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毳
中國聲樂藝術理念充滿了哲學性和美學性,“意蘊與氣”“境寄于聲”“字求于真”“腔依于情”充分體現(xiàn)了聲樂藝術本體的文化意蘊,雖然美聲唱法源于西方古典音樂,但是中國的聲樂藝術理念與我國儒家、道家的理論思想相吻合,體現(xiàn)了歌唱藝術本體中氣、聲、字、腔的審美意蘊,是聲樂藝術本體的真諦。
1.美聲唱法的呼吸
歐洲聲樂訓練體系都把呼吸訓練作為重點訓練技能,中外女高音歌唱家們大都認為橫膈膜處的支點是歌唱中呼吸的支持力量。荷蘭戲劇女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汀娜·多伊特科姆指出,“發(fā)高音時,你要強而有力地控制保持好橫膈膜的平衡穩(wěn)定……把身體想象成為一個鼓,而聲音是從橫膈膜處發(fā)出的?!泵缆暢ǜ鑴⊙輪T女高音瑪麗琳·霍恩指出,“吸氣時,橫膈膜擴展開,整個肋廓充滿了……當開始擴展開橫膈膜時,它立即開始控制聲音?!庇纱丝梢?,只有控制好橫膈膜處呼吸的人才能唱好歌曲,只有將呼吸處于自然的深入狀態(tài),才能演唱出美妙歌聲,展現(xiàn)作品風格并提高音樂的表現(xiàn)力。
2.歌唱家的歌唱呼吸理論
在意大利傳統(tǒng)的聲樂學派中,很多教師都喜歡讓學生體會嬰兒啼哭時那種自然、本能的腹部動作。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講學時,不但對腹式呼吸的運動機制進行講解,還模仿做出了嬰兒的哭聲。第一流的男中音歌唱家比埃洛·卡普奇利1977 年在米蘭做的聲樂講座《歌唱的體系》中,也以嬰兒啼哭時的感覺為例來說明腹肌的運動機制。
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是世界普遍認可的科學的呼吸方法,在歌唱吸氣和呼氣的練習過程中,快吸慢呼是最符合自然練習方法,可以想象,一個多年沒有消息、沒有聯(lián)系的好朋友突然出現(xiàn)在面前時,會驚喜地想叫卻沒叫出口,那種驚喜交錯的復雜心境,會導致氣息快速吸入,也就是倒吸的獲得,這種快吸是最自然的生理反應機制。送氣時感覺氣息從上齒齦背后流出來,小腹收緊。
歌唱的呼吸訓練多采用以下練聲曲。
用驚訝的方式,快吸慢呼式演唱a 母音,體會橫膈膜支點的支持,適用于呼吸的初級階段訓練,體會橫膈膜向下突起的吸氣方式,聲音均勻穩(wěn)定地送出。
慢吸慢呼時吸氣要像聞花一樣自然、平靜、柔和,陶醉在花的香氣中。此練習在快吸練習的基礎上,以聞花的狀態(tài)慢慢把氣吸入,體會肋間肌向四周擴張的感覺。歌唱時感覺字都壓在橫膈膜的上面,即胸腹聯(lián)合的操作。
在訓練呼吸的過程中將這條六度的不規(guī)則音程用“Ma”以跳進方式進行練習,同時要注重歌唱的姿態(tài),背部脊椎骨向上、下拉直延伸,人的姿態(tài)會更加挺拔,肩膀會自然放松打開,這樣能保證橫膈膜肋間肌有效地工作,使胸廓能保持稍向上、向前抬起,并向四周擴張,令氣息更加深入。
歌唱的氣息不只是一種生理上的技能技巧,也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修養(yǎng),運用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在“以意行氣”“以情引氣”的過程中,“情氣結合”地表達歌曲的內(nèi)涵,塑造生動的音樂形象。
歌唱中的呼吸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營養(yǎng),《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大學》中的“修身”等,都是從身體出發(fā)。歌唱呼吸訓練也應該從身體的本體出發(fā),通過外調身姿,使歌唱的呼吸在規(guī)范的“樂器形狀”中合理運用。由此,歌唱的姿態(tài)在呼吸的運用中尤為重要,美觀自然的姿態(tài)能夠保證歌唱氣息的上下貫通。