[31],共情效應能夠改善和優(yōu)化族群關系,促進民族團結進步[32]。共情效應擬合著社會成員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的認同差異,是個體有意識贊同或忠誠與國家的外在表現(xiàn)。在共情理論結構中,共情是對他人情感的即時性體驗,國家認同根植于個體對國家歸屬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是公眾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價值行為的心理活動,是社會群體由“盲目依戀”向“理性依戀”情感轉向的原始狀態(tài)[33],個體從眾行為的發(fā)生隨其群體內聚性的意見或行為的一致性而轉移??梢?群體內聚性的情感體驗有利于促進個體對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接受,進而深化與國家產生歸屬的意志體驗?;谏鲜龇治?提出如下假設:

    H2:北京冬奧會社會共識對國家認同的生成具有正向作用;

    H2a:北京冬奧會共同價值對社會成員生成國家依戀具有正向作用;

    H2b:北京冬奧會共同情感對社會成員生成國家行為探索具有正向作用;

    H2c:北京冬奧會共同意志對社會成員生成共同體傾向具有正向作用。

    2 研究設計

    2.1 媒介信息樣本提取

    采用Python的requests方式獲取北京冬奧組委會成立以來(2015年12月25日至2022年1月1日)中央級媒體(《人民日報》法人微博、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官方微博、新華社法人微博、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官方微博)關于北京冬奧會的文本信息,共收取1 590條推文內容和25萬余條評論。根據(jù)轉發(fā)、評論、點贊等互動強度清洗和提取被廣泛關注的話語信息,通過語義分析構建媒介話語類和社會共識類詞匯語料庫。運用Gephi軟件共現(xiàn)網(wǎng)絡分析力導向布局算法,將關鍵詞序列長度大于1的詞頻存為邊表,將節(jié)點和所屬類別相同的詞組存為節(jié)點表,得出272個節(jié)點和3 973條邊數(shù)據(jù)。根據(jù)緊密中心度和介數(shù)中心度值越大、節(jié)點屬類中心度越大、關鍵詞在文本數(shù)據(jù)中出現(xiàn)概率越高的特性,按其數(shù)值高低篩選排序,將較高的節(jié)點作為媒介話語樣本(見表1)。

    表1 北京冬奧會媒介信息高頻詞匯共現(xiàn)網(wǎng)絡節(jié)點類目分布表

    2.2 量表維度與題項

    從北京冬奧會媒介信息高頻詞匯共現(xiàn)網(wǎng)絡節(jié)點類目中可以看出,主流媒體建立的圈層網(wǎng)格環(huán)境為社會成員的交流與互動提供了雙向信息流動基礎,北京冬奧會媒介話語產生的社會注意力能夠引發(fā)公眾對社會認知的討論,媒介信息共現(xiàn)網(wǎng)絡節(jié)點高頻詞匯具有明顯的國家情感共振特征。由于本研究中的媒介話語特指北京冬奧會期間主流媒體向受眾發(fā)布的話語議題,媒體信息容易受官本位習慣的影響,具有主觀傾向性特征,網(wǎng)絡文本信息只能簡單地代表這一空間內個體存在的共同體意識。因此,為進一步檢驗北京冬奧媒介話語與社會共識的關聯(lián)性,不同話語類別對國家認同生成的效應強度,本研究以北京冬奧會媒介信息節(jié)點類目為基礎,設計問卷測量指標,并在充分借鑒現(xiàn)有理論文獻中已有構念的基礎上邀請專家進行討論,修改完善條目內容(見表2)。

