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北大街小學 施 敏
音樂欣賞教學是通過對具體音樂作品的聆聽、欣賞等體驗,領悟音樂美的綜合性學習過程?!耙砸魳窞楸荆瑥囊繇懗霭l(fā),以聽賞為主”是音樂教學的理念。但在器樂欣賞教學方面,音樂課堂的呈現(xiàn)方式非常單一。筆者在嗩吶名曲《百鳥朝鳳》的欣賞教學中,搜索了大量的作曲分析資料,與嗩吶老師面對面交流,發(fā)現(xiàn)了不少教學突破口,也找到了樂曲的活力所在。
新課標提出,聆聽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藝術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良好的音樂聽覺和欣賞能力對學生豐富情感體驗、積累音樂聽覺經(jīng)驗、感受音樂的美好具有重要意義?!栋嬴B朝鳳》是一首傳統(tǒng)的嗩吶器樂曲,全曲長6分鐘,雖說沒有和歌曲一樣,每句都有歌詞表達其意,但這首嗩吶譜上每一段都有小標題,這讓原本相對抽象的音樂,一下子有了靈魂。
例如,樂曲引子部分,嗩吶的長音讓人有種空曠的感覺,也讓人充滿想象。學生大多聯(lián)想到山林。而樂曲中嗩吶與竹笛的對奏,模仿了小鳥之間鳴叫交流的畫面。如何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這個意象,感受到山雀啼曉的畫面呢?
師:這樣一個美的山林,你還想給它添加點什么?
生:鳥、動物……
師:你能模仿不同的鳥的叫聲嗎?哪只勇敢的“小鳥”先來表現(xiàn)一下?
生:布谷、啾啾……
師:真厲害,原來你還有這個本領。不同的樂器也能表現(xiàn)鳥聲,今天我們來聽聽這個嗩吶是怎么模仿鳥叫聲的。
師:你們覺得它要表現(xiàn)的是一只鳥還是很多只鳥?我們一起來動一動,跟著老師來模仿一下吧。
在上述過程中,從聲音模仿和動作模仿,讓學生體會引子樂段所表達的山雀啼曉,引導學生進行更加直觀的體驗。在器樂欣賞中,形象化的引入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樂于去聽、去感受。
如在學生聆聽的時候,教師要求用手勢舞去感受旋律的走向起伏,體會節(jié)奏的豐富變化,學生展開想象感受到了小鳥正在嬉戲玩耍。音樂基礎較好的學生還能根據(jù)音樂旋律的走向分析總結出“旋律時而向上,時而向下,像是鳥兒在捉迷藏”“像鳥兒在跳舞”。
研究顯示,由于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存在著聯(lián)覺的規(guī)律,因此使得音樂的音響完全可能引起聽覺之外的感受,從而在聯(lián)覺的作用下,引發(fā)廣泛而豐富的聯(lián)想?!栋嬴B朝鳳》的這段旋律形象性非常強,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的想象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能夠促使音樂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也給音樂學習帶來了活力。正如杰普洛夫所說,人從聲音里聽到的東西越多,則音樂感越豐富。
器樂欣賞內容是空泛的,音樂知識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顯現(xiàn),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識是活的;脫離特定的情境,知識就是死的。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或者獨特的方法去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教師要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在欣賞中參與各種音樂活動,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智。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不同個性,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發(fā)展音樂才能提供空間。因此,在進行器樂欣賞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讓學生聯(lián)想自然或生活中的情境,結合經(jīng)驗積累,拓寬形象的空間,使學生能夠更快捷、更深入地走進音樂、了解音樂,讓學生慢慢地去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豐富審美體驗。
每個音樂作品都有它的主題旋律,這是作品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表達作曲家情感的主要旋律,也是讓聽者印象最深的旋律。對于中、高年級的欣賞內容,要求學生能夠哼唱短小的音樂主題或者主題片段。因此,欣賞教學中的主題旋律記憶也是欣賞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栋嬴B朝鳳》主題旋律第二段為春回大地,取材于北方民間音樂《抬花轎》。筆者抓住這一點,以北方民間風格為切入點,設計了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反復多聽多記,以加深記憶。
