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生軍,徐尚勝,任磊,杜鵬,霍永超,趙宇
(1.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脊柱外科,青海西寧 810001;2.青海省第四人民醫(yī)院骨科,青海西寧 810000)
腰骶椎結核遠較其他部位的脊柱結核少見[1,2],僅占2%~3%[3],由于該部位局部解剖的復雜性和生物力學的特殊性,以及此處結核的臨床特點有別于其他部位的結核,目前臨床上,國內(nèi)外的學者對下腰骶椎結核在手術方式的選擇上存在著較大的爭[4~8]。本文回顧性分析本科2010 年1 月—2019 年12 月采用個體化手術方式治療的68 例腰骶椎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分析和探討。
納入標準:(1)CT/MRI 確診為腰骶椎結核的患者;(2)椎體骨質(zhì)進行性破壞并死骨,椎旁和或腰大肌膿腫,局部后凸形成;(3)椎管受壓伴神經(jīng)損害;(4)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5)有完整的隨訪資料者。
排除標準:(1)有嚴重的合并癥及手術禁忌證的患者;(2)資料不全等影響觀察者。
回顧性分析本科2010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腰骶椎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68 例符合上述標準,納入本研究。68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疼痛,19 例伴有下肢的放射痛,會陰部感覺麻木6例,2 例大小便功能障礙,16 例伴有下肢遠端肌力的減弱。術前ESR 39~76 mm/h,CRP 24~57 mg/l。術前影像學檢查示不同程度椎體的破壞,死骨及膿腫的形成,病變累及L4/5節(jié)段29 例,L5S1節(jié)段33 例,L4/5S1節(jié)段6 例。根據(jù)患者術前病灶影像學的情況個體化評估(死骨位置,膿腫及椎管受壓)以及手術目的進行醫(yī)患溝通,36 例采用單純后路手術(后路組),32 例采用前后聯(lián)合手術(前后組)。兩組一般資料見表1,兩組年齡、性別、體質(zhì)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病程、膿腫位置、前柱破壞情況、椎管侵犯情況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術前簽署手術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與比較
術前常規(guī)口服抗結核治療2~4 周,方案為口服,藥物為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根據(jù)患者營養(yǎng)狀況給予支持治療,待全身情況改善,ESR<40 mm/h,Hb>100 g/L,排除手術禁忌證后行手術治療。
單純后路組:全麻后在髂前上棘處取髂骨備用,俯臥位后正中切口顯露病變節(jié)段,腰骶椎置入椎弓根釘。病灶側切除上、下病椎的部分關節(jié)突,少許椎板,保護神經(jīng)根硬膜囊,清除椎管內(nèi)及椎間病灶,如有腰大肌膿腫,側前方置入吸引器管清除膿腫。髂骨塊修整后植入椎間,病椎間加壓固定,對側關節(jié)突小關節(jié)間植骨融合,放置負壓球。兩種手術切除病灶常規(guī)送病理。
前后聯(lián)合組:全身麻醉后俯臥位后正中切口行后路椎弓根釘固定:病椎置入短釘(L25~30 mm),不進病灶,S1破壞嚴重無法置釘時,選擇髂骨螺釘固定。改為仰臥位,取下腹部倒“八”字切口,經(jīng)腹膜外到達腰骶椎,首先清理腰大肌膿腫,而后處理椎體及椎間隙病灶,注意“花生米”鈍性分離組織,此處靜脈壁較薄及病灶炎癥侵犯難于辨認易損傷,L5S1水平注意辨認髂血管分叉,觸及骶骨胛,謹慎分離注意椎間隙兩側顯露的寬度,在骶前韌帶下(方)的操作較安全。準備植骨床,清除病灶時注意靠近前、后縱韌帶以及對側病灶的處理,取髂骨塊修整后嵌入植骨。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
術后常規(guī)給予抗結核、預防感染、神經(jīng)細胞營養(yǎng)藥物及全身支持治療,術后第6 d 復查脊柱X 線片,24 h 引流量<50 ml 可拔除引流管。術后第7 d 佩戴支具下床活動。術后口服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12 個月,佩戴支具12 周。