    表2 測量維度與指標表

    在變量指標選取方面,媒介話語(Network media discourse,NMD)是媒體信息參與者強調觀點和態(tài)度的社交關系標記語,往往用以強調參與者自我歸屬的身份確認。因此,本研究依據(jù)參與式傳播行為的協(xié)同時空、凝聚情感和價值共享的信息傳播場域的導向特性,確定媒介話語指標涉及的范圍和內容。社會共識(Social discourse consensus,SDC)是社會成員根據(jù)媒介話語形態(tài),依托默認一致性的公意,形成的具有共通性特質的情感傾向。關于社會共識類測量指標,依據(jù)共情傳播理論,參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源碼對認知主體的“認知—情感—意志”的鏈接序列設計題項。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NI)指標參照C-NIS國家認同量表維度,根據(jù)新媒體與國家認同的議題框架等理論對國家認同測量維度進行修正,據(jù)此設計本研究的相關維度與測量指標。

    2.3 問卷數(shù)據(jù)收集

    3 結果與分析

    3.1 信度檢驗

    表3 測量指標信度與效度分析表

    3.2 效度檢驗

    根據(jù)上述分析結果,本研究借助SPSSAU對10個因子和30個分析項進行驗證性分析,進一步進行區(qū)別效度檢驗。經(jīng)檢驗各維度的標準化負荷量估計值介于0.645~0.964,之間,由其計算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和組合信度(CR)的指標值分別大于0.5和0.7,說明媒介話語、社會共識和國家認同3個構念所屬潛在變量因素間具有良好的聚斂效度。另外,媒介話語各個因素的AVE值介于0.709~0.736之間;主題符號、斷定贊揚、情感期待、文化身份因素間相關系數(shù)AVE平方根值介于0.842~0.858之間;社會共識各個因素的AVE值介于0.724~0.734之間;共同認知、共同情感和共同意志因素間相關系數(shù)AVE平方根值介于0.851~0.857之間;國家認同各個因素的AVE值介于0.636~0.730之間;國家依戀、行為探索和共同體傾向因素間相關系數(shù)AVE平方根值介于0.798~0.854之間。且所有測量項的AVE值均大于相關系數(shù)平方根值,說明因素間具有良好的區(qū)別效度。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3所示。

    3.3 結構模型估計及路徑檢驗

    根據(jù)SOR模型理論,機體的內在心理狀態(tài)在受到外界環(huán)境刺激下會對個體的認識或情感產生影響,不同類型的外界刺激源形成的行為反饋會誘發(fā)差異性的解釋偏向。因此,為檢驗不同媒介話語刺激源對社會共識的共振效果和社會共識生成國家認同的穩(wěn)態(tài)強度,本研究以多維度遞歸模型構建媒介話語刺激社會共識生成國家認同的路徑模型圖(見圖2)。

    在模型適配度指標檢驗方面,結果顯示,卡方值為684.823,顯著性概率值為P=0.00>0.05,表明研究模型具有良好的契合度,因此接受虛無假設。同時,χ2/df=1.807<2.00(嚴謹),RMR=0.030<0.05,RMSEA=0.027<0.05(優(yōu)良),GFI、AGFI值均大于0.90標準;在簡約適配度指標方面PNFI為0.859,PCFI為0.859,均滿足大于0.50的標準。比較適配度指數(shù)CFI、RFI、NFI等值均大于0.90參考值(詳見表4)。參照吳明隆[41]Amos實務進階的適配值標準可以說明,概念模型適配度優(yōu)良,可用于媒介話語與社會共識生成國家認同的檢驗研究。