看一看:演奏家視頻表演——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演奏的樂曲,并讓學生說一說感受到了怎樣的情緒或畫面。
唱一唱:骨干音主題旋律——聽與唱結合,有效提高識譜、唱譜能力,從而進一步記憶主題旋律。
奏一奏:豎笛演奏旋律——利用樂器演奏主題旋律加深印象,解決了單一的表現(xiàn)手段。
說一說:裝飾音的作用——對比聆聽,感受民間音樂的節(jié)奏加花、裝飾音的不同之處。
抬一抬:《抬花轎》元素,集體舞抬花轎、坐花轎體驗北方音樂風格——律動升華了主題旋律的精髓,烘托氣氛。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高年級學生樂于參與活動,他們的專注力甚至比平時的歌曲教學更集中,課后許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主題旋律。如此,真正達到了筆者預設的目標。
音樂感知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要讓學生基于音樂表現(xiàn)要素進行聆聽,抓住對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種聲音的感受與體驗。對力度、速度、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調式與和聲等音樂要素的聆聽與體驗,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形成聆聽習慣,提高音樂核心素養(yǎng)。
《百鳥朝鳳》中最精彩之處是運用嗩吶通過不同的演奏技巧表現(xiàn)出了鳥的鳴叫,這讓很多學生都驚嘆不已。在“百鳥齊鳴”這段的欣賞教學中,筆者采用的是讓學生用豎笛進行大膽模仿,學生興趣盎然,不一會兒就有學生激動地舉起豎笛說:“老師,我會!”這個學生用固定音高吹出了布谷鳥的聲音?!澳懿荒茉俅竽扅c?”筆者邊說邊把豎笛頭拔了下來,學生更激動了,經(jīng)過2分鐘的討論時間,學生發(fā)現(xiàn)了很多創(chuàng)新玩法,有學生用手掌拍打豎笛出音孔,有學生用手掌在連接處轉圈,還有學生手指隨意比畫,嘿,那聲音還真是巧妙呢!但也有些發(fā)出來的音響效果不佳,但是筆者看到了每個學生都在行動、都在大膽嘗試,大家的創(chuàng)造力一下子讓課堂更加生動了,課堂中充滿了歡笑。
創(chuàng)意實踐有助于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藝術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次的大膽設計雖無法預設效果怎樣,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有了很多驚喜與靈感,相信給學生創(chuàng)造舞臺,他們會給你不一樣的精彩。學生做到了“對音樂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即興表演和創(chuàng)編等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中展現(xiàn)個性和創(chuàng)意”。最后,筆者再讓學生完整欣賞視頻演奏家的演奏,同時再以學生自己的方式與大師合作演繹樂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這堂課中,筆者通過律動、手勢舞、豎笛演奏等表現(xiàn)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聆聽音樂。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印象中古板無趣的音樂變得富有情感、更有活力了,學生也因此樂于聆聽、樂于參與、樂于傳唱。
類似《百鳥朝鳳》這樣的傳統(tǒng)嗩吶器樂作品,在音樂教材中還有很多。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有義務讓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愿意去學習、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的精髓,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堅定文化自信。
總之,器樂欣賞教學設計其實并沒有那么枯燥單一。巧妙地設計教學,可以讓教學效果更好,學生也樂于參與音樂活動,自主地去探究與創(chuàng)造。在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圍繞音樂本身,創(chuàng)設讓抽象的音樂具體化的情境,讓學生有興趣地聆聽;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記憶旋律;通過趣味的方式大膽創(chuàng)新,讓學生更加喜歡中國民族音樂,讓我們的經(jīng)典文化永遠流傳,讓學生樂于追隨國風。
音樂器樂欣賞課的研究空間還很大,需要音樂教師進一步深入學習與探究。教師必須保持“在路上”的姿態(tài),努力探尋更多有效的方法與策略,讓學生真心喜歡音樂,從而獲得豐富的心靈體驗與聽覺的審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