記錄兩組圍手術期情況,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透視次數(shù)、術中失血量、下地時間、住院時間及早期并發(fā)癥。采用完全負重活動時間、VAS 評分、JOA 評分和ODI 評分評價臨床效果。將需要手術干預、造成循環(huán)不穩(wěn)、危及生命及遺留嚴重后遺癥的并發(fā)癥定義為主要并發(fā)癥;一過性、無需再次手術、無后遺癥殘留的并發(fā)癥歸位次要并發(fā)癥并記錄兩種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最終根據(jù)天津醫(yī)院骨科結核治愈標準進行評價[9]。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檢查;行影像檢查,記錄病灶情況(痊愈/靜止/活動/復發(fā))、腰椎前凸角(L1~S1Cobb角)、椎間融合和有無內(nèi)固定松動。
單純后路組無主要并發(fā)癥。發(fā)生次要并發(fā)癥7例,其中放置植骨塊時3 例神經(jīng)根腋部有撕裂,2 例給予縫合;1 例因蛛網(wǎng)膜完整給予明膠海綿覆蓋;4例出現(xiàn)下肢神經(jīng)根的一過性刺激癥狀,予以對癥治療緩解。前后聯(lián)合組發(fā)生主要并發(fā)癥2 例,其中1 例為髂總靜脈損傷,另1 例為髂內(nèi)靜脈損傷,術中直接縫合。發(fā)生次要并發(fā)癥10 例,其中腹膜破裂3 例予以修補,術后7 例前路傷口脂肪液化予以切口換藥??傮w并發(fā)癥率,后路組為7/36(19.4%),前后組為12/32(37.5%)。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資料見表2,后路組在手術時間、切口總長度、術中失血量、術中透視次數(shù)、下地行走時間、切口愈合等級和住院時間均顯著優(yōu)于前后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資料與比較
所有患者均獲隨訪12~48 個月,平均(26.5±3.6)個月,兩組隨訪資料見表3,兩組恢復完全負重活動時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時間推移,兩組腰痛VAS 評分、ODI 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JOA 評分顯著增加(P<0.05)。相應時間點,兩組間上述指標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隨訪資料(±s)與比較
表3 兩組患者隨訪資料(±s)與比較
指標完全負重活動時間(d)腰痛VAS 評分(分)時間點P 值0.563 0.288 0.135 0.232 0.386 JOA 評分(分)0.701 0.737 0.828 0.501 ODI 評分(%)0.549 0.401 0.311 0.480術前出院時術后6 個月末次隨訪P 值術前出院時術后6 個月末次隨訪P 值術前出院時術后6 個月末次隨訪P 值后路組(n=36)96.9±26.3 6.4±0.6 4.8±0.4 2.0±0.2 0.9±0.1<0.001 16.1±2.8 17.3±3.6 22.0±8.0 26.4±3.8<0.001 35.1±8.8 29.2±5.8 12.7±3.0 8.7±2.0<0.001前后組(n=32)100.7±27.5 6.7±0.7 5.1±0.5 2.4±0.2 1.1±0.1<0.001 15.8±2.7 17.0±3.2 21.6±7.0 25.8±3.6<0.001 36.3±9.1 30.5±6.3 13.5±3.3 9.3±2.8<0.001
至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均無病灶復發(fā),均無翻修手術。
兩組患者輔助檢查結果見表4,隨時間推移,兩組ESR 均顯著降低(P<0.05),相應時間點,兩組間ESR 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時間推移,兩組患者TB 病灶逐步痊愈(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6 個月和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腰椎前凸角均顯著增加(P<0.05)。末次隨訪時,兩組所有患者病變節(jié)段均達到骨性融合。相應時間點,兩組間病灶影像所見、腰椎前凸角和Bridwell 融合分級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典型病例見圖1 和圖2。