脊背挺、胸腔開、身子穩(wěn)、肩膀胳膊絕對放松、下巴收等姿態(tài),一方面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另一方面是歌唱的呼吸運用的基本保證。歌唱中的脊背挺,指身體后側從上至下的頭、脖子、脊椎、尾骨要上下伸展,像靠在一堵墻上;胸腔開,從生理角度講需要將上胸向前向四周圍拉開,能更有效地保證脊背的挺拔狀態(tài);身子穩(wěn),站立時要豎直如旗桿,不能前后亂晃,保證呼吸支點豎直“壓在”橫膈膜上;肩膀胳膊絕對放松,能夠解放歌唱中不應該參與的上肢,使脊背保持挺拔狀態(tài),令呼吸上下通暢;下巴收,能夠保證后腦勺、脖子、脊椎、尾骨呈一堵墻的狀態(tài),形成通暢的呼吸回路。
歌曲作品的意蘊與情感變化離不開正確的呼吸運用方法。運用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能夠使氣息深,聲音飽滿且持續(xù)性長。在演唱情緒激昂的歌曲時,氣息流量更大,氣息上下貫通,剛柔相濟的聲音貫穿始終,因此,歌曲的情緒、意蘊、速度與歌唱中呼吸的運用息息相關。在發(fā)聲和演唱時,呼吸的速度快慢、氣息量的大小隨歌曲內(nèi)容和情感意蘊而變化。
1.聲音的高低
聲音的高低即音調,是人耳對物體振動產(chǎn)生聲波的頻率感覺。聲波的頻率高,則音調高,聲波振動頻率低,則音調低。就歌唱而言,人的發(fā)音體即聲帶,男生與女生聲帶的長短、厚薄不同,振動頻率就會有高低之分。男生聲帶更長、厚,聲音振動頻率相對較低,聲音更低沉;女生聲帶更短、薄,聲音振動頻率更高,聲音更高。
2.聲音的強弱
聲音的強弱即響度,是人耳對物體振動產(chǎn)生聲波幅度的主觀感覺,聲波振動幅度大則聲音強,聲波振動幅度小則聲音弱。歌唱時聲帶的振動幅度取決于呼吸的外力強弱。人的聲帶在呼出的強氣流沖擊下,聲波振動幅度大,聲音就強;聲帶在呼出的弱氣流沖擊下,聲波振動幅度小,聲音就弱。
3.聲音的長短
聲音的長短即時長,是人耳對物體振動產(chǎn)生聲波持續(xù)時間長短的主觀感覺。在物理學上,發(fā)音體振動時間長,聲音的持續(xù)性長,聲音長;發(fā)音體振動時間短,聲音的持續(xù)性短,聲音短。另外,聲音的高低不同持續(xù)時間的長短也不盡相同,以鋼琴為例,同時按下鋼琴中高低不同的兩個音,低音持續(xù)性長,聲音更長;高音的持續(xù)性短,聲音更短。
4.聲音的音色
聲音的音色即聲音的特征,是人耳對物體振動產(chǎn)生聲波的波形頻譜結構的主觀感覺。在物理學上,強弱、高低相同的兩個聲音,發(fā)音體本身狀態(tài)不同,振動聲波的波形就會不同。自然界中的聲音都具有非常復雜的波形,大體由基波和多種諧波構成。諧波的多少和強弱構成了不同的音色。當物體振動發(fā)出高低相同聲音時,其基波成分相同,但由于構成諧波的多少、強弱的不同,產(chǎn)生不同的音色。聲樂演唱中不同人演唱相同的聲樂作品,聲帶結構不同,聲帶振動的基波和諧波的波形不同,音色就會有明顯的區(qū)分。
歌唱的共鳴是人們唱歌時運用肌肉拉動聲帶,發(fā)出諸多泛音成分,通過頭、口、鼻、胸腔的作用,對聲波的基音和泛音產(chǎn)生共鳴,使聲音更明亮。人體作為歌唱的樂器,與樂器的發(fā)聲、共鳴原理相近,但人體的口腔、咽腔等可調節(jié)的共鳴器官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根據(jù)演唱作品的需要調整大小,塑造作品的藝術形象。
音色是由物體振動狀態(tài)決定的,是音樂表現(xiàn)手段之一。這個概念里涵蓋了“物體”和“振動狀態(tài)”兩個概念。首先,不同歌唱者的嗓音條件不同,音色就會不同;其次,不同“振動狀態(tài)”,同一個演唱者在不同的音區(qū),用不同的演唱技巧,控制力度的變化,產(chǎn)生的音色亦是不盡相同的。聲樂表演中音色的變化主要由共鳴腔體的不同調節(jié)而產(chǎn)生,共鳴腔體的狀態(tài)不同,調節(jié)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歌唱是運用經(jīng)過科學訓練的聲音去抒發(fā)、傳遞和表達思想感情的一個過程。練聲是為了將有方法的肌肉動作形成肌肉記憶和本能,所以要將聲音訓練變成一種日常的行為習慣。