    在路徑系數(shù)檢驗方面,由圖2和表5可知,媒介話語刺激對社會共識生成國家認同的9個假設均在0.001水平上顯著。媒介話語對社會共識的標準化路徑系數(shù)為0.724,可以說明,媒介話語對凝聚社會共識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社會共識對國家認同變量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shù)為0.679,可知,個體意識經(jīng)過冬奧媒介話語的刺激形成的“公意”能夠喚起蘊藏于集體情感中的國家認同感,從而為國家認同的生成產生正面的促進影響。在H1a、H1b、H1c、H1d假設的檢驗方面,進一步驗證了北京冬奧會媒介話語事件下,具有特殊標記特征的話語更容易成為引起公眾認知和思考的關注點。通過對H2a、H2b、H2c的假設可以說明,社會共識是認知主體對社會事實主觀反映的前提意識,是社會成員解釋、理解同一事物共同的意義空間,國家認同的生成就是個體對社會共識理性的認知和理解過程,是民眾在同構社會認知活動中形成的社會性結果。其中,共同感知的信念和態(tài)度能夠增強個體與所屬國家在情感上的聯(lián)結和卷入,共通性特質的情感期盼有助于刺激個體積極尋求與國家相關的信息體驗和行為參與,依托共同利益所達成的默認一致性的公意使個體與國家的共同命運更加緊密。

    表5 假設路徑檢驗統(tǒng)計量表

    4 討 論

    4.1 冬奧媒介話語隱含著強烈的主體目的性,為社會共識賦予了獨特的凝聚作用

    在社交化媒體廣泛使用的過程中,媒介話語成為反映和建構社會事實的主要來源,社會個體對經(jīng)驗以外的客觀“社會事實”的認知,高度依賴媒介話語的引導和糾偏。由媒介話語主客體形成的“輿論環(huán)境”隱含著強烈的主體目的性。從北京冬奧會媒介信息高頻詞匯中可以看出,媒介信息受其背后利益階層的支配,具有較強的傳播針對性,從媒介話語與社會共識的遞歸模型路徑影響次序中,驗證了受眾對媒介文本信息具有特定的內容生產權力,個體的信息解讀除受社會背景和政治觀點的影響,還受自身的價值理念、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等社交網(wǎng)絡關系維度的影響。因此,媒介話語在建構社會共識的過程中,媒體通過設置真實反映“社會事實”的議題,能夠刺激公眾提煉自己的價值訴求,從而形成與群體意識保持相對一致的合意框架。合意框架的形成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媒介話語的傳播不是機械的傳遞,它負載著不同階層的多元聲音,傳播主體應考量和審視社會群體的價值偏好;二是媒介話語的形成是主體和客體在二元對立結構中構建的協(xié)同行動機制,社會成員價值訴求的表達,是在特定的符合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需求的情境中完成的。北京冬奧會媒介話語構建的想象圖景能刺激個體形成認知世界的行動和反應的合意框架,從而賦予了個體對社會事實的交流與理解。

    4.2 冬奧媒介話語的參與性是情感轉向的空間基礎

    北京冬奧會形成的媒介話語框架凸顯著事實信息的不同屬性,事實信息達成的社會共識深度,影響著國家認同建構的層次和深度。對于國家認同的生成而言,本研究認為,北京冬奧會媒介話語負載著共同的信息基礎和意義環(huán)境,對個體的社會意識發(fā)揮著引領作用。媒介話語交互過程中形成的共識性的符號互動平臺,能使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訴求達成合意,影響著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也就是說,特定的公共話語議題能夠影響國家認同生成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個人和主體間形成的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看法需要社會成員聚焦于特定社會事件上,通過特定的邏輯關系整合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利益訴求,使社會成員淺層的社會化的自我身份意識轉化為國家層面的觀念和行為。

    4.3 共識化的認知傾向是建構主體生成國家依戀的心理紐帶

    根據(jù)社會認知理論,社會系統(tǒng)的情境行為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改變社會階層的認知傾向[42]。本研究將北京冬奧會媒介話語形成的“輿論環(huán)境”擴展到身份認知與國家認同的表達層面,使其作為個體與國家認同認知傾向差異的解釋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較為穩(wěn)定和長期存在的共同感知的信念和態(tài)度,對個體在情感上與國家的聯(lián)結和卷入具有正向作用。即,共識化的認知傾向是建構主體對國家認同層面的事物產生肯定意圖的反饋基礎。北京冬奧會媒介話語凝聚的共識化的認知傾向來源于政黨領導的凝聚力和具有先進理念的社會制度模式,以及具有相融相通特性的民族文化的精神指引,從而促使“我者”情感認知,通過參照“他者”寄喻/隱喻的行為和觀念鏡像,指引“我者”調整認知傾向差異,進而引導不同個體與所屬國家締結依戀情感。