圖2 患者,女,21 歲,L4/5 椎體結核伴雙側腰大肌伴髂窩膿腫行前后聯(lián)合入路手術。2a: 術前X 線片示L4/5 椎體破壞;2b:術前CT 示L4/5 椎體破壞嚴重;2c: 術前MRI 示雙側腰大肌及椎前膿腫形成,病變組織突入椎管,硬膜囊受壓;2d: 術后1 年X 線片示內(nèi)固定位置良好;2e: 術后1 年CT 重建示髂骨塊與上下椎體骨性融合。
表4 兩組患者輔助檢查結果與比較
腰骶段是軀干承受壓力和剪切力最大的部位,國內(nèi)外學者對下腰骶椎生物力學研究發(fā)現(xiàn)[10~12],當結核病灶嚴重破壞S1椎體,或手術時清除病灶后都會嚴重影響骨盆環(huán)的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所以腰骶椎結核術后易導致局部的不穩(wěn),植骨的移位和內(nèi)固定失效,最終導致病灶遷延不愈合,甚至后凸畸形,馬尾神經(jīng)綜合征等不良結果。此處結核病灶侵蝕髂血管造成血管脆性增加,局部正常的解剖結構紊亂血管粘連,文獻報道手術損傷血管神經(jīng)的并發(fā)癥高達10%~43%[13~15],本組前路出現(xiàn)2 例靜脈損傷并發(fā)癥均為顯露病灶過程中解剖結構粘連不清晰所致。如何能安全徹底地清除結核病灶,重建腰骶部的穩(wěn)定是脊柱外科醫(yī)師面臨的挑戰(zhàn)。
目前臨床上缺乏理想的前路的腰骶椎內(nèi)固定裝置[16~18],前路固定難以達到堅強的固定以及恢復正常腰骶部的生理曲度,且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后路椎弓根釘是脊柱三柱的固定,在固定強度、畸形的矯正以及后期內(nèi)固定的松動和維持后凸角度丟失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勢[19,20]。脊柱結核主要破壞的是椎體的前中柱,在直視下清除結核病灶才能達到相對徹底的目的[21,22],后路手術由于手術視野受限,實現(xiàn)相對徹底的清除腰骶段前方的病灶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于椎體破壞嚴重合并有雙側腰大肌及流注膿腫的病例,后路手術也破壞了前后方保護的屏障和后方的穩(wěn)定結構。髂骨塊作為植骨材料的金標準[23],行前中柱的支撐植骨,便于腰骶椎生理曲度的恢復及植骨融合率高[24]。
本研究根據(jù)患者病灶影像學特點的情況(死骨位置、膿腫及椎管受壓),及每種術式的優(yōu)缺點采用個體化方式治療下腰骶椎結核。本研究認為前后聯(lián)合入路的優(yōu)點:病灶清除徹底,有效的重建脊柱的穩(wěn)定性,且畸形的矯正和植骨融合率高,避免了對后柱結構的破壞。缺點:對術者技術要求高,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可能損傷大血管、手術時間長。本術式適應證:(1)骨質(zhì)破壞嚴重的下腰骶椎結核,合并畸形,重建困難的;(2)病灶范圍大,尤其合并雙側腰大肌膿腫及骶前膿腫的;(3)前路無法固定的;(4)后路手術復發(fā)的。本術式治療的32 例患者中,術中1 例髂總靜脈損傷,1 例髂內(nèi)靜脈損傷,植骨融合率100%,無復發(fā),臨床效果滿意。單純后路術式的優(yōu)點:操作相對簡單,創(chuàng)傷小,固定可靠。缺點:視野及操作空間狹小,病灶清除不徹底,尤其對于巨大黏稠的椎旁、骶前的膿腫,易損傷前方的髂血管,加重脊柱不穩(wěn),破壞了前后方的保護屏障,缺損較大的髂骨塊植骨困難。本術式適應證:(1)年齡大、體質(zhì)差的老年患者或兒童患者;(2)體型特別肥胖,下腹部有手術史者;(3)不伴有遠處的腰大肌、髂窩及骶前流注膿腫,或少量椎旁膿腫;(4)椎管受壓明顯,有神經(jīng)癥狀。本術式治療的36 例患者中,3 例放置植骨塊時神經(jīng)根腋部有撕裂,4 例出現(xiàn)下肢神經(jīng)根的刺激癥狀,植骨融合率100%,無復發(fā),治療結果良好。
腰骶椎由于復雜的解剖和特殊的生物力學,此處結核手術操作難度大,并發(fā)癥多,復發(fā)率高,尤其前路需謹慎處理血管損傷并發(fā)癥。綜上所述,作者認為只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手術方式,在規(guī)范的化療及營養(yǎng)支持基礎上兩種術式都會有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