堅持每天練聲如同每天要像刷牙、吃飯一樣,要想讓歌唱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須堅持練聲。每個人小時候還沒有學會怎么控制脖子、喉嚨、聲帶等部位的肌肉的時候,在完全出于本能的情況下,天生就會換聲,天然就會聲帶閉合,不會亂用力,因為脖子、喉嚨、聲帶等部分的肌肉發(fā)育還不夠完全,根本就無從用力,發(fā)聲只能依靠更本能的橫膈膜等其他地方的肌肉來用力。就像常人說的,小孩子哭兩個鐘頭嗓子都不會啞,因為他的聲帶和喉嚨沒發(fā)育好,神經(jīng)控制不到,只能靠橫膈膜、氣壓。但是,隨著年齡變大,人們慢慢會使用各個部分的肌肉,在沒有人給予適當發(fā)聲指導的情況下,會依靠喉嚨、脖子等聲帶外部的肌肉來用力,大喊大叫,聲帶閉合及換聲能力漸漸喪失。學習唱歌就是要把聲帶這種先天具備,但因為后天不良的發(fā)聲習慣而喪失的功能找回來。大部分人學習唱歌的時候都處于青年,用喊的、過多使用真聲的狀態(tài)演唱很久,要改掉很久以來形成的錯誤發(fā)聲習慣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一定要每天練習,形成新的肌肉本能和肌肉記憶力,每天練聲的時間點和時長盡量固定,讓聲帶等歌唱的肌肉逐漸適應。
每一首歌曲都是有歌詞的,歌詞是作曲家拿到詩人的詩詞引起共鳴,根據(jù)詩詞的內(nèi)容、感情、語言的速度起伏,譜出的優(yōu)美的旋律和節(jié)奏。有的是近代的白話詩詞譜成了歌曲,歌唱者要明確,演唱時怎樣把作曲家和詩人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通過歌唱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掌握歌唱中的語言,需要一定的技巧。歌唱的吐字與講話的吐字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唱歌的吐字要求音量比說話時響,音域比說話時寬,有的字腹要延長時值等都與說話不一樣。
語音學上的元音a、o、i、e、u、ü 是能夠發(fā)出來的且延長的字腹,還有一些是不能延長的,只具備擋氣的功能,我們稱為輔音。輔音發(fā)不響,是雙唇、喉、舌尖等與牙齒、顎摩擦的運動,是一個字發(fā)音的字頭,剛發(fā)出來的時候要干凈利索,不能使?jié)釀?,要迅速、輕巧、清晰地送出。字腹要盡量接近咽腔,咽腔能夠起到共鳴作用,使聲音共振擴大音量。另外,不管哪一國語言,都由輔音元音組成,不同的是,中國字有四聲單音節(jié)的,外國字都是復音節(jié)且字中就有邏輯重音。
在訓練發(fā)聲的同時,演唱者要注意對語言的掌握,在演唱過程中要注意技巧為內(nèi)容服務,表達聲樂作品字詞中的真摯內(nèi)涵。
“情者歌之根”,歌能為感而發(fā),是戲曲聲樂藝術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創(chuàng)腔要“寓變化于規(guī)格之中,創(chuàng)巧腔于曲調之內(nèi)?!薄耙?guī)格”正是人物在規(guī)定情境中具體的思想情感。從人物的思想感情出發(fā),用一定的音樂旋律體現(xiàn)出來,才能傳情達意。
“美”指腔要美妙動聽?!懊馈辈粌H指聲音的運用和處理,更重要的是指無論什么戲,都要唱得感情充沛、熱情真實、恰到好處;要剛柔相濟,陰陽分明,頓挫適宜,緩急得當;唱時胸襟開闊,態(tài)度恰然。遇繁難不露勉強,遇細致不可放過,使之不落于平庸。古時有不少對唱腔美的贊譽。如“字正腔圓”指吐字真,唱腔美;“聲如洪鐘”指聲音洪亮;“珠圓玉潤”形容唱腔柔潤;“虎嘯龍吟”指聲音雄偉渾厚;“鶯聲燕語”是腔調細致纏綿;“鶴唳高寒”指唱得高亢凄涼。這些都表達了唱腔美所收到的動人效果,無情之腔是清淡如水的。故說:“腔不美淡如水?!?/p>
歌唱中對聲音的審美追求在于內(nèi)心的感動,融情于境,境寄于聲?!奥曇舻拇_重要,但僅有聲音是絕對拿不到獎的。”聲音是感情的載體,以聲傳情,聲情并茂地歌唱是聲樂表演者必須實現(xiàn)的目標。