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小健,李易蓉
臨海市中醫(yī)院,浙江 臨海 317000
盆底失弛緩型便秘(UPFS)是盆底功能障礙之一,常以便秘為首要臨床癥狀,是指盆底肌群在排便時舒縮功能失調,排便困難的一種病證,表現為靜息時盆底肌呈持續(xù)收縮狀態(tài)[1]。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易誘發(fā)結腸癌,危及生命。UPFS 歸屬于中醫(yī)學便秘范疇,氣虛致使腸失溫潤,推動無力,造成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發(fā)生便秘[2]。本研究采用加味枳術湯聯合埋線及生物反饋治療氣虛型UPFS,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考文獻[3]制定UPFS 診斷標準。因盆底肌群紊亂所引發(fā)的排便費力感、不盡感及便意減少等癥,排便為干球糞或硬糞;肛門指檢表現肛管內緊張度增高,肛管括約肌異常收縮;經??戚o助檢查,排除結直腸、肛門發(fā)育畸形及其他器質性疾病。
1.2 辨證標準 參考《便秘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辨證為氣虛型便秘。大便不暢,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細弱。
1.3 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及辨證標準;能按照規(guī)定接受治療,依從性好;年齡>18 歲;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既往有心、肝、肺功能障礙;伴有器質性病變者;肛門部有創(chuàng)面者;不適合使用針刺進行治療者,如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5 剔除標準 中途應用其他藥物治療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要求退出者;未定時、定量口服藥物者。
1.6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8 月—2022 年8 月臨海市中醫(yī)院收治的80 例氣虛型UPFS 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22 例;年齡34~59 歲,平均(50.08±7.42)歲;病程2~10 年,平均(6.13±1.28)年;體質量指數20~29,平均24.36±4.57;學歷:初中及以下12 例,高中19 例,大專及以上9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23 例;年齡32~61 歲,平均(48.92±7.35)歲;病程3~12 年,平均(6.24±1.31)年;體質量指數21~33,平均24.41±4.68;學歷:初中及以下11 例,高中21 例,大專及以上8 例。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臨海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L-2003-03)。
2.1 對照組 給予生物反饋治療儀訓練治療。采用生物刺激反饋儀,產品型號:MLDB4S 肛腸版。操作步驟:訓練前確保有可測量(盆底肌電圖,肛門外括約肌收縮壓,排便壓和直腸靜息壓等)的指標,治療師與患者充分溝通,讓其了解整個排便生理過程。①先排空大小便;②體位:取右側屈膝臥位,并暴露肛門,局部消毒;③直腸電極:將電極用石蠟棉球充分潤滑后插入肛門約10 cm,之后將電極連接信號轉換裝置;④電極片:將連接好的一次性電極片貼于患者左側大腿上1/3 外側和左髂前上棘與臍連線的腹直肌位置;⑤取仰臥位,雙腳跟相對,膝關節(jié)下墊軟枕;⑥訓練步驟:肌電觸發(fā)電刺激,依據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增大電流刺激強度,再開始治療,指導患者收縮、放松盆底肌肉,通過重復訓練,加強患者對盆底肌群活動的印象,該過程持續(xù)15 min。凱格爾模板訓練,該過程持續(xù)15 min。在整個過程中,治療師需要耐心指導患者,鼓勵完成治療。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加味枳術湯聯合埋線治療。加味枳術湯處方:白術30 g,枳實、黃芪、黨參各20 g,肉蓯蓉、當歸、白芍、火麻仁、檳榔各10 g,荷葉15 g,甘草6 g。腹部墜脹者,加柴胡、陳皮各10 g;頭身困重者,加薏苡仁10 g;食少納呆者,加神曲、山楂各10 g;面色晦暗、脈澀者,加桃仁10 g。每天1 劑,早晚各水煎1 次,取藥汁150 mL,餐后半小時口服。八髎穴埋線治療:①取俯臥位,定位穴位。次髎穴:雙側髂后上棘頂端處與同側骶管裂孔(臀裂的起始點左右)頂端處的連線中點即為次髎穴。下髎穴:在臀裂的稍上方可觸按到骶角,在此骶角雙側所及的凹陷即為下髎。將手指自然屈曲(四指間距離相等),中指指端置于次髎穴、小指指端置于下髎穴,此時無名指指端按于中指與小指之間處大致即為中髎穴,而食指指端置于中指上方的位置即為上髎穴。②施術部位消毒。用0.5%碘伏在選定的取穴位置,從中央由內向外側進行環(huán)形消毒,重復消毒3 遍。術者消毒:術者雙手進行肥皂水刷洗、流水洗凈,采用75%乙醇或0.5%碘伏擦拭消毒,再戴上無菌手套。③套管針埋線。選取一節(jié)長度適宜的可吸收性薇喬抗菌縫線,放入一次性套管針的針管前端,隨后接上針芯,再用一手拇指和食指穩(wěn)固擬進針的穴位周圍皮膚,另一只手持套管針刺入穴位,施以得當的行針手法,受試者出現針感后,隨即推出針芯,退回針管,將可吸收性薇喬抗菌縫線埋植于穴位肌層。拔出套管針后再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血。