    4.4 共通性特質的內在情感是社會成員生成國家行為探索的重要動力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意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世界所固有的矛盾規(guī)律的主觀反映。北京冬奧會媒介話語的情感共振是人們對國家行為層面的內容或要素理性認識的結果,反映了個體價值意圖與國家利益彼此關聯(lián)的現(xiàn)實圖景。相對于意識而言,情感是第一性的。情感從物質中產生,是人對各種現(xiàn)實關系的感受和評價,正向的情感評價對意識可以起到積極的增力作用。從研究數(shù)據(jù)來看,個體相似的情感體驗形成的共通性特質的共同意識有利于促進社會成員積極尋求與國家相關的信息體驗和行為參與??梢?強烈而深刻的社會情感狀態(tài)決定了個體或群體行為的方向和強度,社會成員共通性特質的內在情感是國家認同建構和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4.5 認知主體默認一致性的公意是形成共同體傾向的基本向度

    在國家認同的建構過程中媒介話語的本質作用是根據(jù)議程設置以默認一致性的公意對社會成員施加影響,引導不同個體與族群在相互交流中促成各方在利益差異化中尋求平衡點,從而促進群體間的相互接納和認同。公意代表了公民全體一致的決定,社會主體默認一致性的公意具有穩(wěn)定的強化共同體成員資格的作用。本研究從個體傾向與共同體的價值關聯(lián)為視角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國家認同的表達依托于共同體意識形成的角色定位和價值傾向。通常情況下,社會成員的共同體傾向是在政治社會化進程中逐步建構而成的,而冬奧會媒介話語通過反映和建構社會事實的強大能力,引領和整合了社會成員的情感、認知和行為要素,從而固化了社會成員的國家意識,提高了國家認同的同質化水平。

    5 研究展望

    整體而言,本研究偏向于從冬奧會媒介話語的層面分析社會共識建構國家認同的一般性規(guī)律,從媒介話語的社會化功能驗證媒介傳播特征對社會系統(tǒng)生成國家認同的表達形式??紤]到國家認同的建構過程是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體的綜合統(tǒng)一,本研究只涉及傳播媒介與社會信念體系中的一部分內容,雖然本研究很好地結合了宏觀媒介環(huán)境與具體共識的關聯(lián)對國家認同生成的影響作用,但需要指明的是,在多元文化主義和民族主義運動背景下,媒介話語的權利運作差異對社會個體及群體的影響機制,社會共識內在邏輯關系對國家成員認同感的強度效應還未得到有效證實。未來的研究還應在借鑒民族學、政治學、人類學等領域深厚的理論資源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和熱點問題展開細致入微的關聯(lián)研究,以期從更為多元和具體的層面凝聚社會共識,探索理想國家認同建構的新路徑。

    猜你喜歡
    共識話語媒介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論思想共識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識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11-18 12:11:06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現(xiàn)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xiàn)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別讓“PX共識”在爆炸中瓦解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宣化县| 佳木斯市| 金塔县| 敦煌市| 六盘水市| 丰城市| 麦盖提县| 兰西县| 黎川县| 钟山县| 西平县| 翁牛特旗| 巴南区| 西昌市| 兴隆县| 友谊县| 龙州县| 河西区| 望城县| 化德县| 临桂县| 武宣县| 黄大仙区| 五大连池市| 平泉县| 柳江县| 青川县| 巨野县| 鲁甸县| 望谟县| 鄂托克旗| 普兰县| 襄城县| 长沙县| 安徽省| 靖江市| 泰兴市| 内丘县| 扬中市| 泗洪县| 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