10 d 為1 個療程,2 組均治療3 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 d。
3.1 觀察指標 ①便秘癥狀嚴重程度評分量表(CCS)。治療前后評價患者每次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排便費力感、肛門墜脹感及排便不盡感等常見便秘癥狀。根據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 分,得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②直腸肛管壓力測定。治療前后采用荷蘭MMS 公司生產的Solar GI型肛腸動力檢測系統檢測肛門括約肌靜息壓、肛管括約肌最大收縮壓、直腸排便閾值、直腸最大耐受閾值。③盆底肌電信號。治療前后采用反饋儀檢測盆底肌肉肌電活力值、最大峰值、功值水平。④記錄2 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包含下腹部不適、頭暈、腰痛、出汗等。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治療后每天排便1~2 次,排便通暢不費力,便質轉潤,便后無不盡感;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治療后排便欠通暢,稍感費力,偶有殘便感,但較治療前情況明顯好轉;有效:癥狀較治療前有所好轉,排便時仍需用力,便后仍有排便不盡感,偶爾仍需用通便藥;無效:便秘癥狀與治療前無差別。
4.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 組治療前后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2 組便秘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排便費力感、肛門墜脹感、排便不盡感評分及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排便費力感、肛門墜脹感、排便不盡感評分及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 組治療前后便秘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2 組治療前后便秘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總積分11.07±1.48 6.86±1.52①11.28±1.53 3.99±0.54①②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40 40 40 40排便時間2.31±0.57 1.42±0.46①2.35±0.61 0.84±0.13①②排便間隔1.22±0.60 0.93±0.22①1.19±0.58 0.53±0.14①②排便費力感2.76±0.57 1.74±0.32①2.81±0.62 0.95±0.23①②肛門墜脹感2.51±0.46 1.35±0.37①2.62±0.53 0.84±0.26①②排便不盡感2.27±0.61 1.42±0.52①2.31±0.65 0.83±0.27①②
4.4 2 組治療前后肛門直腸壓力比較 見表3。治療前,2 組肛門直腸壓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肛管靜息壓、最大收縮壓、排便感覺閾值均較治療前下降,最大耐受量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肛管靜息壓、最大收縮壓、排便感覺閾值均低于對照組,最大耐受量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肛門直腸壓力比較()
表3 2 組治療前后肛門直腸壓力比較()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1 mm Hg≈0.133 kPa
最大耐受量(mL)205.16±27.18 214.94±28.05①206.03±27.24 228.85±29.16①②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40 40 40 40肛管靜息壓(mm Hg)86.05±9.12 79.63±8.21①86.14±10.06 72.61±12.03①②最大收縮壓(mm Hg)220.03±16.53 208.54±14.57①218.57±16.41 197.96±13.02①②排便感覺閾值(mL)117.17±13.25 111.05±8.43①116.95±13.16 101.62±6.37①②
4.5 2 組治療前后盆底肌電信號比較 見表4。治療前,2 組盆底肌電信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盆底肌電活力值、最大峰值、功值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盆底肌電活力值、最大峰值、功值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2 組治療前后盆底肌電信號比較()μV
表4 2 組治療前后盆底肌電信號比較()μV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功值84.24±10.16 105.26±13.15①84.17±10.06 118.53±15.07①②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40 40 40 40肌電活力值10.27±1.28 14.42±1.81①10.36±1.34 16.93±2.05①②最大峰值16.47±2.51 21.37±3.52①16.53±2.57 25.74±4.15①②
4.6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有下腹部不適2 例、頭暈3 例(共12.50%),觀察組腰痛、出汗各1 例(共5.00%),未經特殊處理,2 d 后癥狀消失。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409,P=0.235)。
UPFS 是盆底功能障礙之一,常以便秘為首要臨床癥狀。有學者研究認為可能與腸神經系統及中樞神經、自主神經系統調節(jié)功能障礙、激素水平異常等有關[5],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如起居無規(guī)律、飲食過于精細、減肥、節(jié)食及缺少運動等,均可使腸道受刺激不足,排便動作缺乏,形成UPFS。本研究采用生物反饋訓練治療,其主要作用有:①改善機體肛門內外括約肌兩者的不協調收縮反應,重新建立起機體正常排便反射;②調節(jié)患者盆底肌電圖中的異常反射活動,改善異常生理紊亂;③糾正肛管直腸的局部功能;④糾正人體恥骨直腸肌群矛盾性反射來改善梗阻性便秘的臨床癥狀。穴位埋線是通過將可供機體吸收的生物蛋白線埋入相應的穴位,達到長效持續(xù)刺激穴位、宣暢經絡、調和臟腑的目的[6]。八髎穴位于骶部,與大腸、小腸、魄門有重要聯系,于八髎穴埋線起到能宣暢氣機、傳化糟粕、疏通二便、鼓動腸道傳導的功效。
UPFS 歸屬于中醫(yī)學便秘范疇,本病病變在大腸,以大腸通降不利、傳導功能失常為主要病機,UPFS 氣虛證患者多因勞傷虛損致中氣受損、脾胃氣虛、運化失司,腑氣通降不暢,津液無以布散,治療以補氣健脾、和胃潤腸、行氣通便為原則。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證實加味枳術湯聯合埋線及生物反饋能提高氣虛型UPFS患者療效。治療后2 組便秘癥狀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加味枳術湯聯合埋線及生物反饋能改善氣虛型UPFS 患者便秘癥狀。加味枳術湯由白術、枳實、黃芪、黨參、肉蓯蓉、當歸、白芍、火麻仁、檳榔、荷葉、甘草等組成,方中白術益氣補脾、生津潤腸,重用促進腸道蠕動以達通便之效;枳實調暢氣機、行氣助脾、通降胃腸,是治療便秘的常用藥,兩者聯合使用可增強理運氣機之功效,二者為君藥。黃芪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wèi)固表;黨參補脾益肺,生津養(yǎng)血;肉蓯蓉補腎助陽,潤腸通便;當歸補血活血,潤腸通便,四者為臣藥。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火麻仁潤腸通便;檳榔殺蟲消積,行氣;荷葉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發(fā)揮補氣健脾、和胃潤腸、行氣通便的作用。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術水煎液對胃腸運動有興奮作用,能調整胃腸運動、抗?jié)儭⒈8?、增強機體免疫功能[7];枳實揮發(fā)油及水煎劑對小鼠胃腸推進運動均有顯著促進作用,酸橙枳實水煎劑對離體的小鼠及兔腸管有抑制作用[8];甘草制劑有抗消化性潰瘍的作用,甘草煎劑能明顯對抗腸痙攣[9]。盆底肌表面肌電信號能客觀反映神經肌肉舒張收縮功能[10];直腸肛管測壓是一種非侵入性、客觀的檢測手段,能檢測肛管直腸運動和感覺功能,可以通過檢測直腸肛管多種指標,客觀地評價肛門直腸的功能[11]。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肛管靜息壓、最大收縮壓、排便感覺閾值下降程度更大,最大耐受量升高程度更大,表示加味枳術湯聯合埋線及生物反饋能改善患者盆底表面肌電水平,進而提高盆底肌力;觀察組治療后肌電活力值、最大峰值、功值水平高于對照組,表示加味枳術湯聯合埋線及生物反饋能改善氣虛型UPFS 患者的肛門直腸功能。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對照組為12.50%,2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中藥加味枳術湯未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
綜上所述,加味枳術湯聯合埋線及生物反饋治療氣虛型UPFS 患者療效顯著,能改善患者便秘臨床癥狀和肛門直腸壓力,提高患者盆底表面肌電水平,未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